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走进的领域非常广阔,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我受缪斯之神的的引领,慢慢走进文学的世界。
人的成长离不开知识,而获取知识宝库的最佳途径,当然是书籍了,我喜爱文学,也是受读过的那些文学书籍感染和影响。
很小的时候,妈妈就给我讲故事,教我背儿歌,给了我文学的启蒙。上学后认识了字,图书就渐渐成了我的好朋友,我时常被那些动人的故事所吸引,沉醉在曲折的情节里浮想联翩。我喜欢看看神话故事和童话故事,书中那些生动形象的人物,把我带进一个个美丽的境界。我从书中学会很多知识,领悟到很多道理。比如《白雪公主》这篇童话中,巫婆皇后想把比自己美丽的白雪公主杀死,做世界上最美的女人,她一次次下毒手,最终也没有杀死白雪公主……这则故事让我知道了,即使一个人外表再美丽,可内心丑陋,你怎么也不会成为最美丽的人。
我还喜欢看家里订阅的报刊杂志,《启蒙》《少年大世界》《中国少年报》每来一期新的报刊,我就如获至宝,我会在最短时间内看完。我开始试着把自己经历的印象深刻的事情写下来,那都是写的我童年的一些真实故事,竟然一篇篇在报刊杂志上发表出来。
我长大了,我依然在文学的海洋里遨游,读的书越来越多了,读的书的种类也更加丰富,我读散文、小说、诗歌,读文学名著……开拓了我的视野,增加了我的阅历,也使我学到了写作技巧。我读了泰戈尔、汪国真等人的诗歌,突然闲情大发,觉得自己也能写诗歌,便在学校午自习的时间,写了三首诗歌。国庆节时,我抒发自己的情怀,写了《献给亲爱的祖国》,学校体育节时,我写了散文《观体育节有感》……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随着自己的拙作不时发表,我也享受到文学给我带来的无穷快乐。我爱读书,我爱文学,我知道自己前面的路还很长长长,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既然走进了文学的天空,我会一直拼搏,朝着更高的蓝天飞翔。
篇二:愿与您为友
要不是你出现,我一定还在沉睡,绝望地以为,生命只有黑夜。
——题记
如同阴暗角落的枯草得到甘露的滋润,如同折翼落地的鸟儿得到农人的救治,如同溺水濒死的幼童得到浮木的支持,这便是当我遇见你时,所感受到的。
你的眸,是世上最美的墨翠。它深邃而又沉稳,是光的源泉,它温柔而又亲切,是爱的深井。它在你讲课时流露出专注,它在你快乐时呈现出喜悦,它在你心烦时表现出焦虑。它在我成功时闪烁着赞赏,它在我失落时诉说着安慰,它在我迷茫时透露着点醒。
你的笑,是世间最暖的光辉。当你假装严肃却还是被微扬的嘴角出卖时,当你浅浅地展露着笑意却毫不言语时,当你开怀地谈笑风生时。你的笑容仿佛是朝曦洒下的初生之光,又恍若缓行的夕曛余留的温存,它带着爱的光辉,暖暖地洒落,温暖着我的心田。
愿与您为友,愿与您亲近,我享受着您对我的恩泽,不敢忘却您为我所做的一切。
往前的我,宛如穿着薄衣在枯井里度日。只觉寒冷与阴暗,明明瞧得见井外的微光却不愿攀爬出来,任由着自己蜷缩在井底自生自灭。不是不愿得到井外的美好世界,而是严冬的酷寒冻僵了四肢,只带着冷意的冰雪砸落在麻木的身上,砸碎了残存的意志。
