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首个“大元帅”的横空出世

有清一代,以文制武,兵权完备操于天子之手。
清末经甲午、庚子两役重创,痛定思痛,决意实施新政,以图富强。
清末新政因此效法日本为主线的,究其缘故原由,第一,日本的维新过程也是立足于引进“西法”之上,较为成熟,也更适宜于中国当时的情形;第二,日本在甲午之役后,国策上有所变革,对中国极尽拉拢,供应了诸多优惠,较泰西各国更为便利;第三,日式变法后保留了天皇的决定性权力。
末了这点对付企图保持皇权统治的清廷来说,尤其具有吸引力。
故此,清末新政的系统编制改革进程,实际上是一个“山寨”日本政治制度的过程。

载沣孙中山张作霖中国近现代史上的大年夜元帅职衔 汽车知识

在日本,天皇兼有陆海军大元帅称号,是武装力量的最高统帅。
按照这个翻版,理论上说,清末的立宪,以天子兼任陆海军大元帅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1908年8月27日,清廷颁布了《钦定宪法大纲》,个中规定由大清帝国天子为陆海军大元帅,统率全国军队。
但此光阴绪天子尚在被软禁之中,两个多月后,光绪、慈禧先后去世。

宣统天子溥仪登基后,其父载沣为监国摄政王。
载沣曾出使过德国,见过世面,当政后年夜志勃勃,想干一番大奇迹。
1909年7月5日,清廷以宣统帝的名义颁发上谕,称按照宪法大纲所载,由天子亲任陆海军大元帅,在其亲政以前由监国摄政王代理以合宪法。
由此,载沣成为我国近当代史上的首个“大元帅”。

载沣

载沣借立宪改制为名,一意加强皇族的力量。
在军事上,设置军谘院(相称后来的参谋总部),以弟弟载涛、贝勒毓朗等亲贵管理主持,对异己力量予以压制,军队内部袁世凯、铁良的旧人也逐步进行撤换,并编练了受其直接掌握的禁卫军。
载沣对付各种新思潮更是抱着抵制、排斥的态度,在上台后不久,其倒行逆施就引起了人们的反感,就连资政院也时时给载沣添堵。
1910年底,多位资政院议员曾提案,眼前移风易俗,监国摄政王、陆海军大元帅为皇上的代表,应先行剪去发辫,更易礼服,以身作则,为天下先,搞得载沣哭笑不得。

1911年9月17日,清廷为新体例的禁卫军进行阅兵仪式,载沣以大元帅的身份主持,揭橥了训词,并颁发了军旗。
此时的载沣犹豫满志,很是威风。
不料不到一个月,武昌叛逆爆发,载沣平时所倚重的皇胄亲贵们纷纭称病,做了缩头乌龟,不得已只好请袁世凯出山。
12月16日,载沣在内外交迫之下上表辞退摄政王职务,称自己“行政多拂舆情,立宪托之空言,甚至大家瓦解,国势已崩,咬牙切齿,追悔已迟”。
载沣既退监国摄政王之位,其代理的“陆海军大元帅”头衔自然也消于无形。

辛亥年“假定大元帅”和“副元帅”之争的风波

武昌首义后,各省的叛逆与反正此起彼伏,有不可阻挡之势。
到1911年11月,全国已有十四个省份宣告光复。
在辛亥革命之初,湖北无疑是叛逆的中央,独立的各省代表于11月30日在汉口英租界开会,商量筹组全国性临时政府。
12月4日,鉴于南京已被江浙联军光复,而武昌尚处于清军的威胁之下,大家决定将临时政府设在南京。
同一天,各省留在上海的代表也做出了同样的决定,并进一步保举黄兴为“假定大元帅”、黎元洪为副元帅,作为暂时指挥全国叛逆民军的最高统帅。

此前,大元帅人选以黎元洪的呼声较高,留沪代表保举黄兴为大元帅之举,是由中部同盟会宋教仁、陈其美等人与江浙地方势力推动的,背后的缘故原由紧张还是他们对黎元洪抱着极大的不信赖,欲通过此举来争夺日后在临时政府中的主导权。
至于黄兴本人,性情谦善,不计较个人名利,不久前指挥汉阳、汉口之役失落败,感情低落,这次被陈其美等人拥护保举后,曾极力推辞,末了虽勉强应允,但迟迟不肯就职。

