去年以来,广东文艺评论家何轶群的《赤色经典歌词赏析系列视频》(简称“《红歌赏析》”)持续引发关注,收成了一波又一波流量高峰。《红歌赏析》每期推出一首赤色经典歌曲,从艺术、历史、传播和现代价值等多个角度及层面,进行歌词的个性化解读。目前,该系列视频已推出2季50期,在地方公共平台发布后,先后登录了学习强国、国家公共文化云等官方平台,影响广泛。在文化和旅游部的干系会议多次受到表扬,在国家级公共文化学术论坛,被列为案例解读阐发,是正能量的实力“网红”。
在我看来,《红歌赏析》的成功之处在于新颖的赏析视角、专业的艺术评论、多元的知识遍及、生动的故事讲述和详确的历史资料,开辟了赤色血脉不断的新路径和新语境。这种新路径和新语境的构建,打开了赤色歌曲文化传承的“三重门”。
一重门:辩证客不雅观讲述创作故事
一个时期有一个时期的歌曲。《红歌赏析》的一个特点是“剧透”赤色经典歌曲的历史背景和创作故事。
在赤色经典歌曲当中,不乏大事宜题材、艺术家饱含激情的即兴之作。比如,《学习雷锋好榜样》和《祝酒歌》。
1963年3月5日,《公民日报》、《解放军报》同时揭橥毛泽东题词——“向雷锋同道学习”。由此,学习雷锋活动在全国轰轰烈烈开展起来。就在毛泽东题词揭橥确当天上午,战友文工团在干系学习会议上提出建议创作一首歌曲,与会职员的同等赞许。词作家吴洪源和作曲家生茂按照“民族风格,纯朴简练,光鲜生动,易学易唱”的原则,很快创作出了《学习雷锋好榜样》。下午,合唱队大略练习了几次,就出发上街演出,大受欢迎。后来,经各种媒体传播,唱响大江南北。
1976年10月,在“四人帮”被隔离审查后,全国高下一片欢腾,集会举杯畅饮,表达拨开云雾见上苍的喜悦心情。词作家韩伟正是这样的情形下即兴创作了《祝酒歌》的歌词,而滴酒不沾的施光南在接到韩伟的歌词后,迅速进入创作状态,在短短几天将曲谱定稿。李光羲说服乐队,在宴会上演唱了《祝酒歌》,现场欢声雷动,传唱后社会反响激烈。
实在,即兴创作也好,永劫光酝酿也好,每一首经典歌曲背后都有一串精彩的故事,每一串故事都映渲染一个特定的历史期间。在特定的年代,红歌的创作和传播紧张作为一种鼓舞民气、提振士气的艺术工具,起到了思想宣扬、舆论斗争、鼓舞民心、引发斗志等社会教养浸染,对当时所进行的社会运动起到了促进浸染。《红歌赏析》讲述赤色经典歌曲创作故事,秉持实事求是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用平实的措辞娓娓道来。“任何一个文学作品,分开了它产生的历史范围、历史构造、历史条件和历史过程,都无法得出精确的解析和评价。”
这些创作故事,除了交代歌曲的作者、创作背景和过程之外,还梳理了诸多干系的历史资料,丰富、洗练,尤为宝贵。
1978年底,美国与我国正式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并与台湾省断交,侯德健创作了《龙的传人》,把两岸公民的心牢牢地联系在一起;1998年,长江流域发生了百年一遇的特大大水,危急时候,公民解放军奉命出征,用青春和生命谱写了一曲军民齐心专心抗洪抢险的壮丽乐章,词作者邹友开和曲作者孟庆云创作《为了谁》,个中富有哲理的佳句“我不知道你是谁,我却知道你为了谁”深入民气;1939年,面对日军扫荡和国民党军事包围,毛泽东发出了“自己动手 丰衣足食”的号召,陕甘宁边区迅速开展一场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昔日的“烂泥湾”变成了“米粮川”“好江南”,为此,贺敬之、马可以新秧歌的形式创作了《南泥湾》……《红歌赏析》认为,一首首经典红歌的创作,与那个年代的特定历史事宜、群体精神意志紧密相连,与创作者长期深入一线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紧密相连,与创作者对时期脉搏的精准把握、同频共振紧密相连。
二重门:专业视角创造歌词之美
歌词的审美特色有凝练美、韵律美、抒怀美、构造美、画面美、理趣美等等,不一而足。那么,赤色经典歌曲的歌词有哪些共通和独特之美?
