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霓裳羽衣曲》是盛唐大曲中最有名的一首,是包含多个段落的大型歌舞曲。唐代大曲很多,唯独《霓裳羽衣曲》在后世声名煊赫,个中文学传播的力量功不可没。通过各种富于文学性的抒写,尤其是中晚唐诗歌作品,我们不仅得以推测这支乐曲的产生过程,想象它的乐舞形态和演出盛况,而且得以感性直不雅观地领会不同情境下,唐人对这支乐曲所寄寓的不同情绪与思绪。
戴敦邦作《霓裳羽衣曲》(局部)
《霓裳羽衣曲》创作过程
关于这支著名乐曲的来历,史籍提示了两种说法:其一,河西节度使杨敬述献曲;其二,唐玄宗闻仙乐而创作此曲。
玄宗时,河西节度使杨敬述献《霓裳羽衣曲》十二遍。……俚俗相传,以为帝游月宫,见素娥数百,舞于广庭,帝记其曲,归制《霓裳羽衣舞》,非也。
(《资治通鉴》卷218)
《资治通鉴》出自宋人之手,让我们沿着光阴之流回溯,看看唐人对此曾有过若何的表述。
关于杨敬述献曲,我们能看到的最早记载出自白居易《霓裳羽衣歌·和微之》:“由来能事各有主,杨氏创声君造谱。”(自注:“开元中,西凉节度使杨敬述造。”)
玄宗作《霓裳羽衣曲》的说法,最早同样见于中唐墨客笔下:
明皇度曲多新态,
宛转浸淫易沉着。
赤白桃李取花名,
《霓裳羽衣》号天乐。
(元稹《法曲》)
开元天子万事足,
唯惜当时光景匆匆。
三乡陌上望仙山,
归作《霓裳羽衣曲》。
(刘禹锡《三乡驿楼伏睹玄宗望女几山诗,小臣斐然有感》)
三乡驿在洛阳昌谷(今洛阳市宜阳县),境内有女几山,奇峰林立,飞瀑高悬,风景幽美。女几山的得名也充满神奇色彩,有人说仙女杜兰喷鼻香在此仙游,留下一个石几;有人说一个名叫女几的酒家女,在此偶遇神仙指示,修习永生之术而羽化。刘禹锡的诗歌表明,开元年间,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玄宗志得意满,唯一的遗憾便是光阴飞逝,人生有限。一天,他来到昌谷三乡驿,眺望白云环抱的女几山,想起那些羽化登仙的动人传说,不禁心生神往,于是写诗谱曲,创作了《望女几山诗》和著名的《霓裳羽衣曲》。
由此可见,乐曲主题是歌咏缥缈神仙境界,表达求仙慕道的欲望,这从乐曲题目也可得到印证。古代诗文语境中,“霓裳”“羽衣”二词,险些从来就与神仙、羽士干系。“霓裳”最早见于屈原《九歌∙东君》,诗歌描写东君(即日神)的衣着:“青云衣兮白霓裳。”
“羽衣”则最早见于《史记∙孝武本纪》:“天子又刻玉印曰‘天道将军’,使使衣羽衣,夜立白茅上。”(颜师古《汉书》注:“羽衣,以鸟羽为衣,取其神仙飞行之意也。”)
在人们的想象中,神仙都生活在豁亮清明的天空,穿着云霓做成的衣裳,轻盈洒脱,五彩缤纷,像鸟儿一样来去自由。因此,汉代往后,以修炼羽化为目标的羽士们,每每以宽袍大袖、羽衣鹤氅为道服。“霓裳”“羽衣”也逐渐成为诗文作品中描写羽士的主要语词。
唐代诗歌尤其是初盛唐诗歌基本沿袭了这一传统,如,李白描写俏丽的仙女:
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
霓裳曳广带,飘拂仙游行。
(《古风》十九)
储光羲描写道不雅观景象:
花雾生玉井,霓裳画列仙。
(《至嵩阳不雅观,不雅观即天皇故宅》)
张说描写道家境界:
金坛启曙闱,真气肃微微。
落月衔仙窦,初霞拂羽衣。
(《道家四首奉敕撰》其一)
卢纶描写羽士的外貎:
羽衣风淅淅,仙貌玉棱棱。
(《送羽士郄彝素归内道场》)
