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笔下小说近千万字,纪念他的笔墨恐也可写出这么多字来。

看过一则逸事:为纪念爱迪生,美国拟停电一小时,后来创造根本无法做到,由于这个天下已经无法承受停电一分钟。

纪念金庸十句歌词就够了‖查大年夜侠千古 休闲娱乐

这实在是对爱迪生的最好纪念。

从这个意义讲,金庸创造的天下已由虚构转为现实。
无数电影、电视、歌曲、建筑、菜品、文章,已经令他在这个天下上无处不在。
大概,不用正式纪念他,他可以不朽了。

于是,本熊不谈纪念,以十句武侠影视剧歌词献给金庸,也献给金庸带给我们的青葱岁月。

让青春吹动了你的长发,让它牵引你的梦

——91版雪山飞狐《追梦人》

这是罗大佑为纪念三毛改写的歌曲,充满怀念的味道。
年轻时听了只觉好听,但听不出味道。
人到中年,听得出沧桑深情。

碰着武侠与金庸,可能都是不经意间的事。
本熊初读金庸,不是小说,而是发哥演令狐冲那版电视剧的剧情先容,刚好是开始的“灭门”。
于是惊叹有这么好的故事,于是打开了一扇门。

少年人也读金庸,但未必读得懂;中年人也读金庸,但未必读得激动;老年人也读金庸,但未必读得冲动。
只有青年,在他们的青春岁月时,碰着了书写青春的笔墨,可以读出情怀。

金庸笔下有各色人等,但主人公必须是青少年,这是为什么江南的“此间的少年”如此打动人心。

我们看金庸,并非无聊,并非看中了故事的弯曲,而因我们有情怀!

尘凡多可笑

——93版东方不败风云中兴《笑尘凡》

本熊曾写过《茫茫小千尘凡客,芥子中翻无数波》。
人生在天地之间,不过是宇宙万物中的芥子微尘。
但每个人的人生又是一部大书。

回顾往事,少有人不嗟叹人生如梦,今日的现实与少年的梦想少有同等。

金庸少年时梦想是做外交官,但造化弄人,去做了,更“南来白手少年行”,到了战后喷鼻香港。
在分缘际会中,原属副业的武侠小说造诣他生平大名。

多少年后,大概没有人会记得那个海宁查家的查良镛、那个创立明报的查良镛、那个基本法草委果查良镛、那个剑桥的博士查良镛,但一定有人记得那个写下无数江湖儿女传奇的武侠小说作家金庸。

对这弄人尘凡,我们只能付之一笑。

什么时候,天地变成江湖

——93版莲花争霸《江湖路》

当金庸写下“书剑江山”这个名字时,他肯定没有想到笔下的江湖会弘大到什么地步。

他以十五部书、三十六册、近千万字缔造了一个前无古人、瑰丽奇炫的江湖。
这个江湖中搜罗万象,武功、门派、恩怨、故事、爱情、历史,乃至诗词、典故、烹饪、天文、地理、易经、八卦。

无论你在人间间碰到什么事情,总能在金书中找到对应情节。
陈寅恪师长西席说:读史早知今日事。
读金书亦然。
金庸小说读通了,世事洞明、人情练达,都有了。

世上有四类事物:自然中存在的如山水、人类创造的如楼宇、人类虚构的如小说,人类虚构又转为现实的如根据小说创造出的山水楼宇人物。

金庸笔下,把天地变成江湖,把江湖写成天地,将第四类事物做到了极致。

沧海一声笑,滔滔两岸潮

——90版笑傲江湖《沧海一声笑》

这么多武侠影视剧歌曲,本熊以《沧海一声笑》为第一。

这首歌最好通报出笑傲江湖那追求自由的意境,词曲沧桑旷达,颇有古意。
听说黄霑写了几稿都不满意,后来灵机一动,将宫商角徵羽五音倒过来,大道至简,遂成佳作。

金庸到喷鼻香港后在《大公报》当、当编辑,后来也当编剧,虽然也不错,但不过平平。
直到他1959年扯旗单干,自己创立《明报》,才真是趁风弄潮,开拓天地。

都说《明报》成功靠金庸两支笔,一支写社评,一支写武侠。
这话有一定道理,但两者实在是一回事,也便是金庸始终坚持文人办报的特质,写社评、写武侠都是表象,追求真理、正义、理性、公道是背后一以贯之的思路。