《红歌赏析》认为,与当下流行歌曲看重“个人化体验”或“社会的细微切口”不同,赤色经典歌词具有光鲜的时期性,这是那个时期的集体影象,是一种集体化审美。
比如,《北京颂歌》主歌部分“残酷的朝霞,升起在金色的北京。庄严的乐曲,宣布着祖国的黎明”,通过描写、叙事,展现上世纪60年代新中国成立之初朝气逢勃的新气候。那是一个战天斗地的激情时期,公民群众众志成城推进社会主义培植。“金色的北京”有别趣之美,“北京”在这里是一种意象,意涵着词作者独特的审美方向和审美创造,具有那个时期特定的集体意识形态内涵。
同样,《十送红军》歌词以叙事为根本,采取借景抒怀和直抒胸臆相结合的手腕,以“十送”表达根据地公民对红军的深厚感情以及对革命胜利的强烈期盼。历史上,李白“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涯流”、王维“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端人”、高适“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等送别情深义重,传颂千古。但这些送别是一个个体生命和另一个个体生命的作别,是朋友间的珍惜和祝福。《十送红军》则不同,是根据地公民群众和红军军队之间的送别,是战役年代血肉相连的两个群体之间的作别,由于两个群体之间有着死活相依的命运,有着共同奔赴的目标和空想,因此,送别的情绪,超越了朋友间依依不舍的私人情意,而被授予了死活契阔的家国情怀。
当然,诸如此类的作品还有《春天的故事》《南泥湾》《学习雷锋好榜样》《让我们荡起双浆》等等,不胜列举。
显而易见,具有集体化审美特色的歌词艺术更具伟大气候和情绪张力。创作的过程中,拥有独立精神态度的词作者是认同时期“共名”的,他们把对时期某种精神征象的思考熔铸到个人独特的履历中去。像乔羽、吴洪源等精良词作家,更是把“共名”的审美魅力发挥到极致。
艺术作品最实质的特色是美。这是艺术审美的根本。《红歌赏析》通过案例阐发的形式,剖析赤色经典歌曲歌词的艺术代价,具有音乐文学审美的遍及教诲功能。
《祝酒歌》中“手捧美酒啊望北京”的“捧”和“望”有形有神,画面感十足,简洁有力,彰显了歌词的凝练之美、画面之美、抒怀之美;《南泥湾》重复修辞手腕增强了歌词的音乐感,衬词“呀”的利用,增强了歌词的地域感和亲切感;颂歌体歌词有一个普遍的审美特点,开端的色调都是辉煌的,感情都是热烈的,意境都开阔伟大的,《北京颂歌》便是如此;《十送红军》富有江西赣南地方特色的衬词“里格”、“介支个”贯穿前后,在增强了作品的民歌色彩的同时,也大大强化了作品的地域性和亲和力;《龙的传人》 “迢遥的东方有一条江,它的名字就叫长江”“东方”在中华传统时空美学中,不是地理意义上的一个方向,而是专指包括台湾岛在内的“中国”……一首首赤色经典歌词的解读,为受众供应专业的歌词知识和歌词艺术审美的参考。
艺术审美的本色是把握艺术通感,在艺术的创作和欣赏过程中,起到相互沟通、相互转化的浸染。《红歌赏析》一个个案例赏析便是一堂堂音乐文学传授教化课程,这些课程勾引人们通过对歌词艺术的关照,得到对歌词艺术的理解、生命意义的领悟和人生代价的体验,无论创作者和欣赏者,均有现实的借鉴意义。
如何更好地读懂赤色经典歌词?《红歌赏析》认为,精确理解赤色歌曲,不能分开详细的历史现场和“究天人之际和古今之变”的各种成分。要明白透着时期性和思想性的歌词,才能永葆其思想的光芒。经得起审美剖析的歌词,才能永葆艺术的魅力。