此外,《混元圣纪》卷8的一条记载也可作为《霓裳羽衣曲》仙道主题的佐证:
(开元二十九年辛巳)仲春辛卯,帝制《霓裳羽衣曲》《紫微八卦舞》,以荐献于太清宫,贵异于九庙。
根据这条记载,玄宗创作《霓裳羽衣曲》的目的原来便是用于太清宫的玄门祭典。
或许正是由于《霓裳羽衣曲》主题与仙道崇奉的密切关系,唐人在条记小说中便虚构出诸多有关这支乐曲创作过程的神奇故事。这些故事紧张情节相似,都是描写玄宗入月宫聆赏仙乐仙舞,只是陪伴玄宗身边的羽士各不相同。充满神奇色彩的故事也影响了墨客的创作,杜牧《华清宫三十韵》即写道:
月闻仙曲调,霓作舞衣裳。
综合以上史料,音乐史家杨荫浏认为,《霓裳羽衣曲》的形成过程是:唐玄宗登三乡驿,望女几山,忽然兴起去月宫聆听音乐的美妙抱负,游山归来,就想用音乐将这抱负描写出来。写了一半,便暂且搁置。后来杨敬述供献《婆罗门曲》,玄宗以为和他正在写作的乐曲有吻合之处,便加用《婆罗门曲》声腔旋律作为素材,完玉成曲。从曲名看,《婆罗门曲》可能是印度乐曲。因此,《霓裳羽衣曲》是中国作曲家部分接管印度音乐素材写成的大型乐曲。
西安大明宫遗址博物馆全息影像《霓裳羽衣舞》 资料图片
《霓裳羽衣曲》在唐诗中的多层意蕴
《霓裳羽衣曲》虽产生于开元盛世,但它广泛地进入诗歌,成为墨客的歌咏工具却在中唐往后。或许是安史之乱后,宫廷乐人流落民间,才为一样平常文人所熟知。据粗略检索,中唐以前只有两首诗歌写到《霓裳羽衣曲》,分别是李白《清平乐》(其一)和魏元忠《武三思席上咏绮娘(题拟)》。但魏元忠、武三思均卒于唐中宗景龙元年(707),不可能预知唐玄宗开元年间(713-741)所出新曲,因此这首诗歌是否确为魏元忠所作,大有疑问。
中晚唐期间则有近30位墨客的60余首诗歌写到《霓裳羽衣曲》,个中仅白居易就写了18首。在这些诗作中,《霓裳羽衣曲》被墨客授予诸多不同情绪,成为一个具有多层意蕴的诗歌意象。
第一,作为宫廷大曲,《霓裳羽衣曲》代表了盛唐音乐艺术的最高水平,成为人们欣赏和习练的典范之作。据文献记载:“宪宗时,每大宴间作此舞。”(王灼《碧鸡漫志》)
作为超级发热友,白居易首次欣赏《霓裳羽衣曲》便是在唐宪宗元和年间:
我昔元和侍宪皇,
曾陪内宴宴昭阳。
千歌百舞不可数,
就中最爱《霓裳》舞。
(《霓裳羽衣歌·和微之》)
这次审美经历,令他念念不忘。元和十年(815)贬为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元和十三年(818)转官忠州(今重庆忠县)刺史。这两地在当时都属偏僻掉队地区,因此他感叹:
一落人间八九年,
耳冷未曾闻此曲。
湓城但听山魈语,
巴峡唯闻杜鹃哭。
元和十五年(820)白居易被任命为杭州刺史。任内他疏通六井,办理百姓的饮水困难;管理西湖,缓解西湖淤塞、农田干旱问题。政务之余,仍旧没有忘却《霓裳羽衣曲》:
移领钱唐第二年,
始有心情问丝竹。
玲珑箜篌谢好筝,
陈宠觱栗沈平笙。
清弦脆管纤纤手,
教得《霓裳》一曲成。
虚白亭前湖水畔,
前后只应三度按。
遗憾的是,乐工习练好了之后,仅仅演奏了3次,白居易便任满回京,乐队也随之终结。
宝历元年(825)三月,白居易出任苏州刺史。到任后一贯忙于公务,直到秋日才稍有空闲,于是又想起了《霓裳羽衣曲》:
今年五月至苏州,
朝钟暮角催白头。
贪看文案常侵夜,
不听笙歌直到秋。
秋来无事多闲闷,
忽忆《霓裳》无处问。
全体苏州竟没有一个乐工能演出这支乐曲,他只好向正在浙东任职的好友元稹乞助:
闻君部内多乐徒,
问有《霓裳》舞者无?