你是那冬日里独特的一束光,温润而暖和。你直射井底,照亮了阴暗的角落,驱赶了寒冷与阴霾。我在你的沐浴下渐渐苏醒,是你的温暖让我冷寂的心儿恢复了生机,是你的温暖鼓舞我沿着湿滑的井壁一点一点往上爬。你时时伴随左右,不曾离去一刻,每每迈上一步时都会有你的勉励,不慎滑落时却仍能感受到你的慰藉。你在井外召唤着我,将暖意洒满枯井,期待着我上一步,再上一步。哪怕衣服被汗水浸湿,哪怕臂肘被擦破磨伤,哪怕一次又一次毫不留情地滑落。因为拥有你给的温暖,所以不懊悔,不害怕,不放弃。
你给的温暖,是芳春不散的花香,是朱夏清凉的泉水,是素秋浓郁的果味,是清冬驱寒的姜茶。
愿与您为友,愿您予我的温暖永不消散。感谢上天的眷顾,让我遇见您,让我与您为友,这定然是我此生最大的幸事。
篇三:愿与团圆为友
中午拉下窗帘把直射的光线挡在窗外,一觉醒来,太阳已乖乖的跺在墙角,大概是姮娥催促他快些走开,好让她早一些窥视人间,风过,桂花摇落一地,暗香浮动,时令已滑至中秋了。
秋天在别人眼里是一个团聚的季节,承载着快乐与欢笑,但于我却是“秋风秋雨愁煞人”,因为秋天之于我来说意味着思念。秋天一到,人们就会想起中秋节,随之,又会想到家人团聚,吃月饼的情形。这些,都是不足为奇的,而于我,便是奢望。
小时候,爸妈在外工作,把我寄放在奶奶家,到了中秋节,也不觉得什么。可随着日子的辗转,渐渐明白了“每逢佳节倍思亲”的那份苦楚,也逐渐害怕秋,也不想过那令人窒息、令人伤感的中秋节。那圆圆的月亮使我害怕;那圆圆的月饼使我害怕;甚至连那圆圆的圆桌都会使我害怕。总之,愁秋的到来,更愁中秋节的到来。
中学的时候,我住校,记得那日正好是中秋节,在吃晚饭时,周围的同学都捧着他们家长顶着风给他们送来的月饼,个个吃得倍香,父母则在他们身边笑眯眯地看着,抚摸着孩子头说“慢点、慢点”,而我只有低着头,手胡乱地搅着饭,心里安慰自己:明年中秋,我一定会过得和他们一样好,可是,眼泪不争气地流了下来……
一阵风刮来,我将外套裹紧,继续走着。街灯亮起,看着微弱的黄,别家的人们在抵足相诉,心中滋长了怎样的一种情绪?有那些不成行的心情,悠悠远远,折入月空。身边有野菊花绽放的声音,细细长长。
想念,是个不限量的词,随着光的速度延伸,一程又一程,每年,我都会像往常一样,打电话去问他们:“中秋节回不回来?”尽管知道每次的结局都是一样,但每次还是怀着希望,想多说一句:“今年就回来过中秋吧。”可又不敢,他们有自己的工作,打算,离我那么遥远,因此,每年的我,只有与他们“千里共婵娟”。
站在水凋歌头,闻着袭人花香,老师、同学、教室,影影绰绰,来来回回的刷新,今年,给父母寄盒月饼吧,不为别的,只为给他们忙碌的生活增添一点惊喜,给白发的父母一点欣慰与感动。
篇四:愿与土地为友
岁月更迭,带走的往往难再回。
城市化程度的加深带来了什么?这已成了一个课题。利处、弊端早已被剖析地干干净净。土地,日益紧缺。这一点明明白白,因而无论怎么讨论,弊端只能被忽略。
而现在,我想讨论的并不是这些。我想分享的是我童年记忆中那片绚丽的土地。
我一低头,鼻尖仿佛就嗅到了泥土的湿润的芬芳味道。往昔记忆呼啦一下,迫不及待地刮了过来。我曾欢愉地嬉笑、大笑,在绿海中;我曾黯然,为一株碧叶菜的枯萎;我曾安然,为稻间虫儿悦耳的自然之声。我的记忆是土地的,我的身心是土地的。