一是从歌词出身的历史背景去理解歌词。如《祝酒歌》在历史发生巨大变革的关键时候,表达对国家、对未来怀抱的崭新希望。
二是从社会学和思想史角度去理解歌词。《长江之歌》蕴含着庄子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这一“天人合一”的理念,充满着深邃的思想魅力。
三是从歌词审美特色去理解歌词。《我的祖国》以“三个祖国”切入,再逐层剖析“俏丽的祖国”“英雄的祖国”“强大的祖国”的审美内涵。层层递进,不断深化,揭示歌词审美构造所包含的美学特色。
三重门:探索红歌传承当代代价
赤色经典歌曲是赤色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而赤色文化则是中华精良传统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赤色文化是特定时代、特定地区出身的特有文化,由中国共产党领导公民在革命、培植和发展的事宜进程中不断接管、熔铸、重组、整合而形成的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前辈文化精神与文化形态。实现赤色文化的创造性传承,创新性发展,是不断增强文化自傲的须要,是新时期的文化担当,更是赤色文化当代代价的表示。在这方面,《红歌赏析》做了一些创新性探索。
首先,创新红歌传承模式。与翻唱、拍MV/MTV、重新出版印刷品或影音产品,或者制作节目和专题讲座不同,《红歌赏析》用“故事讲述+艺术赏析”创新内容模式,用短视频线上多媒体发布创新传播渠道,用公共文化做事领悟创新品牌项目。自2022年6月推出以来,《红歌赏析》的总浏览量超过1000万人次,最高的单个视频浏览量高达30万人次。在互联网发达、信息纵横交错的网络时期,兼具知识性、艺术性和理论性的公共文化产品收成这样的数据,很了不起。如今,《红歌赏析》已成为东莞市乃至广东省公共文化做事一张闪亮的名片。
其次,解读赤色歌曲文化精神。《学习雷锋好榜样》“全心全意为公民做事”的雷锋精神;《龙的传人》“中华民族一家亲”的爱国主义精神;《南泥湾》“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艰巨奋斗精神;《为了谁》“舍小家,为大家”的无私奉献精神等等,每一首红歌都有自己的文化特质和精神核心,这在《红歌赏析》中得到深度解读,精彩绽放。赤色歌曲是见证时期发展的艺术珍品,也是持续鼓舞民气的精神财富。在新期间,依然须要赤色歌曲的精神力量,勉励人们奋勇向前。须要让更多的人,尤其是年青一代,认识赤色歌曲的代价,体会赤色歌曲文化精神的磅礴动力。
再次,探索赤色歌曲文化的当代表达。《我的祖国》“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喷鼻香两岸,我家就在岸上住”,朴实、诚挚、自然,有温度、烟火气,而非政治观点、政治口号的堆砌和图解。正由于如此,歌词以“人性化的‘共名’”得到了更广泛的情绪共鸣,全民传唱。《红歌赏析》认为,培植中华民族当代文明须要守正创新,详细到赤色歌曲文化上,无论是守正传承还是创新发展,都要有一颗诚挚的心。让经典红歌“活”在当代,须要推动赤色歌曲文化的当代表达。学习经典,要学习其文化精髓,内化其精神实质,也要学习创作者的崇高品质和高超的创作技巧,挖掘艺术内涵,丰富创作手腕,并切实利用到创作和生活实践当中。(宾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