答云七县十万户,
无人知有《霓裳》舞。
唯寄长歌与我来,
题作《霓裳羽衣谱》。
元稹赠予的曲谱成为白居易至爱的珍宝。唐武宗会昌二年(842),白居易以刑部尚书致仕,闲居洛阳,在家里养了一个乐舞班子,专门习练《霓裳羽衣曲》:
墙西明月水东亭,
一曲《霓裳》按小伶。
(《答苏庶子月夜闻家僮奏乐见赠》)
池上今宵风月凉,
闲教少乐理《霓裳》。
(《梦得得新诗》)
从中晚唐诗作中还可以看到,除宫廷和士大夫阶层,《霓裳羽衣曲》也逐渐在市井间盛行开了,市井艺人都悄悄向宫廷乐工请教:
《霓裳》禁曲无人解,
暗问戏班弟子家。
(于鹄《赠碧玉》)
逐渐地,人们在街头、道不雅观都可以欣赏到《霓裳羽衣曲》:
谁家静捻参差管,
一曲《霓裳》学凤清。
(李郢《春夜》)
月露满庭人寂寂,
《霓裳》一曲在高楼。
(刘禹锡《秋夜安国不雅观闻笙》)
而白居易笔下那个“老大嫁作贩子妇”的琵琶女,还曾把这支绝美的宫廷乐曲带到了穷僻荒远的江湖之上:
轻拢慢捻抹复挑,
初为《霓裳》后《六幺》。
(白居易《琵琶行》)
第二,《霓裳羽衣曲》成为那个一去不返的盛世的象征,总会引起墨客抚今追昔的惨恻与感伤。如:
天宝承平奈乐何,
华清宫殿郁嵯峨。
朝元阁峻临秦岭,
羯鼓楼高俯渭河。
玉树长飘云外曲,
《霓裳》闲舞月中歌。
只今惟有温泉水,
呜咽声中感慨多。
(张继《华清宫》)
子夜新声何处传,
悲翁更忆太平年。
即今法曲无人唱,
已逐《霓裳》飞上天。
(顾况《听刘安唱歌》)
忆昔开元日,承平事胜游。
贵妃专宠幸,天子富春秋。
月白《霓裳》殿,风干羯鼓楼。
…………
至今汤殿水,呜咽县前流。
(温庭筠《过华清宫二十二韵》)
第三,据陈鸿《长恨歌传》,天宝初杨玉环当选入宫中,“进见之日,奏《霓裳羽衣曲》以导之”。而乐史《杨太真外传》也说,杨贵妃以善舞《霓裳羽衣曲》著称,每当“皇情不悦”,贵妃便醉舞《霓裳羽衣曲》,总能使“天颜大悦”。因此后世反思“安史之乱”时,《霓裳羽衣曲》便成为女色误国、帝王昏聩的象征。如:
众人莫重《霓裳曲》,
曾致兵戈是此中。
(李益《过马嵬二首》其一)
骊宫高处入青云,
仙乐风飘处处闻。
缓歌慢舞凝丝竹,
尽日君王看不敷。
渔阳鼙煽惑地来,
惊破《霓裳羽衣曲》。
(白居易《长恨歌》)
君王游乐万机轻,
一曲《霓裳》四海兵。
(李约《过华清宫》)
月锁千门静,天高一笛凉。
细音摇翠佩,轻步宛《霓裳》。
祸乱根潜结,升平意遽忘。
衣冠逃犬虏,鼙煽惑渔阳。
(张祜《华清宫和杜舍人》)
新丰绿树起黄埃,
数骑渔阳探使回。
《霓裳》一曲千峰上,
舞破中原始下来。
(杜牧《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二)
第四,如前所述,《霓裳羽衣曲》的主题是歌咏神仙境界,表达求仙慕道的欲望,是玄宗为太清不雅观祭献玄门神祇而创作的乐曲,因此它本来意蕴在诗歌中也时有表现。如:
《霓裳》曲罢天风起,
吹散仙喷鼻香满十洲。
(李九龄《上清辞五首》其一)
力学烧丹二十年,
费力方得遇真仙。
便随羽客归三岛,
旋听《霓裳》适九天。
(翁承赞《寄示儿孙》)
前一首诗是为道不雅观敬拜而作,后一首诗则是晚年潜心修道的墨客对子孙的叮嘱。两首诗无一例外都借《霓裳羽衣曲》来表现仙道天下的高远美妙。又如:
子晋庙前山月明,
人闻每每夜吹笙。
鸾吟凤唱听无拍,
多似《霓裳》散序声。
(白居易《王子晋庙》)
王子晋又称王子乔,周灵王太子。听说,他长于吹笙,能吹出凤凰鸣叫一样的声音。后来得道羽化,在缑氏山上乘白鹤飘然远去。白居易这首诗,便将《霓裳羽衣曲》与神仙王子乔的笙乐比较拟。
然而,只管玄门在唐代被尊为国教,但神仙天下的虚妄难求仍是大多数人的真切感想熏染。《霓裳羽衣曲》所代表的仙道崇奉,在墨客笔下便常常成为一种反讽,如,刘禹锡《三乡驿楼伏睹玄宗望女几山诗,小臣斐然有感》:
仙心从此在瑶池,
三清八景相追随。
天上忽乘白云去,
世间空有《秋风辞》。
和汉武帝刘彻一样,亲手缔造了“开元盛世”的唐玄宗炼丹修仙,追求永生不老,但光阴荏苒,究竟一无所得。“欢快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兮奈老何!