但是,保举黄兴之举引起了在汉的各省代表会以及鄂军都督府的不满,他们同等不承认此选举结果。
同时,江浙联军内部部分将领对由武汉之役的“败军之将”黄兴来昔时夜元帅也不以为然。
12月17日,黄兴通电坚辞大元帅,并保举黎元洪暂任大元帅。
在南京连续开会的各省代表会遂做出决定,改举黎元洪为“假定大元帅”,黄兴为副元帅。
不到半个月,正副元帅的位置又倒换过来,犹如儿戏。
12月21日,黎元洪致电各省代表会,表示接管大元帅名义,并委任副元帅黄兴代行大元帅统统任务。

辛亥革命期间的“假定大元帅”实际是在临时大总统选出之前,暂时指挥独立各省的过渡性职务,经由半个多月的争执,大体尘埃落定。
但是此时孙中山已返国,旋被各省代表选举为临时大总统,以是黄兴的这个“副元帅代行大元帅”也一贯没有就职。
至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就职,中华民国正式成立。
3日黎元洪当选举为副总统,黄兴任陆军总长。
根据《临时政府组织大纲》的规定“临时大总统有统率海陆军之权”,之前选出的“大元帅”、“副元帅”职位因与新大纲有所冲突而被取消。

在1913年7月国民党发动“二次革命”运动时,曾保举袁世凯的老政敌岑春煊出任全国讨袁军大元帅,以图号召各界反袁力量。
不久,讨袁战役失落败,岑春煊流亡于境外。

袁世凯当政期间的“陆海军大元帅”

袁世凯在取得对全国的绝对掌握权之后,于1914年5月1日公布了《中华民国约法》,较旧的临时约法比较,大幅度地提高了大总统的权力。
新约法的第23条规定:“大总统为陆海军大元帅,统率全国陆海军。
”5月8日,袁世凯敕令成立了陆海军大元帅统率办事处,由陆军总长段祺瑞、海军总长刘冠雄、参谋次长陈宧以及荫昌、萨镇冰、王士珍等人为办事员,下设一厅三所,并设置了八名高等军官为参议。
统率办事处拥有极大的权力,之后凡主要军务决策都有统率办事处决定,袁世凯的命令、指挥也大多以大元帅名义发出,参谋、陆军等部的浸染低落为统率办事处的传声筒。
除此以外,谈论的事务涉及外交、内务、财政、交通时,并召该部总长列席。
以是统率办事处的决定事宜并不仅限于军事,而是扩大到国务的各个方面,架空了内阁,颇有点前清军机处的味道。

袁世凯

针对民初以来各省都督权力过大,中心政令难以下达贯彻的问题,袁世凯早有“削藩”之意。
故在统率办事处成立两个月后,敕令改各省都督为将军,没有都督权益的高等军官也可以付与将军称号,并在北京设立将军府,直隶于大元帅统率办事处,管理全国的将军,将军府的将军可以调往各省主持军务,各省将军也可内调将军府。
这样一来,就把各省的都督变成了中心可以随时调来调去的将军,削弱了其权力。

袁世凯收权的行为受到了从中心随处所各种势力的抵制,如原来的亲信段祺瑞便是以与他产生缝隙,并对之后的帝制抱着悲观抵制的态度。
袁所依赖的军事实力根本——北洋军也发生分解,有所不稳。
故此,袁世凯以大元帅的名义编练模范团,自任团长,造就军中亲信力量。

蔡锷在云南举义后,统率办事处成为支配弹压护法军的大本营,袁世凯以大元帅的名义,频频调动大批北洋军南下,对抗护法军。
然而民气已去,称帝以失落败而告终,袁世凯本人也于1916年6月6日病故。
黎元洪接任总统后,于6月10日终结了令人诟病的大元帅统率办事处。

黎元洪继袁世凯任大总统职位后,陆海军大元帅名义也一并吸收了,但利用起来比袁要低调得多,仅在一些礼仪场合及军内命令中利用过。
例如在当年的国庆时,黎曾着大元帅礼服进行阅兵大操。
不过这仍旧存在着法理上的问题,由于黎上台后破除袁记约法,规复了辛亥年的临时约法,并召回了袁终结的旧国会。
但大总统兼任陆海军大元帅一条,在旧的临时约法中并无规定,而是在袁记约法中才涌现的,因此连续利用陆海军大元帅名义,显得名不正言不顺。
为了填补这个漏洞,在1917年3月19日议会通过的改动案中,再次明确了“大总统得以兼任中华民国陆海军大元帅”的规定。
不久,张勋乘府院之争的机遇带兵入京,拥宣统帝复辟,黎元洪黯然下台。

