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节电话打给老爸,老人家腼腆一笑,聊过几句家常,便把电话交给了母亲。
父亲的淡然和寡言,一如既往。

一提及父亲,总让人不由自主想到朱自清的《背影》,他笔下那位默默的父亲,早已深入民气。
实在,相对付文学作品里的父亲,影视剧中的父亲形象更为立体多元。

多变的父亲形象 不变的如山父爱 休闲娱乐

以前的很多电视剧中,比如《大红灯笼高高挂》《大宅门》《闯关东》,父亲是“父权”、家长威严,就连《大时期》这样的港产剧,以及卿卿我我的琼瑶剧,也常常展现出专制霸道的父亲形象。
影视剧内容的变迁,反响着社会当代化进程。
随着经济形态的进化,家族关系、家庭构造的变革,父亲在家庭中至高无上的地位日益受到冲击。
我国第五代电影人,就向“神坛”上的父亲发起了剧烈攻击。
陈凯歌在《黄地皮》里对“父权社会”进行过批驳和反思,《在荆轲刺秦王》里,通过嬴政和吕不韦那段富有辩证意味的对话,追问磋商沉重的父子关系。
张艺谋在电影《菊豆》中,以“弑父”的极度形式,把对父亲这个角色的各种纠结,化作了熊熊烈火和灰烬。

“冲击”之后,归于“和解”,影视剧对父亲形象的处理,经历了一个重重拿起、轻轻放下的过程。
到了张艺谋拍《千里走单骑》的时候,高仓健饰演的父亲,为了在儿子生命末了时候表达自己的爱意和后悔,走上了一段心灵的自我救赎之旅。
在后来的《和你在一起》中,陈凯歌也展现了父亲深奥深厚哑忍的大爱,父亲形象由沉重而温暖起来。

即便呈现出光鲜“父权反抗”印记的李安,在其“父亲三部曲”中,深刻磋商文化冲突和伦理不雅观念碰撞之余,对父亲与子女的关系,也表现得时幽时淡,父亲的高大形象已然弱化,乃至平添了几分落寞。
郭富城的《父子》、王小帅的《日照重庆》等影视剧,即便反思父亲形象,也呈现出一种唏嘘感而已。
父亲的形象,正在变得丰满多元。

再后来,温情险些成了主流。
近年来很多影视剧,比如《海洋天国》《岁月神偷》《我和爸爸》《搭错车》《养父》等,父亲形象回归温情,变得平凡朴实又生活化。
《我的!
体育老师》《大丈夫》等电视剧中的父亲,与子女的关系进一步朋友化、闺蜜化。
《激情燃烧的岁月》中石光荣那种严厉型的父亲形象,被《金太郎的幸福生活》中金大柱颇具喜感的弱势父亲形象,以及范明饰演的“活宝爸爸”形象所代替,在一些都邑剧中,父亲形象乃至常常“弱鸡化”,沦为强势母亲形象的一种陪衬。
至于《都挺好》中苏大强那种小气自私的作妖式父亲形象,只不过是一次意外的“旁逸斜出”罢了。
在《虎妈猫爸》等都邑剧中,年轻的父亲们沦为了家庭配角,仅《虎妈猫爸》这个电视剧名称,就将新时期父亲的形象展示得淋漓尽致。

从高高在上的家长,到嬉笑可亲的朋友,影视剧中的父亲形象由冷到暖、由重到轻、由刻板到立体,唯一不变的是父亲对子女广袤辽阔而深奥深厚厚重的爱。
有人说“父亲是弓,儿女是箭,箭射得愈远,弓就越弯。
”父爱如山,历久不变,借用崔京浩歌曲《父亲》的一句歌词——愿天下父母安然度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