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李惊亚

牛山,地处贵州省东北部铜仁市石阡县和思南县的交界地带,随处可见峭壁绝壁,山上矗立着一座红军壮举纪念碑,时常有人来祭奠,山脚下的村落落里,村落民们口口相传着80多年前一桩红军“誓去世不伤百姓、誓去世不做俘虏”的集体跳崖壮举。

困牛山上为了不误伤庶平易近他们集体纵身跃下 汽车知识

1934年8月,红六军团两个师六个团9000余人从湘赣根据地突围西征,10月5日,红六军团五个团进入石阡县。
7日,遭遇国民党桂军,甘溪战斗失落利,红六军团被截为三段,陷入重围。
16日,困牛山战斗打响,师长龙云和团长田海清率红18师52团800多名壮士断后,拖住全部湘黔敌军和地方民团。

困牛山山势南高北低,南真个虎井沟,宽不敷10米,长约300米,靠着困牛山的峭壁最高有70多米。
红军刚上困牛山就听到枪声,发觉遭遇埋伏,双方展开决斗苦战,子弹声、喊杀声响彻山谷,师长龙云率部分战士冲出重围。

“仇敌很狡猾,他们连哄带骗,逼着当地老百姓走在前面当‘肉盾’,红军怕误伤百姓,只能朝天开枪威慑仇敌。
仇敌一看这招管用,就在老百姓背后逼迫他们往前走。
”长期研究困牛山战斗的石阡县档案馆原副馆长杨又铸说。

战斗中,团长田海清壮烈捐躯。
战斗到末了的红军战士,面对步步逼近的敌军和被胁迫走在仇敌前面的百姓,不便展开战斗,边打边退至峭壁边,为不做俘虏和避免误伤百姓,他们毅然砸毁枪支,集体纵身跳下峭壁。

当年,石阡县和思南县对这段悲壮的历史都没有记载,红军大胆的故事一贯不为人所知。
2001年,在石阡县党史部门事情的杨又铸有时打仗到困牛山战斗干系资料,第二年春天,杨又铸和两名同事在一名引导的带领下,在龙塘镇找到了困牛山和当年眼见红军打仗和跳崖的村落民。

两年的韶光里,杨又铸查阅大量文献资料,拜访了困牛山村落及周边十几个村落落的100多名亲历者及关联人。
据当年经历此事的老人们回顾,跳崖的净是些十五六岁的红军娃娃,在崖下河边一带,到处能见到红军遗骨。

在仇敌的二次缉捕中,有十几名幸存红军被捕。
仇敌挨个问:“你叫什么名字?”每个红军都说:“我叫龙云!
”他们都自称师长龙云,是为了掩护龙云和由他带领着突围出去的部队。
仇敌看问不出什么,便将他们杀倒在田坎里。

群众曾救下一名跳崖幸存的红军,为他偷偷治伤,他便是红六军团18师52团司号员陈世荣。
杨又铸后来找到了他的后人。
据理解,跳崖时,陈世荣年仅17岁,由于身体瘦小,浑身没有力气,跳下去后被藤缠住捡回一条命,后被当地人收留救治,定居石阡县马槽溪村落娶妻生子,于2001年去世。

“当时他们连长喊,把枪甩下河去,一起跳崖,我们不能落在仇对手里。
”陈世荣的儿子陈德昌说,“父亲生前回顾说,跳崖的韶光不才午,他知道崖很深,但他怕伤到老百姓,以是没有狠狠地打,他也不愿做俘虏,宁肯跳崖。

战斗结束后,陈世荣偷偷上山找到遗失落的军号,妥善保存在柜子深处,这支宝贵的军号成为困牛山战斗最主要的物证之一,目前被石阡县收藏。

新中国成立后,陈世荣担当农会主任、大队布告近30年,他后来又认识了两名跳崖幸存红军,他们一贯有往来,每年都要去跳崖的地方祭奠战友,直到去世。

“当兵就要当红军,处处工农来欢迎,官长士兵都一样,没有人来压迫人……”陈世荣生前常常哼唱这首中心苏区民歌,他怀念部队,怀念红军时候的生活。
父亲对家人的叮嘱至今在陈德昌脑海中回响:“全国解放不随意马虎,你们都要珍惜,要好好事情,好好务农。

应村落民的强烈哀求,2009年,困牛山红军壮举纪念碑落成,纪念碑主体右为红六军团军旗,左为困牛山。
昔日穷苦的困牛山村落,近年来通过发展生猪养殖、蜂糖李、板栗等家当脱贫出列。

如今,红军壮举纪念碑周边,赤色步道初见雏形,家当路加速硬化,百余亩红托竹荪完成移植,赤色教诲培训基地配套举动步伐加快施工……英雄的地皮迎来赤色俏丽村落落培植高潮,百姓们过着幸福安宁的生活。

“困牛山红军集体跳崖壮举,表示出崇奉武断、公民至上、勇于捐躯的精神,让沿途百姓知道世上有为穷汉谋幸福的军队,播下了革命火种。
”贵州省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覃爱华说,“我们有幸生在和平年代,虽硝烟散尽,但丰碑永存。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