在张勋复辟失落败后,徐世昌、黎元洪、曹锟先后担当了民国政府的大总统,从法理上说,仍有兼陆海军大元帅的名义,但实际中已基本不大利用。

三次担当“大元帅”的孙中山

自1917年护法运动后,中国在名义上的统一已不存在,一贯处于南北两个政府并立的状态。
对付南方政府而言,因在正统性方面逊色于北京政府,缺少中外各方的支持,内部又受各方军阀势力的管束,屡仆屡起,南方政府的形式变革多次,但基本上都是军政合一的模式。
在此期间,孙中山师长西席曾三次出任南方军政府的“大元帅”。

1917年7月张勋复辟失落败,段祺瑞重回总理大位,谢绝规复临时约法和旧国会,引起了国民党及西南势力的反对,护法运动爆发。
8月,一部分议员相应孙中山等人的号召,南下广州,召开非常国会,组织中华民国军政府,设大元帅、元帅,在临时约法的效力尚未规复之前,国家的行政权归大元帅行驶。
9月1日,非常国会选举孙中山为军政府大元帅,唐继尧、陆荣廷为元帅。
10日,孙中山宣誓就海陆军大元帅职,号召北伐,并任命了外交、财政、陆军、海军、内政、交通各部总长及参谋总长。

在军政府的架构中,孙中山有着决定性的地位,具有国会授予的绝对权力。
然而,孙中山的支持力量紧张是来自旧时追随反袁的中华革命党那部分人,在海内军宦海的实力有限。
当时两广、云贵各省分别由旧桂系陆荣廷和滇系唐继尧所把持,他们在军政府中成为陪衬,欲望落空,对孙中山极为抵制,唐继尧、陆荣廷均谢绝就元帅职。
同时,孙中山任命的各部部长唐绍仪、李烈钧等,属于国民党中的稳健派,因抱着联络西南势力派的想法,一贯不肯就职。
以是,军政府自成立之后,即难以正常运行。
1918年5月4日,非常国会通过《改动军政府组织法案》,颠末议定将大元帅制改为总裁合议制,孙中山愤而辞客岁夜元帅职务,离开广东。
孙氏的第一次“大元帅”以虎头蛇尾而告终。

第二次就任大元帅发生于1921年5月。
此前孙中山策动陈炯明率援闽粤军驱逐了旧桂系的军队,回到了广东。
4月1日,广州的非常国会选举孙中山为非常大总统,以与北京的徐世昌相反抗。
5月5日,孙中山在广州就任非常大总统职。
孙中山担当非常大总统后,按组织法规定,兼任陆海军大元帅,以统率各路军队。
1922年4月,因与陈炯明发生不合,孙中山撤去了陈炯明的粤军总司令职务,将陈所属的海陆军直辖于大元帅。
5月4日,孙中山以大元帅名义敕令北伐,从韶关誓师,进攻江西。
6月陈炯明叛变,围攻总统府,孙中山登上永丰舰,后离粤赴港、沪。
孙中山在流亡期间,仍用大元帅名义,对仍忠于他的许崇智、黄大伟、李福林等军队授给“讨贼军”的番号,并联结滇桂等军,讨伐陈炯明,终将陈炯明赶出了广州。

第三次就任大元帅发生于1923年2月,市价孙中山驱逐陈炯明后,再次回到广州。
此时因徐世昌已被曹锟逼迫下台,北京政府也规复了张勋复辟期间被终结的旧国会,孙中山起先赖以“护法”的借口已不存在,利用非常大总统的名义已难以连续得到社会舆论的认同。
为反对嫡系军阀、与北京政府相周旋,孙中山决定用陆海军大元帅的名义,替代非常大总统行使权益。
2月21日,孙中山从喷鼻香港来广州,就任陆海军大元帅职,设大本营。
在大本营条例中规定:陆海军于战时实行最高统帅事务。
此后,孙中山以大元帅的名义,积极组织军队,先用“讨贼军”的名义,后来改为“建国军”。
由于军权都操于各军头之手,孙中山所掌握的直属军队很少,只好滥发委任状,靠封官许愿来收笼军心,一时广东地区“司令”满天飞。
直到1924年,孙中山痛下决心,成立黄埔军校,建立了直属于国民党的武装力量根本。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在北京病故,大元帅由胡汉民代理。
7月1日,陆海军大元帅大本营改组为国民政府,之后通过北伐战役,终于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身着大元帅服的孙中山

北洋政权末期的安国军政府“海陆军大元帅”