直到本日,本熊仍旧认为《明报》社论是喷鼻香港中文报纸中最好的。
政治态度不论,只有《明报》还能读出一些知识分子中正理性平和的味道。
《明报》读者最关心的三个版面是港闻、大陆和国际版,与别的报纸读者关心马经、娱乐、社会啥的差异很大。

作为知识分子,他就像笔下的郭靖、萧峰、张无忌、令狐冲、乃至韦小宝一样,有所为有所不为——

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他被左派称为“豺狼庸”,列为必杀者第二名(第一名被当街泼汽油烧去世了)。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他参与喷鼻香港回归事情,又被右派批评过于“亲共”。
但他的态度不会因左或右的批评改变。

他以一支笔闯荡江湖,任潮来潮往、潮起潮落,在数十年间保持着一个知识分子和文人的空想。

谁与我死活与共

——94版倚天屠龙记《刀剑如梦》

金庸笔下两种情写得最好:兄弟朋友情与爱情。

他笔下有胡苗的惺惺相惜,有郭靖拖雷的总角之交,有武当七侠的同门之义,有萧虚段三人肝胆相照,各类各样。

但现实总是不如空想。
我们穷尽生平可能也未必找到一个肝胆心腹。
金庸彷佛也没有。
他生平朋友很多、熟人更多,在喷鼻香港号称“四大才子”,但没听说他与谁是莫逆之交。

与他曾经共事、一同首立异武侠的梁羽生关系很好,但有些同行冤家的味道,而且二人政治态度愈行愈远;与他一同办报的沈宝新算很亲密了,但朋友共事涉及钱财也就交心不到哪里去;与他同为作家的倪匡关系还不错,替他代笔过“天龙八部”,但倪匡与古龙关系彷佛也很好。

还有很多人跟他关系都不错,但彷佛找不出一个传说中羊左、廉蔺、俞钟这样交情的人来。

这也难怪,我们都是凡人,不可能生活在童话中。
他是文人,也是贩子,在社会中四面结纳、八方交往,只有一个死活之交不符合现实情形。

有人与他生与共,大约没有去世与共。

唯有与你同行,才能把梦追寻

——91版雪山飞狐《雪中情》

本条该写爱情了。

金庸一个情字打遍天下。
武侠几大家可能各有千秋,但提及情字还是金老写得最丰富。
本熊孤陋,实在想不出还有哪一种男女之情没写过。
当然,同性之情除外。

两情相悦、一厢宁愿、一男多女、一女多男,酸甜苦辣咸各种恋都有。

本熊不善于写情,就不摧残浪费蹂躏笔墨了。
反正看过金庸的都知道,别人是有武有侠就很不错了,他是有武有侠有情。

至于金老本人,都说他梦中情人是夏梦。
夏梦已先他而去了,在世上他恐怕没什么希望同行的人了。

今早的容颜老于昨晚

——94版倚天屠龙记《两两相忘》

金老笔下那么多令人倾慕的神仙伴侣——郭黄、杨龙、张赵、令狐任,但他自己的婚姻爱情却落入俗套了。

他第一任夫人杜冶芬长得俊秀,忍受不了跟他在喷鼻香港默默无闻又孤独寂寞,于是弃他而去。

第二任夫人朱玫也是出身,跟他一起办明报,堪称江湖上一对侠侣,打下如许江山。
网上没找到过朱玫的照片,但至少也是中人之姿吧。

但他未能免俗地爱上年轻俊秀的第三任夫人林乐怡。

三个人中,自然对朱玫最不公正。
他与杜冶芬是贫贱夫妻百事哀,与朱玫则是共患难而不能共富贵。

自古美人如名将,不许人间见白头。
名将白头倒也还好,威风犹在。
廉颇虽老,尚饭斗米肉十斤,上马提枪,以示能战。
但美人白头,当真是这世上最无可奈何之事。

《明报》办获胜利了,他正当壮盛富贵之时,朱玫却不知何时也老了。
有两个故事网上就能看到:一是他与朱玫事情后安歇只买一杯咖啡,二是他们收工回家要等别人共搭小轮过海,无非都为省钱。

这世上最易动人心的是美色与金钱,最不可靠的也是容颜与钱财。
钱聚易散也易,美人容颜一去不复返。

就连黄蓉这样的女子,读者也不能忍受她的中年。
故黄蓉之后,再也没有少女变老的余地。
除了九难、何铁手这样的配角惊鸿一瞥现身外,所有美人都留在青春年少时,以免容颜老去,两相失落望。

