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嘞,您把车放这儿,一下子就好!
”
随着时期的发展,作为八九十年代出行主力的自行车已逐渐被汽车、电动车所取代,自行车修理行业也逐渐走入低谷,但是有些人,他们还坚守在自行车修理岗位。袁晓雷便是个中之一。
袁晓雷的修车摊位。
袁晓雷,今年50岁,2009年他在河北省保定市涿州市光明小区摆了个自行车修理摊,一把太阳伞、一辆三轮车、一些大略的工具和零配件,便是他的全副行当。充气、补胎、换配件……袁晓雷十几年如一日地重复着这些大略而繁琐的事情。
袁晓雷以前是金属构造厂的一名钳工,上班时不慎从高空坠落伤到了腿,出院之后被鉴定为三级伤残,他不能再做钳工了,只能在厂里做一些大略的事情。后来由于厂子效益不好,他每月只能领到几百块钱的补助,当时家里只有他一个劳动力,这点钱要包袱一大家子的生活有些捉襟见肘。思来想去,他便在离家不远的光明小区门口摆了个修车摊,修车赚的钱加上厂里的补助,总算够一家人糊口了。
袁晓雷母亲帮忙给车胎打气。
“我修自行车是跟培植路的一个老师傅学的,像自行车补胎这些小活我以前就会。上班时自己的自行车胎扎了舍不得推去修车摊,我就摸索着自己修,补胎的小工具也有一些,但是像编条、拿龙这些须要技能的活就不会了,我就跟在师傅手底下帮忙,大概过了小半年我就自己摆摊了。”回忆起修车经历,袁晓雷说道,“刚摆摊的那会儿心里还是有些紧张的,不过由于是新摆的摊,来修车的人也不是很多,也还搪塞得来。”
“有一次来了一个顾客要给车编条,那是我第一次自己独立接这样的活,心想平时随着师傅做没觉得有什么难的,就一口应了下来,刚开始还很顺利,可我安上辐条给轱辘拿龙的时候就犯了难,越调这轱辘歪得越厉害,没办法,只能赶紧把师傅请了过来。师傅一边教还一边安慰我‘熟能生巧,逐步打仗多了就好了’。”提及过去,袁晓雷一阵唏嘘。
光阴飞逝,到今年袁晓雷已经修了十几年的车,是个修车老手了,他的车摊也从光明小区门口搬到了华阳路,就在家门口西侧几百米的地方。为了更好地知足大家的需求,他还学习了配钥匙和修鞋的手艺,进一步方便了附近居民。平时像取一两个螺帽、掰个车篓、紧下链条、打个气这些小事,他是不收费的。“做生意关键要老实,不能乱敲顾客的钱,不亏本,但也绝不赚昧心钱。”袁晓雷凭着风雅的手艺与骨子里的朴实和厚道,在附近一带留下了较好的口碑,收入也很稳定。
“这些年,年纪逐渐大了,眼都花了,长年在路边风吹雨打,全身病痛也多了起来。不过,老百姓须要我们这一行,只要身体能行,我就会坚持做下去。”袁晓雷的想法很大略。
近几年,随着人们环保、康健、低碳理念的日益加深,再加上交通拥堵、停车困难,更多人选择骑车出行,修车这个老行当或许会涌现新的转机,我们也希望像袁晓雷这样的老手艺人可以迎来他们的春天。
来源:涿州市融媒体中央
作者:张超 王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