1927年6月,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已近一年,打败了吴佩孚、孙传芳等军阀的主力,席卷长江流域以南各省。
北方的各大小军阀在北伐军的打击下,抱团取暖和,趋于大联合。
6月16日,孙传芳、张宗昌、吴俊升、张作相等人通电拥护张作霖为海陆军大元帅,另组军政府,以替代徒有浮名的北京政府内阁,领导对抗北伐军的战事。
18日,张作霖在北京居仁堂就海陆军大元帅职。
在新系统编制下,政府总理及各部总长均归大元帅节制,大元帅实际上代行了大总统的权益。

张作霖以大元帅的名义敕令,将孙传芳、张宗昌等各军阀所属的五省联军、直鲁联军等名义全部取消,一律改为“安国军”,所有军队统编为七个方面军团,分别由孙传芳、张宗昌、张学良、韩麟春、张作相、吴俊升、褚玉璞任总司令。

张作霖的军政府建立后,“安国军”的形势曾一度有所转机,在苏北方面击退了南京政府蒋介石的北伐军,在河南方面对冯玉祥的北伐军作战也曾暂时取得一些进展。
但好景不上,到了1928年春,蒋介石、冯玉祥、阎锡山、李宗仁各部联合,举行第二期北伐,各路“安国军”或被消灭,或节节败退,军政府风雨飘摇。
6月4日,张作霖在返回东北的途中被炸去世。
其后,张学良退兵关外,改称东三省保安总司令,并在年底易帜,投向国民政府。

张作霖在北京居仁堂就任陆海军大元帅

蒋介石的“大元帅”是怎么回事?

多年以来,蒋介石被西方人称为“Generalissimo”,一样平常译作“大元帅”(按字面直译是“非常大将军”之意)。
这个称号国民政府期间也予以默认,在对外宣扬中也常用及。
那么,蒋介石真确当过“大元帅”么?这个要从国民政府的最高军事机构设置提及。

1925年7月国民政府成立时,就取消了孙中山期间的大元帅府,成立了军事委员会,采纳委员制,作为最高军事统率机构。
北伐战役开始后,以蒋介石为国民革命军总司令,战后改组为陆海空军总司令。
其间,蒋介石虽节制了军事领导权,但不断受到党内汪精卫、胡汉民等派系的寻衅,以及外部各大军阀的掣肘,地位一贯不太稳固,乃至两次被迫下野。
直至三十年代初,随着民族危急上升,以及党内外反对派势力的削弱,蒋介石的地位才逐渐变得不可动摇。
1932年,蒋介石重新上台后,国民政府进行改组,重新确立了以军事委员会为最高军事机关,并由蒋介石担当委员长,从此“蒋委员长”成为人们所熟知的尊称,这一格局一贯坚持到1949年为止。

1937年抗日战役全面爆发后,国民政府于8月20日成立大本营,作为领导抗战的指挥机关,最高领导为陆海空军大元帅,以蒋介石任之,这也是国民政府期间唯一一次涌现“大元帅”的正式称号。
大本营存在的韶光不长,8月30日蒋介石决定仍以军事委员会为抗战最高统帅部,不另设大本营,大本营于1938年1月正式撤销。
因此,在全面抗战的八年期间,蒋介石利用的仍因此军事委员会委员长的名义。

1935年3月国民政府颁布了新的军衔等级表,个中规定特级年夜将为陆海空军最高军事主座。
同年4月1日,蒋介石被以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被授任为特级年夜将,也是民国史上唯一的特级年夜将。
特级年夜将从授任条件上说,仅限于全国最高军事统帅,具有唯一性的特点,与本文前述的那些“大元帅”职务有相称大的交集。
但是,最大的不同是这个特级年夜将是属于等级军衔系列中的,也是我国在军衔制中首次涌现类似的设置。
将特级年夜将等价于“大元帅”军衔,在国外也有先例可循。
从这个角度来看,西方人称呼蒋的头衔“Generalissimo”也是可以理解的。

身着特级年夜将礼服的蒋介石

共和国成立后曾有过的“大元帅”军衔

1955年2月8日,中华公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公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上通过了《中国公民解放军军官做事条例》,开始实施军衔制。
个中元帅等级分为中华公民共和国大元帅与中华公民共和国元帅两级,个中规定大元帅付与“对创建全国公民武装力量和领导全国公民进行革命战役、立有卓越功绩的最高统帅”。
从性子上讲,大元帅军衔与国民政府的特级年夜将军衔较为相似。
当时,大元帅军衔仅有时任国家主席兼军事委员会主席的毛泽东符合,但由于毛泽东本人谢绝接管,以是直至1965年该条例破除为止,此军衔一贯空缺。
1988年我国规复实施军衔制,大元帅和元帅军衔未再设置。

55式军衔制中的大元帅帽徽、领章及肩章模样形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