金庸想起朱玫,大概有愧疚之意,但让他再活一次,恐怕仍是同样结局。
人不能打破自身困境,他也不例外。

谁负谁胜出天知晓

——90版笑傲江湖《沧海一声笑》

重复一遍,我认为《沧海一声笑》是最好的金庸武侠歌曲,没有之一。
故选其两句。

《明报》是金庸生平心血所系,其大半世功业都在《明报》。
他有贩子才能,故能把《明报》办得这么成功;但他更是诗人本色,故能把《明报》办得尤其成功。

本熊在《把那悲哀留给读者》中写了,他笔下小说实在都是悲剧结尾。
他的《明报》也不例外。
一个办了几十年的报纸,就像自己的baby一样,终极也无可例外地要脱手。

这个接班人不好找,比那些大门大派的掌门找接班人更难。
他没有弟子,只能从表面选人。
千挑万选择找了于品海。
没多久,于品海转手又将《明报》卖掉。
毕竟,他还是诗人,选不准人。

《明报》与他,只剩下一点精神上的纽带。

世事无常,多少高手大家,经由千辛万苦,历经算计安排,以为留下铜墙铁壁、铁打江山,但瞬间都成泡影云烟。
君子之泽,五世而斩,这算很永劫光了,更多的是转瞬之间。

始皇以为万世,实际只有两世。
东方教主与任教主都要千秋万载、一统江湖,但须臾即亡。
起朱楼、宴来宾、楼塌了,胜负不过是翻覆之间的事。

像范蠡那样,今日成功,嫡飘身远走,才是人生赢家。
执著权位名利不放,又能如何呢?

在命运面前,我们都是弱者,再多的绸缪也济不得事。
这也是金庸小说见告我们的主要道理。

笑你我枉花光心计,爱竞逐镜花那俏丽

——97版天龙八部《难念的经》

大陆最好金书版本是1994年三联版,那时的金庸小说已摆脱地摊文学、诲淫诲盗等等不雅观观称号,乃至开始入选中学课外读本。
此后大陆上以陈墨、孔庆东等为代表的各种金庸解读蜂起,大陆新武侠等一批武侠杂志兴起又衰落。

他的武侠进入大陆时,他已隐退江湖多年。
实在,他用了十年韶光修订所有小说后就投身政治了。

文人大多有济世情怀,当时又遇上中英开始会谈,喷鼻香港出息众人瞩目。
作为喷鼻香港名流、文士、报人,他参加基本法草委,得到大紫荆勋衔,富贵荣华,什么都有了。

但老人家彷佛还不知足,以一元钱将笑傲版权卖给央视,远赴英伦读硕博,上西岳论剑,把他西湖边上的云松书舍捐出去,直到2016年起诉江南“此间的少年”侵权。

他退出江湖,但仍热衷于尘凡。
有些事,我以为他可做可不做,比如去剑桥读什么唐代皇位继续制度,和步非烟也要论战一回,大约人老了心更热吧。

本熊以为,这二十年来,他离笔下的天下越来越远了。
他的陈家洛、袁承志、杨过、令狐冲、狄云、乃至韦小宝,不管功成不成,都是飘然远走,留下传说无数。

而他是已有传说无数,却自己把这些传说变成一个个庸俗的故事。

他说过,最钦佩的古人是范蠡、今人是吴清源,但说过这话后,自己离他们越来越远了。

本熊有点惋惜。
看来世事繁华,尘凡万丈,纵如镜花水月,毕竟成空,也让人痴迷难舍。

金庸也不能例外。

在世间,自有山比此山更高

——83版射雕《世间始终你好》

在“金庸江湖网”的微信公号上,有一句口号:江湖不小,金庸不老。

金庸已是一个传奇,也无法超越。
就算时期总是滚滚向前,往后涌现比他更了得的武侠作家,也未必算得上超越。

犹如以前出过还珠楼主的蜀山剑侠传,江湖中惊为天人。
后来出了金庸,未必能说金庸一定超越还珠,时期不同了。

本日是武侠衰落的年代,也是阅读衰落的年代,更是笔墨衰落的年代。
但我们相信,武侠不去世,阅读不去世,笔墨不去世。

世间永久有金庸,世间也一定会有人超越金庸,自有山比此山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