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良宝
敦煌民歌历史悠久。在莫高窟藏经洞出土的遗书中,所保存的俚曲小调,便是古代的敦煌民歌,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内容多以反响广大公民群众的劳动生活为主,措辞朴实无华、言简意明,感情热烈朴拙、亲切动人,唱出了广大劳动人民的心声,流传广泛。敦煌遗书中的俚曲小调有《五更转》《十二时》《十仲春》《百岁篇》《十恩德》等。而现在传唱的敦煌民歌中也有《五更转》《十仲春》,有的虽不叫《五更转》,但唱词的内容都与《五更转》相似,如民歌《跳花墙》《哭五更》等,也是从一更唱到五更。其余,唱十仲春的民歌更多,如《闹王哥》《织手巾》《割韭菜》等。由此可见,藏经洞封存了千年的俚曲小调,其实在敦煌民间一贯传唱着。
敦煌民歌曲调十分丰富幽美,演唱时利用本地方言,易懂易学,易于传唱,有很强的生命力。流传下来的作品紧张有《闹王哥》《绣荷包》《等郎君》《送大哥》《放鹞子》《担水》等。民歌的题材非常广泛,歌词贴近生活,所阐述的故事生动有趣,流露出朴拙动听的情绪。敦煌民歌产生于民间、流传于民间、传唱于民间、发展于民间,是人们在长期劳动生活中所创作的民间艺术形式之一。敦煌民歌歌词多以日、时、更为序,遵照生活中的自然规律,反响了人们最淳厚最朴拙的思想感情,具有很高的审美代价。
敦煌文化交汇领悟的独特地理位置使敦煌民歌具有很强的复合性,有的民歌不仅在敦煌传唱也在全体北方传唱,如《小放牛》《钉缸调》;有的在全体丝路沿线广为传唱,如《放鹞子》《织手巾》《刮地风》《对花》《跳花墙》等;也有本地独占的民歌,如《麻母鸡下了白蛋了》《送情人》《月牙泉》等。总体来看,敦煌民歌音韵和谐、铿锵悦耳、粗犷豪放,饱含大西北公民开阔肚量胸襟的独特个性。敦煌民歌歌词鲜活,简练生动,坦直本真地表达了人们内心的真情实感,成为敦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代表项目之一。
敦煌民歌是勤恳朴实的敦煌公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作的,以歌唱爱情为紧张题材,也涉及神话故事、历史传说、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内容,为研究千百年来敦煌社会风貌、风土人情、乡俗民规等供应了生动、丰富、详确的资料。如今,敦煌民歌进驻旅游景区,备受中外游客的喜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