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侠客,继续的是墨家的精神。司马迁总结道:“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既已存亡去世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盖亦有足多者焉。”司马迁所言的正义,是儒家眼中的正义,“侠义”与此,每每相悖。孔子说“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孟子阐明:“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大概儒家出知识分子,心眼多,不像墨家出身底层,还保留其实心眼的朴实。随着墨家的灭绝,侠客们居住江湖,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的中央,直到千年之后在施耐庵、金庸等文人的笔墨中重新“复活”。
日本学习中国文化之时,中国已是“儒门第界”。故而日本的武士,与中国的侠客不同,他们虽然实心眼,但崇奉的却是儒家代价不雅观。曲亭马琴在《八犬传》中总结的武士精神,是“仁、义、礼、智、忠、信、孝、悌”八德,全体儿一孔孟之道的翻版。后来,新渡户稻造在《武士道》一书中接管了义、仁、礼、诚(信)、忠五种,另增勇和名誉,成为了他所总结的武士道精神,大同小异而影响更巨。这大概靠近中国朝廷武官、军人战士的职业守则。要知道中国一等一的侠客,向来是“天子不得臣,诸侯不得友”的。日本武士的品质,由此可见一斑。
根据各自首领的不同须要,武士道就像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谦善礼貌是武士之道,但有时“骄傲”也是;“忍辱”是武士道,但立马剖腹也是;年夜胆是武士道,但“勇于不敢”每每更受推崇。这些抵牾真实存在,正如《菊与刀》的作者指出的:“日本人极度好战又极度温和,极度黩武又极度爱美,极度粗鲁傲慢又极度彬彬有礼,极度去世板又极度灵巧,极度恭顺又极度讨厌被使唤,极度忠实又极度背叛,极度年夜胆而又极度胆小,极度守旧而又极度喜好新事物。”故而那些木头木脑的日本武士恪守的美德,随着历史(首领)的各种不同须要而不断花样翻新,他们的面孔也因此而变幻莫测起来。
《平家物语》
日本的武士文学,肇端于镰仓时期的《平家物语》,讲述源、平两大武士集团之间的战役,胜者即是日本武家政权的首创者源赖朝。日本武士一开始登上历史舞台,便是为了当兵吃粮,他们的最高奋斗目标,是被天皇册封为征夷大将军(当然,不是哪个平民百姓都有机会的,早期的武士一定出身贵族,后来才有乱认寄父者混入)。躬逢其“乱”的做了韩信、卫青,活在太平盛世无贼可讨的成了展昭、黄天霸之流,给人看家护院。《平家物语》的问世,冲破了黑齿引眉的傲娇贵族们对文学的垄断。无论是作为胜利者一方的战神源义经,还是留下“人间五十年”典故十六岁初上阵立马就挂了的平敦盛,都受到后世一律的赞颂和惋惜。不是战役的胜败,而是热血的灵魂,成为了武士文学的精神支柱。
《平家物语》,[日]佚名著,郑清茂译,译林出版社2017年2月
《八犬传》
《八犬传》是江户时期小说家曲亭马琴用了28年韶光写成的集历史、侠义、神魔于一体的超长篇小说,日本武士文学的集大成之作。如果说《源氏物语》相称于日本的《红楼梦》,那么《八犬传》就相称于日本的“《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了。《八犬传》的背景这天本战国时期,天皇、将军、足利氏、上杉氏、武田氏、长尾氏、北条氏这些豪门在书中陆续登场,乃至一休和尚这样的历史名人也有客串,阵容不输《平家物语》。然而源平之战奠定的是幕府的统治,《八犬传》中的里见家虽是源氏一脉,然而并无实力一统天下,故而故事的侧重点放在了武士们闯荡江湖的传奇经历。《平家物语》的主人公,以权力的大小定其在小说中的主要性。《八犬传》中的武士,虽然做事于国主,身份地位不高,但却是作品的主人公,读者关注的焦点。江湖上的奇闻异事,也每每比庙堂的权斗精彩。
《八犬传》,[日]曲亭马琴著,李树果译,浙江文艺出版社2017年10月
《薄暮清兵卫》
到了20世纪,日本的武士小说产生了司马辽太郎、藤泽周平、池波正太郎三大家,仿佛中国武侠小说家排行榜上“金古梁”的地位。有人说,冒死要发迹的家伙读司马辽太郎,对发迹去世了心的读藤泽周平,想摆渊博的读池波正太郎。成王败寇,成功者毕竟只是少数,像敦盛卿那样甫上阵就掉了脑袋的,恐怕才是现实中“可怜的人间”。至于和平年代,又不能上街胡乱砍人,像清兵卫那样,身为藩府财务部门员工,实为无形派刀法的高手,“封刀隐没在平凡人家东篱下”,该上班上班,该做账做账,做饭扫地洗衣服,柴米油盐,都是本分。身负绝世武功,也不过是拿普通俸禄的公务员一个。藤泽周平笔下的武士生活,是武士的真实生存状态。什么“忠臣藏”,说得好听,二百五十年才那么一个,都是领导者炮制的胡萝卜。心中有江山的人,岂能快意洒脱?