撒着脚丫子的童年,噼里啪啦的鞭炮声是一年一度的。青灰色的石板点缀在黄褐色的土间。哥哥们拉我到一处千辛万苦才寻到的地儿,那是有极好的空隙的地儿,恰好够塞鹰牌炮。他们细细掰开,用白皙的手指塞进,再收回时沾了黄土,带着炮竹的硝烟味。呲啦——呯嘭!很多时光就这样从指间溜走了,安然而让人怀恋地。我的记忆是土地的,我的身心是土地的。
青葱岁月,在追忆时总带着甜蜜的欣悦。那么土地呢?惆怅而无奈。其实土地本身只是一种资源,平凡而普通。但它承载了太多记忆。大多时候,所不能忘怀的土地即家乡、故乡。劳动时的血和泪融进土地,便是故乡的珍贵之处。这便是土地的特质。
我们在希望的田野上播种希望,希望能春种、夏耘、秋收、冬藏,让这过程无瑕疵。当田野不再,高楼矗立,那么,改变便产生了。我们依然播种希望,换了一种方式。对于大多数城市人,田野并不那么重要,不需要背朝天地劳作。然而,我所说的土地并不仅仅只是田地,更是我们脚踩着的地。土地不变,永恒存在;土地在变,填充消逝。不变的是形质,填充的是建筑、人口,而记忆不断消逝又被填充。
所以,若要土地永存,我们就应向记忆之城前进。那些温暖的家族记忆,那些田地上互助劳作的记忆,那些奋斗打拼的记忆。纷繁的记忆若不传承,便会消逝,无法填充。岁月更迭,带走的往往难再回。
常常有人感慨,这一处田地不再,那一处景致不再。我曾经也有这样的现在看来无多大实效的喟叹。只是田地的过度征用固然不正确,可作为我这个身份也改变不了什么。我能够做到的,我可以做到的,是在心田里保留那块土地。那块土地上,将有完整的我的整个人生——我人生中的人、事,那里有低矮的辣椒树,翠色欲滴的绿叶菜,金黄的稻谷,悦耳的虫鸣,窗明几净的教室,欢愉的笑声,成长的记忆。
所以,若每个人都如此,那么土地的真谛便会被真正谛听。我们的记忆是土地的,我们的身心是土地的。土地的变迁,便自然而然真正成为科学和谐的。城市化的弊端亦会被弥补些许。当这一切实现,便是我们,生活在土地上的人们,心中无量的幸福。
岁月更迭,土地上所粉墨登场的终将镌刻在时代里。
篇五:愿与从容为友
梦寐中,伴着梦呓,我向前踱了一步。
心常看得圆满,天下无缺陷;心常放的宽平,天下无险侧人情。
一直以来,明白自己的缺陷所在:把青春奢侈地泼进海洋去,这海洋,千变万化,令人迷醉,倘若向它要一勺青春来解渴,却被其吝啬地告知海水不能饮,解不了人生的渴。有些黄钟毁弃的遗憾,又有些团扇见捐的可惜。相信自己的改变是对的,走上更为沉静的道路,也更缄默。
风吹过稀疏的竹林,吹过后,竹林里不会留有风声;鸿雁飞过清冷的深潭,飞过后,潭中水没有留下鸿雁的身影。所以当事情来到时心中才思虑此事,事情过去了,心中就不再想什么。
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不禁默想:庄周作梦变为蝴蝶,还是蝴蝶作梦变为庄周?蝴蝶都是相似的。
读到李商隐《锦瑟》中的“庄生晓梦迷蝴蝶”,掩卷沉思:“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
