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最近写了几篇港乐的文章,一些朋友可能以为我很懂音乐。
不过不好意思,实在本人对乐理一窍不通。

港乐的填词水平若何由大年夜地恩情可见一斑 休闲娱乐

我是纯感性判断,以为好听就可以了,至于是盛行、摇滚还是民谣,配的是泰西乐器还是东洋亦或是本土乐器我也不懂,也不太在乎。

但如果一首歌之以是反复听,除了旋律动听外,很多时候是由于歌词打动了我。
就像唐诗宋词元曲一样,穿越了上千年,你也不知道古人是怎么唱的,但这些笔墨却直击民气。
看到这些幽美的诗词,算我词穷,只能感叹一句:写得太好了。

以是那些喷鼻香港盛行音乐的曲有多少原创留给那些专业人士去评判,作为笔墨爱好者就从词作方面去欣赏这些歌。

大地恩典》的词作赏析

本日第一首赏析的歌是《大地恩典》,原唱关正杰(很多人误会是张学友原唱的,实际是当年老张凭该歌曲参加比赛获奖从而出道的),作曲黎小田,填词卢国沾,百分百的原创歌曲。

这是1980年喷鼻香港电视剧《大地恩典》的同名主题曲。
由于年代久远,该剧笔者也是看得不全,大概讲述的是近代广东乡民迫于生存卖身远赴美国当“猪仔”(华人劳工)的沉重故事。
基于这个时期背景,代入角色才能更好地理解歌词的含义。

这首词的立意真不是后来者可比的。
整首歌词,全没有一个“情”字,但却让人深深感想熏染到主人公对家乡的感情,身在异域的他只管两鬓斑白,还是常梦见故乡的大地、河水。
除了寄托了词曲人的家国情怀和对命运的感慨外,还表达了对那个时期欧美白人对其他民族殖民的控诉。

用词方面也不是那种刻意的辞藻堆砌,都是浅近直白的,就像李白的《静夜思》一样,10岁的小朋友都看得懂,但却能直击民气。
如果你会粤语的话,就知道每句末都很押韵工致,就跟读诗一样令民气旷神怡。

“大地恩典”

原来天地不过是去世物,但生与斯长与斯的人有情。
中国人自古便是靠种地为生,以是对付脚下这片地皮有着深厚的感情,这片大地就像自己的父母有着养育之恩。
以是这歌名便很随意马虎让游子们遐想到家乡的地皮以及父母乡亲们。

“河水弯又弯,冷然说忧患”

开篇第一句来个远景,这弯弯的河道,流淌的水声彷佛冷然地诉说着这片地皮的故事。
听到这里不由得想起另一句歌词“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喷鼻香两岸”,是不是有异曲同工之妙。

“别我乡里时,眼泪一串湿衣衫”

从远而近,拉到主人公身上,背上行囊跟乡亲作别,不知何时才能归故里,不自觉眼泪湿透了衣服。

对应上一句,镜头感满满的,由景入情,冷冷的河水对应这道别的情景,顿感凄清,为眼泪湿衣衫做好了铺垫,这离愁别绪便不觉生硬。

“人于天地中,似蝼蚁千万”

镜头又再拉远,在天上俯瞰大地,人群也跟蝼蚁一样,暗喻在这个大时期背景下,人命跟蝼蚁不过一样轻贱。

“独我苦笑离群,当日抑愤郁心间”

镜头又拉回到主人公身上,即便心中充满烦闷愤恨,但仍不得不独自苦笑拜别,踏上这条“猪仔”之路(有理解历史都知道,当年在美华工有多么的悲惨,闻说现在美国每一条铁路下都是华工的尸骸堆出来的)。

用“蝼蚁”比喻“人群”的微小,那更突显“苦笑离群”的“我”在命运面的孤苦无助。

“若有轻舟强渡,有朝必定再返”

虽然知道前路渺茫,但心里还是暗下决心,有朝一日一定会衣锦回籍的。

联系上句,只管命运如此,但一个迁移转变,若有轻舟强渡,必定再返,除了表示主人公对家乡不雅观念的重视,更侧面了主人公,或者说中国人那种不屈不饶,不向命运低头的精神。

“水涨,水退,难免起落数番”

这里用水涨,水退来形容韶光的流逝,数番起落,岁月如梭,但却不见我们的主人公出场。

“大地倚在河边,水声轻说变幻”

夜深人静的时候,大地靠在河边,仿佛在听河水喃喃细语诉说着这些年发生的世事变幻。

“梦里依稀,满地清脆,但我鬓上已斑斑”

主人公终于涌现了,原来刚刚看到的水涨水退,听到满地清脆的河水声都只是一场梦而已。
但“我”现在已头发斑白,也不知道有没有再还乡里之日。
这不由得让人想起唐诗里的“幼年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这里并没有说主人公在远走他乡的韶光里发生了什么,让人有无数个想象空间,但鬓上斑斑已解释统统,由于韶光把人熬白头,还是思乡之情太深及耐劳难屈辱太多甚至一夜白头呢?歌里唱到这里就闭幕了,让人意犹未尽,感慨万千,但究竟还有没有回抵家乡大地的一天呢?

下面附上作曲家黎小田创作该曲的访谈感想熏染:

希望有更多志趣相投的朋友能够像读唐诗宋词一样,欣赏这些当代词人的作品,不才笔拙,写出来可能未必能够真正领略创作者的神髓,没听过的朋友不妨搜来听听,自己感想熏染!

——————————————————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奉告删除。

文章原创,未经许可,请勿搬运,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