《薄暮清兵卫》,[日] 藤泽周平著,李长声译,译林出版社2018年1月
《武士》
以《沉默》《深河》震荡了许多读者的远藤周作,写过一部叫《武士》长篇小说。徳川幕府时期,知足本分的一名寒村落武士,为完成藩主交付的任务,受命远赴墨西哥。由于任务进行得不顺利,不得已之下,他在形式上接管了天主教的受洗仪式。正在此时,日本颁布了天主教禁教令。历经一起徒劳返回日本,等待忠贞武士的,是被冠以邪教徒罪名的审判与处刑……远藤周作认为这本《武士》写得比《沉默》更臻圆熟:由于《沉默》是悲观地得到了崇奉,而《武士》是积极地获取了崇奉。如果说藤泽周平笔下的武士是在主动选择淡泊功名和被迫选择功成名就之间徘徊,那么远藤周作笔下的武士,则是一起彷徨在稀里糊涂中已经信奉的政治崇奉(武士道)与被迫接管却逐步领悟的宗教崇奉(天主教)之间。
《武士》[日]远藤周作著,林水福译,立绪文化2014年9月(浙江文艺出版社2018年即将出版)
《五轮书》
小说中武士们的绝世武功,大多是作者吹出来的。即便创造了家庭版暖男武士“薄暮清兵卫”的藤泽周平,笔下也少不了必去世剑鸟刺、无形剑鬼爪之类的绝招。打消文人的意淫,要说日本历史上刀法剑术最高者为谁?有说冢原卜传,有说上泉信纲,有说宫本武藏。冢原卜传、上泉信纲,如今已是传说,真正为后人留下了绝世武功秘籍的,只有宫本武藏(柳生宗矩的《兵法祖传书》与《五轮书》比较太水了)。
《五轮书》,[日] 宫本武藏著,李伟译,天津公民出版社
《七武士》
黑泽明的武士片,这天本乃至天下艺术史上一张大放异彩的黄金名片。崇拜莎士比亚的黑泽明,大量借鉴了莎翁四大悲剧的情节,但其精神内涵,仍这天本底色。《七武士》中,几名战国浊世的游勇武士,饿得没饭吃,被底层的农人雇佣去和山贼打仗。为消灭山贼,有人失落去了性命,留得性命的,也就意味着失落去了这份临时工,填饱肚子又成了问题。这正是武士存在的悖论:为消灭仇敌,他们存在,消灭了仇敌,他们也就失落去了存在的情由。武士在消灭仇敌的同时,也在消灭他们自己!
这是武士的宿命。《七武士》中勘兵卫末了说:“我们还是输了。赢的是农人。”黑泽明在《七武士》中无奈地创造,英雄是在人们须要的时候才成为英雄,当人们不须要英雄的时候,英雄便是多余的。战役结束后,再勇猛的武士,也只能退出历史舞台。齐心专心要把剑术修练到完美的久藏被火枪打去世,象征着一个武士时期的闭幕,伴随着英雄主义的消亡,黑泽明饱含无奈和孤寂,谱写了一曲武士的挽歌。
《七武士》,黑泽明导演,三船敏郎主演
《座头市》
在日本,盲剑客座头市的名号,可谓家喻户晓,有似中国的黄飞鸿。在座头市系列电影中出演主人公的胜新太郎,展现出朴实诙谐的性情,为正义为弱者战斗的品质。不过为当代不雅观众熟知的,恐怕还是北野武导演并主演的后当代版座头市。黑泽明的武士片打斗真实,一刀一枪可以作为实战典范,北野武虽然懂得剑道,但其主演的电影中超现实主义的打斗反而搞笑夸年夜,血浆乱迸,断肢满天飞。听说日本不雅观众曾联名抗议,担心北野武毁了座头市。如果北野武模拟胜新太郎,恐怕会拍出一部失落败之作,他创造性地给座头市注入了自己的冷诙谐,在武士的诸多形象中,从此增加了一张外表面瘫内心狂野的面孔。
《座头市》,北野武导演,北野武、浅野忠信主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