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水是农业之魂。全县三大灌区已全面覆盖33个州里,水从都江堰、联络水库、鲁班水库、武都水库沿各条干渠、分干渠、分支渠、斗渠进入到片片田园。如何让水超越山峦阻隔,顺畅流淌到田园中呢?数百年来这方百姓的一个聪慧结晶——渡槽出身了。
目前,三台县保存下来的最早的渡槽建筑于清乾隆年间,之后的300余年间,人们不断地修渠、建渡槽,至本世纪初,全县共有渡槽84座,它们充当了连通各渠道的桥梁。实际上,渡槽便是一座通水的桥梁。150余万亩农田成为片片沃野,渡槽功不可没。
见证治水的悠久历史
建于2000多年前的都江堰,不仅灌溉了全体成都平原,还延伸至德阳、绵阳等地,三台境内的公民渠六期工程便是实证。三台境内留存下来最早的引水溉田工程是永和堰,干渠总长46.5公里,各级配套支渠共长133公里,灌溉永明、新德等6个州里6.5万亩农田。
永和堰从涪江打水,共分两段,上段为建于1761年的永成堰,下段为建于1938年的郑泽堰。因高下段长期争水起抵牾,两堰统一管理,取名永和堰,寄寓“永久和谐”之意。永和堰灌区共有渡槽16座,位于上段的郭家桥渡槽和位于下段的高家桥渡槽最具代表性。
郭家桥渡槽远看即一座古老的五孔石桥,横跨在中花河上,而走上桥面,便会被渡槽中连忙流淌的水惊叹。渡槽往上约6公里处便是涪江打水口,干渠宽约10米、深1.8米,水过渡槽,水面约5米宽,一侧槽墙顶沿宽约0.4米,另一侧宽约1.2米,可行人。
“我们每3天就要巡视一次,”永和堰管理所永明镇管理站站长王智说,“因离打水口近,且永明又属平坝,80%的雨水、大水都汇入到堰渠,一旦超过危险水位,我们就要关闭进水闸,同时开启几道泄洪闸。”而每道闸门重约2吨,全靠手摇,摇30转才提升1厘米。
高家桥渡槽同样为石拱桥造型,位于灵兴镇木鱼村落。已合并至木鱼村落的原高家桥村落党支部布告刘常有家住在渡槽一端,从家里出来走几步路就能上渡槽。他回顾说:“当年为了及时引水不误农时,桥身采取石头,引水槽则采取木头建造,第二年才改为石头槽,起初为防人从槽墙上过,采取瓦背型墙顶,后来加高了两块石头后改成平墙顶,可推鸡公车过。”
实在,永和堰自建成那天起,300多年来一贯都在不断维修续建,直到本日仍在发挥着重要的浸染。尤其是2009年,总投资4600余万元的永和堰总干渠整治及涪江进水口防洪闸工程开工,次年5月落成。如今,永和古堰水文化园树立起了“中华抗战第一堰”石碑。
感想熏染引水的造诣与艰辛
位于新鲁镇一碗水村落的石桥渡槽,长615米,为全县最长的渡槽。81岁的陈启进为原联络水库管理局副局长,1968年至1970年参与了渡槽的建筑。“当时钢筋水泥紧缺,任务哀求就地取材,只有从3公里外金石镇采石头,人工架子车运来,再人工搭架砌上去。”
陈启进先容,当时三台县调动本县金石、芦溪、刘营三个区人力分段修,石桥渡槽是公民渠六期工程的一部分,先打隧道开石料,待储备一半石料时边修渡槽边打隧道,每人每天只有半斤大米,普工的人为是0.15元/天,石匠、木匠等技工0.25元/天,渡槽落成再修渠道。
1973年,渡槽正式通水,从此往后,全体联络水库上游灌区15.76万亩农田变成了丰收田。水稻栽种大户谭兵说:“过去这一带水田只占1/5,现在水田占了4/5。我种了10余亩水稻,亩产达1500斤以上,油菜亩产达400斤以上,年纯收入3万余元。”
你能想象在头顶数10米高处,水以每秒20立方米的速率飞驰而过的情景吗?横跨不雅观桥场镇的不雅观桥渡槽便具备这样的功能。该桥建于1977年,从鲁班水库引水,属鲁联干渠一段,为理解决遂宁市蓬溪县用水,当年由蓬溪县调动人力建筑,1980年通水。
不雅观桥渡槽桥身仍采取石头砌成,最高处高40余米,因太高采取双层石拱设计,下层石拱起稳固桥墩的浸染,上层石拱托负渡槽。槽身外立面采取内拱加固方法,且槽口每隔5米设计一根钢筋混凝土拉杆,以减轻水流对槽身的压力。如今,不雅观桥渡槽已成为网红桥。
景福镇旭日渡槽也是那个分外年代一个颇具代表性的精品。桥身也采取双层石拱构造,下层石墩4座,并设计了10米宽的人行桥面,两侧石栏杆上雕有十二生肖石像。上层石墩5座,渡槽槽身为钢筋混凝土,设计流量每秒14立方米,每隔4米有拉杆加固。
该渡槽是为理解决附近的射洪市农业用水问题,故而当年由射洪调动人力建筑。“用石1万余立方米,全是周遭30公里内选取的防风化石头修砌,每块石头长80厘米,宽高均40厘米。1980年通水至今未创造任何问题。”鲁联水利管理站旭日公段段长孙有明说。
展望新时期农田水网蓝图
1996年,武引一期工程开工,灌区涉及三台县涪江以东14个州里,设计掌握灌面33.84万亩,实际灌面20.67万亩。工程渠道总长296.5公里,渡槽42座6.86公里。在高高分支渠中段有近3公里不连续低矮分水岭,均匀比设计水位低5~10米,6座渡槽群出身了。
1990年后,渡槽均采取钢筋混凝土建造了。在石安镇清泉村落,便可看到6座渡槽群。每隔10米耸立的排架上,钢筋混凝土浇筑的槽壳底部圆润呈U型,宛若一条巨龙飞越在山坳间。这6座渡槽保障了下贱3个州里及射洪市1个州里7万余亩农田用水。
据三台县武都引水工程培植管理局副局长李静先容,当时先挖排架根本,根本非挖到硬层不可,排架现浇结束验收合格才浇筑槽壳,原来设计槽壳预制吊装施工,因起吊设备和掌握技能有限,槽壳改现浇,混凝土用斗车和大略单纯井架垂直运输上去,然后人力转运入仓。
清泉村落村落民李福国是当年工程劳务承包者之一,他说:“水平偏差只许可5毫米内,每差1毫米罚款50元,还要返工。”正是由于对质量的严格哀求,从2000年通水至今,没涌现任何问题。
据三台县水利局统计,全县84座渡槽中,1995年到2020年建造的钢筋混凝土渡槽共有43座。进入新时期,三台县加大了水利举动步伐培植,确保了三台县身为天府粮仓排头兵的地位。
如今,三台县出台了水利举动步伐培植三年行动方案,提出水源水网同步,构建当代农田灌溉水网体系,从而为全面村落庄振兴打下踏实的水利根本,“更是为打造更高水平‘天府粮仓’贡献农业大县力量,也是农业大县迈向农业强县的必答之题。”三台县水利局局长肖任富说。( 李传君)
来源:农人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