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仙桥座落在河南省林州市桂林镇西约0.5公里处,三孔青石桥,南蹬神山(别号龙堤岭),北踏卧龙岗,横跨淅河之上。
桥长约70米、宽9米、高10米。桥上两边青石条栏杆,石条与石条之间有一块两边带槽的正立方形青石相衔接,石头顶端雕刻着一个和尚头,一个羽士头,一个和尚头……依次排列。桥顶中央有一块全桥唯一的棱形红花石,中间桥孔顶端倒悬一把青铜降妖宝剑。
正是这块棱形红花石和这把倒悬的青铜降妖宝剑,给望仙桥披上了神奇的色彩,更与桥北头绵延起伏的卧龙岗、桥南头气势恢宏的望仙桥大舞台、神山上历史悠久的神山觀、东南角单展翅戏淅水的凤凰山遥相呼应,使得望仙桥雄伟壮不雅观。
耸立桥顶四面眺望,岚烟缥缈里、仙气萦绕中、犹见岱顶山玉皇大帝圣面、柏尖山三仙奶奶尊容、乌云山二仙奶奶玉颜、白云山大仙奶奶英姿,望仙桥名不虚传也。
据林县县志记载,望仙桥建于康熙七年,因毁于水,乾隆年间两修,嘉庆二年又重修。每次建筑都是桥四村落(小店村落、三井村落、桂林村落、董街村落)集资募捐。大桥建成后每年立有四个物资互换大会,农历仲春十九、四月月朔、七月十五、十月二十五(改革开放后改为玄月十九)。后来又在无会的每个月增加了一个小会。四个大会有大戏上演3天,桥四村落轮班卖力。
届时周遭百里,起先步辇儿的、骑驴的;后来蹬自行车的;如今大部分是电动的、开小轿车的,齐齐涌向望仙桥。神山上桥上人隐士海,做生意的、卖膏药的、烧喷鼻香的、拜佛的、看相的、抽签算卦的、不雅观桥的、看戏的、购买农业生产资料的。特殊是当今盛世,人流从神山觀、望仙桥、卧龙岗一贯延伸到桂林镇大街,犹如一条欢畅舞动的龙。男的女的、老的少的,穿红挂绿、说谈笑笑,非常红火热闹。
会前桥四村落远方的上了岁数的亲戚朋友,都会提前来到住下,从起会到完会,逐日上午同秧歌队在山上、在桥头、在河滩翩翩起舞,下午和晚上一同看戏,一同给子孙讲桥四村落集资,四面八方募捐,联络协作修桥的故事。
有诗为证:“建桥便民千秋赞,一桥有庆八方欢。降妖悬剑今犹在,望仙桥上可望仙。”望仙桥在民间还流传着一个神奇的故事呢……传说建桥时来了一位讨饭的老人,大家以为怪可怜的,就送饭给他吃,吃了一顿后却赖着不走了。有人发起你干脆在这干活吧,管你饭不开人为,老人欣然赞许。问会干啥,说会锻石头,就给了他锤钻上工地。
干了几天后,大家锻了一堆又一堆,而他从河滩捡了块没角没棱的红花石,每天翻过来翻过去听不见锤钻响,大家也不好意思说,有人就出主张了,说让他做饭偷不了
老人当上伙夫后,怪事涌现了,只见他逐日在工地、山上、河滩转悠,附近开饭才回去,可从来没误过事,每次收工用饭都能做好,且味道适口扑鼻喷喷鼻香。一天,领导见告他中午吃饺子,却没有派人帮厨,老人二话没说爽快答应了。实在便是故意刁难他,那么多人吃看你怎么包,随后安排了一个人监视他。只见他还是逍遥清闲,只是快开饭时从河滩捡了一袋河卵石回去了。监视的人偷偷跟去,瞥见他烧开水后,把河卵石倒进了锅里。
监视的人到工地见告了领导,大家议论纷纭,都说这老头不知好歹,虽说不开你人为,但管你吃喝,你咋能捣乱呢,一人包不过来说一下派人帮你。大家七言八语议论着往回走,谁知走进厨房一看,锅里却是白亮亮的饺子,喷鼻香味诱人。但没有一人动手,由于看到他往锅里倒的是石头啊!
这时听有人嚷嚷,这老头是妖怪吧,别把咱弄去世了。领导在一旁说话了:“老人家您走吧,我们不用您了。”老人笑了笑说:“好吧,我走后把我锻的那块红花石和我的讨饭棍保存好,合龙口时把讨饭棍插底下,红花石搁上边。”大家听后只是发出了歧视的冷笑,没人当真。老人不再说话,迈开大步走了。
老人走后,准备拦水挖基,但河水彭湃澎拜、水势湍急,大家正无计可施,河水断流了,大家欢畅。可问题又涌现了,和灰砌石须要水,吃喝须要水咋办,忽然听得神山西北角山脚下有水响声,过去一看,山石缝里流出一股泉水,不大不小恰好供住建桥利用。
日月如梭,桥修三年河无水该合龙口了,可哪一块石头都不得当,不是大便是小,咋也放不进去,合不住龙口。有人想起老人说的话,大家说不妨试一试。于是有人去找讨饭棍,有人去找红花石,拿来后插下讨饭棍,安下红花石,恰好严丝合缝。从桥底仰望,讨饭棍变成了一把闪闪放光的青铜降妖宝剑。此时大家猛然觉醒,原来是鲁班老神仙一贯在助我们建桥啊!
大家站在桥顶,了望鲁班神仙走去的路,感慨万千,默默在心中虔诚祷告:老人家,我们凡眼俗珠不识神仙,望您老赎罪。这时候领导看着一个个翘首了望的神色,忽然计上心来,大声宣告:此桥就定名为“望仙桥”吧。大家听后拍手鼓掌齐声欢呼。欢呼声中:滔滔淅水下行山,滚滚向东波浪翻。杨柳翩翩两岸舞,流传神话到本日。
作者
郭宝军,河南省林州市农人工,林州诗词协会会员,林州市作家协会会员,商丘市睢阳区作家协会会员。作品散见于《红旗渠报》《安阳日报》《快乐老人报》等。2013年《七律、咏孝心》获《快乐老人报》全国“孝心中国”诗词大赛精良作品;2014年古体诗词《满江红、长城放歌》获商丘市睢阳区“首届文学大赛”精良作品奖。
作者:郭宝军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