”(《秋风辞》)
在另一些诗作中,墨客借《霓裳羽衣曲》所传达的反讽又总是与盛世光景骤然消逝的感伤相结合,从而产生强烈的虚无感。如:
花萼笑繁华,温泉树容碧。
《霓裳》烟云尽,戏班风雨隔。
…………
昔闻欢娱事,今日成惨戚。
神仙不可求,剑玺苔文积。
万古长恨端,萧萧泰陵陌。
(舒元舆《八月五日中部官舍读唐历天宝已来追怆故事》)
《霓裳羽衣曲》是如何演出的?
《霓裳羽衣曲》是一支十分悠长的大曲,白居易《早发赴洞庭舟中作》写道:
闾门曙色欲苍苍,
星月高低宿水光。
棹举影摇灯烛动,
舟移声拽管弦长。
渐看海树红生日,
遥见包山白带霜。
出郭已行十五里,
唯消一曲慢《霓裳》。
舟行十五里,刚好听完一支《霓裳羽衣曲》。音乐史家杨荫浏以白居易《霓裳羽衣歌·和微之》为根本,结合其他各种史料进行考证,认为全曲共36段,分为散序6段、中序18段、曲破12段。个中散序部分比较舒缓:
朦胧闲梦初成后,
宛转柔声入破时。
(白居易《卧听法曲霓裳》)
酒酣琴罢,又命乐童登中岛亭,合奏《霓裳》散序。声随风飘,或凝或散,悠扬于竹烟波月之间者久之。(白居易《池上篇序》)
中序往后,音乐逐渐加快。经由几次变奏,到入破(即整支乐曲的末了部分)时,变得极快:
中序擘騞初入拍,
秋竹竿裂春冰坼。
…………
繁音急节十二遍,
跳珠撼玉何铿铮。
(白居易《霓裳羽衣歌·和微之》)
结尾部分则放慢节奏,末了一音拖长,成余音袅袅之势:
翔鸾舞了却收翅,
唳鹤曲终长引声。(同上)
作为一部大型歌舞,《霓裳羽衣曲》的舞制多样。有独舞,如《杨太真外传》所记:
时木兰花发,皇情不悦,妃醉中舞《霓裳羽衣》一曲,天颜大悦,方知回雪流风,可以回天转地。
有两人对舞,如白居易《霓裳羽衣歌·和微之》描述的歌舞场景:
上元点鬟招萼绿,
王母挥袂别飞琼。
上元、萼绿、王母、飞琼都是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女神,诗歌借以描写女子双双起舞。
此外,《霓裳羽衣曲》也有数百人队舞的演出形式,如《册府元龟》记载:
(唐文宗)开成元年七月,教坊进《霓裳羽衣》舞女十五已下者三百人。
至于舞蹈动作,白居易《霓裳羽衣歌·和微之》描写最为细致:
飘然转旋回雪轻,
嫣然纵送游龙惊。
小垂手后柳无力,
斜曳裾时云欲生。
烟蛾敛略不胜态,
风袖低昂如有情。
只见演员时而轻盈旋转,就像雪花在回风中飘洒;时而高下翻滚,好似游龙在云层中穿梭。小垂手舞一段有如弱柳随风,柔美如云的长裙舞袖在风中轻扬……
演员的衣饰也极为精美,所谓“不着人家俗衣服”。云环雾绕般的“九骑仙髻”、金玉装饰的“步摇冠”、清新淡雅的“月色裙”、华美炫目的“孔雀翠衣”,以及“七宝璎珞”“珠翠”“钿璎”等等,都给不雅观赏过《霓裳羽衣舞》的唐代墨客留下深刻印象。
《霓裳羽衣曲》的流传
《霓裳羽衣曲》是“开元盛世”的艺术珍品,自问世以来一贯盛演不衰。“安史之乱”后传播更加广泛,从宫廷走进士大夫私家园庭,并进一步走向长安市井以及四方都会。随后虽经唐末战火,但据文献记载,五代十国期间,前蜀后主王衍、后唐明宗李亶、后晋高祖石敬瑭,以及南唐后主李煜都曾在自己的宫中演奏过《霓裳羽衣曲》。不过,无论是乐曲还是舞蹈彷佛都与开元期间有了很大不同。
在爱好《霓裳羽衣曲》的五代十国君主中,李煜最为众人熟知。他才高识博,精于音律,长于作词。在有时得到《霓裳羽衣曲》残谱后,曾与大周后一道加以补订。在为大周后所作《昭惠周后诔》一文中,他曾满怀深情追忆这段往事:
