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加载中...

春耕时节,调研组来到慈溪,置身全省首个国家当代农业家当园,农业数字化改革东风迎面而来——

来自蹲点一线的报道丨看数字这样改变慈溪现代农业 汽车知识

在工厂化的养殖基地,数字扮装备取代了大量人工,带来了高效农业;在广袤的野外上,万亩稻田建起了数字档案,精准剖析土壤盐分、pH值等数据并作业,改变了传统农业生产办法;在家庭农场里,新型职业农人迭代进化,成为农业家当数字化的新力量……

是的,一场数字化农业的浪潮正在慈溪加速推进,透过一个个颇具前瞻性的数字化运用处景,浙江农业的未来样子容貌正逐渐清晰起来。

生产效率变了

一名喂养工程师养8.6万只鸡

一名喂养工程师、一台电脑,养8.6万多只鸡!
在慈溪国家当代农业家当园的中央位置,正大集团投资2.2亿元培植的数字化蛋鸡养殖场,用极少的人工便实现了项目年产鸡蛋2.3亿枚。
这样的高效农业足以颠覆人们对农业生产效率的认知。

在场区大门外下车,就察觉到这个养殖场的不一般——四周的生物防疫绿带足足有百米宽,将养殖场与外部环境隔离开。
进入大门前,所有人必须在消毒通道里喷雾消毒30秒;若要进入鸡舍,还得经由更严格的隔离、沐浴、换衣等消杀方法。

来到养殖场的中控室,仅仅12人的团队管理着全体养殖场的12栋鸡舍,对100万羽蛋鸡进行智能化管理。
电脑屏幕里,每一栋鸡舍的温度、湿度、二氧化碳含量等关键数据一览无余。
轻轻点击鼠标,就可远程自动投食、喂水、收蛋、出粪;鸡舍里的风机、可调节灯源等举动步伐也都连接了电脑,通过自动化系统调温调湿调光。
慈溪正大蛋业有限公司总裁卫文刚边演示边先容:每栋鸡舍只需一人卖力日常管理、打扫卫生。

创造,一个小小的养殖场竟集成了荷兰、瑞典、比利时、意大利等国的自动化系统和设备,达到了环球领先的数字化养殖管控水平。

数字农业掀起的,是一场颠覆性的效率变革。

在鸡蛋分级车间里,一名工人每天均匀要分拣鸡蛋3.6万枚。
对传统农业生产办法来说,这或许是天文数字,但自动化系统却能轻松完成。
在分拣前,每一枚鸡蛋还要经由40℃温水洗涤、10秒风干、8秒高频紫外线杀菌、涂油保鲜等48道食品安全工序监测和处理。
根据订单信息,系统会依据每枚鸡蛋的克重,将其分成M(中)、L(大)、XL(特大)等多个档次,对应进入商超、食堂、餐饮平分歧渠道。
而工人们要做的,仅仅是将已经装盒的鸡蛋放入包装箱。
一箱箱鸡蛋随后通过智能化打包机,自动分类打包码垛。

卫文刚并不知足于此:如今正大集团正进入“云数据、AI智能机器人的4.0时期”。
就像工业领域的“无人工厂”一样,卫文刚的终极目标是“无人鸡舍”。

未来,当鸡舍涌现去世鸡,机器人将精准定位,自动打开鸡笼,完成捡拾并处理。
而实现这一步之前,卫文刚准备先用机器人替代所有分级车间里的工人。
目前,正大集团已与互助伙伴动手研发和生产干系设备。

走出养殖场,表面的万亩稻田里,“无人农场”的梦想也已触手可及。
慈溪当代农业开拓区管委会副主任郭志强见告,再过几天,他们将考试测验用无人驾驶的农业机器人来取代人工,靠北斗导航系统实现田间自动插秧、智能避障、掉头转弯等全套无人作业。
去年8月,慈溪横河镇的一个农机做事互助社已经开始了这样的无人作业。

在卫文刚的办公室,案头放着一本经典科幻小说《三体》。
他说,数字农业对付传统农业的冲击,就像小说里的“降维打击”。
若不想在这场颠覆性的变革中被淘汰,只能积极拥抱它,而他们无疑率先迈出了第一步。

在慈溪国家当代农业家当园里,利用数字化系统,一名工人一天可以分拣3.6万枚鸡蛋。
慈溪市农业屯子局供图

生产办法变了

一个菌菇工厂亩均年产值破百万

小满路、春分路、芒种路……在慈溪国家当代农业家当园内,道路多以二十四节气命名。
只管对农耕文化心怀崇敬,但这片地皮上的农人早已不再仅仅靠着履历,依据二十四节气春种秋收。
通过数字技能,慈溪人改变了数千年来的传统农业生产办法,从履历农业向聪慧化精准农业转型。

在园区里,慈溪市瑞丰农业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周琪投资1.5亿元,在盐碱地上培植了一个工厂化的菌菇栽种基地。
靠着数字化环控手段,他仿照出最适宜的环境,让极难栽种的白玉菇一年四季都能收成。
在车间里,看到,一台台机器臂规律地舞动着,把木屑、玉米芯等质料均匀稠浊成培养基,装进一个个塑料瓶。

在这个“梦工厂”里,周琪经由反复的数据比对和测试,实现生产全流程的数据化——每一瓶培养基的用料偏差被严格限定在10克以内;培养基的灭菌温度要精准掌握在122℃,防止霉变;栽种车间里的室内温度常年坚持在15℃旁边;为了坚持湿度,车间里每隔5分钟会喷一次水,全天不断……所有这些成了后台系统的“影象”。

在这样的风雅环境下待足105天,一瓶重约150克的白玉菇便走下了“流水线”。
数据化的精准管控,让每一瓶白玉菇生产实现标准化。
周琪正动手履行二期项目,投产后亩均年产值将达到100万元以上。

数字改变农业,也改变了恒河沙数“靠天用饭”的传统农人。
栽种大户桑红杰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承包了300多亩地种蔬菜,如今他又多了一重身份——数字化育苗专业户。
他投资数百万元,培植了数字化温室大棚,把技能含量较高、也最困扰传统庄家的育苗环节搬入个中。
农人要种多少亩蔬菜,只需提前下单,桑红杰就会将苗种按时送到地头。
如今,他的育苗基地做事庄家的辐射面积达3万亩之多。

工厂车间、温室大棚内的数字化生产日趋成熟,慈溪又把目光投向了更广袤的野外。
2019年,慈溪市蔬菜开拓有限公司与浙江省农科院互助,投入240多万元开拓了自动化掌握系统,为慈溪当代农业家当园的1.2万亩蔬菜基地安装了16个监控摄像头,体例了完全的园区农田信息档案,建立了各种蔬菜栽种的数据库。
只需在系统中输入蔬菜名称,鼠标点到详细地块,打算机就能根据土壤情形,自动剖析出氮、磷、钾等养分的推举用量。

系统里的一组组数据,正取代传统农生齿口相传的栽种履历,让慈溪农业向着更高阶的当代农业突飞年夜进。

生产主体变了

一个县城走出千名新型职业农人

在慈溪坎墩街道玉兰果蔬农场,一个六七米高的玻璃温室大棚矗立在村落道边,格外能干。
大棚里的“豪华配置”更是不得了:棚顶有两层自动卷帘式遮阳膜,大棚南北两侧装了两排风机,用来调节大棚温度、湿度。
更主要的是,80后大学生农场主胡晶金还给这些设备安上了“聪慧大脑”,坐在家里点点手机,就能完发展途操控。

胡晶金是地隧道道的“农三代”,祖孙三代的务农经历便是慈溪农业三次变革的缩影。
祖父胡光尧在世时,家里有3亩地,以延续千年的传统垦植办法,种着水稻、棉花和玉米;改革开放后,父亲胡信炎在32岁那年开始承包大片地皮,露天栽种蔬菜,走上了规模农业的路子。
到了胡晶金,他靠着发展举动步伐农业、聪慧农业,短短几年就成为当地大学生返乡务农的标杆。

然而,就像当年祖父看不懂父亲的“冲动冒进”,胡晶金在创业之初同样遭到了胡信炎的质疑。
在胡信炎看来,儿子在大棚里安装的数据无线传输终端、光照度传感器、二氧化碳传感器、探头装置等设备“花里胡哨”,费钱还不实用。

不过很快,胡晶金就刷新了父亲对农业的认识——靠着对温度、湿度等关键数据的精准把控,胡晶金不仅减少用工、降落本钱,更大幅提升了水果玉米、白草莓等新品种的育秧存活率。
尤其是在几次极度景象中,父亲的农场丢失严重,而胡晶金这里却毫发无伤。
逐渐地,胡信炎明白了:为什么儿子总说“数据是未来最主要的生产资料”。

但不得不说,胡晶金如今的数字农业,是站在父辈们规模农业的肩膀上才迅速发展起来的。
慈溪市坎墩街道党工委布告张元奇见告,作为浙江家庭农场的发源地,慈溪曾与上海松江、湖北武汉、吉林延边、安徽郎溪并称为全国发展家庭农场五大范本。
经由20多年景长,慈溪造就出了一大批像玉兰果蔬农场这样的规模家庭农场,全市地皮流转率达74%,赶过全省10多个百分点。

这些家庭农场里走出了上千名像胡晶金这样的新型职业农人,为数字农业供应了丰富的运用处景。
同样在坎墩街道,工商业主徐佳坤3年前投身农业,投资400多万元,建了一个栽种佳构柑橘“红美人”的家庭农场。
他给每个大棚配备了传感器、温湿度计、监控,实时将数据集中到终端,方便监测和管理。
依赖数字化手段,徐佳坤把大棚内的温度精准地掌握在25℃旁边,湿度也保持在70%高下。
不在农场时,徐佳坤常常在手机上实时查看光照强度、土壤EC等参数,一旦创造数据非常他便第一韶光赶回农场打消隐患。

这两年,由于“红美人”亩产效益突出,全省各地都有不少工商成本跨界栽种。
但“红美人”栽培技能哀求较高、本钱掌握难,真正能种好并盈利的少之又少,有的所谓的“红美人”卖5元一斤也无人问津。
但在徐佳坤的橘园里,尝了尝,这里的“红美人”风味、甜度都逼近了原产地象山的品质。
去年刚一上市,徐佳坤的“红美人”就卖出了每斤30元的高价,亩产效益最高能达到10万元。
一个门外汉为何能行?徐佳坤说,除了亲力亲为、齐心专心扑在农场里抓生产,数字化管控模式发挥了关键浸染。

从传统农业到效益农业,再到如今更高阶的数字农业……农业主体的迭代式发展让慈溪领跑浙江当代农业。
慈溪市农业屯子局家当科科长胡伟宏先容,仅仅在慈溪国家当代农业家当园、慈溪大学生农业创业园,就有20余个由新型职业农人主导的重大高科技农业家当项目,利用互联网推动传统农业向数字农业、聪慧农业发展。
以大学生为代表的新型职业农人已经成为慈溪发展数字农业的主力军。

去年9月,慈溪入选首批国家数字村落庄试点,更多革命性的农业数字化转型已经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