《霓裳》旧曲,韬音沦世。失落味齐音,犹伤孔氏。故国遗声,忍乎湮坠?我稽其美,尔扬其秘。程度余律,重新雅制。(马令《南唐书》引)
但是,经由李煜夫妇补订的《霓裳羽衣曲》不复开元期间旧貌,李煜身边大臣徐铉就曾质疑:“法曲终则缓,此声乃反急,何也?”(马令《南唐书》引)
南唐灭亡时,这支南唐宫廷版《霓裳羽衣曲》随着李煜宫中诸多宝贵文献一起被烧毁。
由于《霓裳羽衣曲》在世间难觅踪影,一些神奇的故事开始涌现。如,宋初钱易《洞微志》称:
五代时,齐州章丘北村落任六郎,爱读道书,好汤饼,得犯天麦毒疾,多唱异曲。八月望夜,待月私第,六郎执板大噪一曲,有水鸟野雀数百集其舍屋谛听,自道曰:“此即前人《霓裳羽衣》者。”众请于何得,笑而不答。
对付《霓裳羽衣曲》在世间的存留,宋人曾提出过各类预测。例如,欧阳修《六一诗话》认为,当时还在演奏的古曲《瀛府》《献仙音》可能是《霓裳羽衣曲》遗声。沈括《梦溪笔谈》则供应了另一种说法:“蒲中逍遥楼檐上有唐人横书,类梵字,相传是《霓裳》谱”,但“字训不通,莫知是非”。而江休复《嘉祐杂志》记载,同州乐工曾演奏河中府黄幡绰所传《霓裳羽衣》谱,但这一曲谱在当时便不为其他乐工所认可。
南宋中期,精通音律的著名词人姜夔,在他所作《霓裳中序第一》引言中说:
丙午岁,留长沙,登祝融,……于乐工故书中得《商调霓裳曲》十八阕,皆虚谱无辞。按沈氏《音律》“《霓裳》道调”,此乃商调。乐天诗云:“散序六阕。”此特两阕,未知孰是?然音节闲雅,不类今曲。予不暇尽作,作《中序》一阕传于世。
姜夔在长沙创造的是一个器乐演奏家所用的谱本,没有歌词。和文献记载描述的《霓裳羽衣曲》比较较,不仅宫调不同,而且缺了不少乐段。因此,他也不能判断是否真是开元期间的《霓裳羽衣曲》,但觉其旋律风格十分闲雅,颇有古意。
不过,到南宋后期,周密《齐东野语》却记载,朝廷官署修内司曾刊刻过一部乐曲集,名《混成集》,“古今歌词之谱靡不备具”,个中收录了《霓裳羽衣曲》共36段。而且,他还听浙派著名古琴家杨缵说,他幼时曾在宫中欣赏过《霓裳羽衣曲》的演出,“凡用三十人,每番十人,奏音极高妙”。而周密本人也听杨缵用笛子演奏过几个片段,“真有驻云落木之意,要非人间曲也”。
据杨荫浏《〈霓裳羽衣曲〉考》,晚清至当代,另有两个以“霓裳”为标题的乐曲涌现,其一见于1895年出版的李芳园《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谱》,但《霓裳曲》标题下有注:“古名《月儿高》。”从曲调来看,也的确是《月儿高》,与白居易描述的《霓裳羽衣曲》曲式构造完备不同。将《月儿高》称为《霓裳曲》,在此之前从未有过,因此杨荫浏认为,可能是李芳园“依据他个人为《月儿高》所唤起的想象定名而已”。另一支同名曲为1928年凌纯声、童之弦合编的《霓裳羽衣》,出于清代洪升《永生殿》剧本中《重圆》一折。杨荫浏创造,《永生殿》所用曲牌“羽衣三叠”,是由一系列曲牌中的部分乐句拼合而成的“集曲”。他推测,这些曲牌中,《舞霓裳》可能与唐代《霓裳曲》有关。
总之,到本日,《霓裳羽衣曲》这支大唐盛世的绝美仙乐已是神龙见首不见尾,我们只能借助永恒不朽的唐代诗篇去想象它的美妙乐音和动人舞姿。
《光明日报》(2024年08月23日 13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