不再苟同别人的说辞,在这探索中也没有预定的目的地。亦或在月明之夜,数着一盏盏路灯走过,看它把影子一会儿拉长一会儿变短。如此游历,自有价值。季节嬗递,不同时间,不同地点,遇到不同的人。几次与过客所见略同,可心中的骇异未减。觉得簇新,又固执地惊叹,慢慢咀嚼,却越发感慨,觉得自己好无奈好茫然,不知何时到是岸。多半事上,只能扮演过客的角色,那么,应该留下一点东西,偶尔有空回味。年华本身的流逝就值得拿出来看看,同一枚落叶骤然舒展开厚重初冬的清芬。重现的时光远比当初的一切有意味,如果回忆变成了一部书,那就是永恒的回忆。
性情似种在心中的蔷薇,而多年积郁的心性又如长大的猛虎,我不敢轻易放它出来,生怕它不识轻重触伤了细弱的蔷薇,我小心将它放出来,幸而它竟懂得细嗅。
如人所吟:“那猛虎在细嗅蔷薇。一刚一柔如此交融,故,刚如冷石,心中仍存柔弱莲花。”
一花一虎,全在我一念之间,机敏的人能够察觉到它,并且把握它,而更多的人则对此一无所知,通常将一切归结于命运,忽略了本身的控制权。逐渐掌控后明白了一个道理:唯恬淡、天真、才可久远。
社会教人圆润,不一样的人际关系、命运遭际、对世界和人生的看法。懂得藏巧于拙,寓清于浊。相信另一种真实的生活的存在,并为了那种虚无的存在献出真实的自己。然后,便可借用艺术的名义在种种诱惑下远离普通人的心跳。
花未开全月未圆。
一切还有圆满的余地,时光漫漫,何妨扬眉谈笑,心境从容?
篇六:愿与梦想为友
正午,摊开一本书,躺在一页芬芳的文字里,偶尔有散淡的风透窗而来。阳光似一抹轻盈的白绡,挂在树尖上。完全相信,它将金烁烁的倒影投射到门前的一湾河水里,因为我看见河水的倒影在雪白天花板上摇曳,光线的兴趣点的运行轨迹如何,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什么时候照到什么地方,无从知道,但它的无声的点缀,让平淡的墙壁和天花突然有了高潮,这束亮光让我找到了与大自然拥抱的所在。风里偶传河水滑落的声音,这似乎是一段看得见的影像,似乎看见时光正缓缓前行。
而就在这时,一种莫名的熟悉的味道,被风挟裹着,掠过沉默的林梢,逶迤而来,平常沉睡在心底,仿佛早已淡泊了颜色,消散了芳菲,却在某个不经意的时刻让发黄的花瓣在风中飘散,轻拂我的肩颈,丝丝缕缕。
那一转渗去的墨迹叫梦想。
轻轻地拂过自己的面颊,指尖传过一丝的炽热,我警醒,这就是自己对梦想的诠释吧。那一入炙热向世人宣告,这是激奋,不为别的,或许只为那一腔叫做梦想的天地。慢慢的把手掌抬起,看到的是那摊刺目的殷红,流动的是我,炽热的是你,那一瞬我透析,你与我同在追梦的途中。轻倚窗前带着那弯轻柔,拨开眼前的迷雾,慢慢知晓,清晰在前头。
默默地已走过十七个年头,手中的笔一直在划动,只愿笔尖留下的是一串欢喜的音符,因为梦想。生活中的竞争是激烈的,或许只在你合眼的分秒,别人的答卷已经叙写得比你完美,所以能做的是向前,是勇往直前,在梦想途中……
本以为春已阑珊而至,但窗外依旧飘洒着丝丝冷雨,偏偏洁白的柔情无语的降临,道旁执伞走过的是匆匆路人,没有半刻的消停,只怕驻足,冷寂便会袭卷全身。追梦的途中彼此相伴,叙写更悠长的情谊。万物往复,只有你我永驻,因为你是希望,你叫梦。春花秋月不拂然,只为恬淡,背后留下的是一片暖暖。
一直以来都以为自己还小,想自己在小学的点滴,念初中布满金色的成绩,捧回的一份份成绩让父母展颜。拉回自己的思路,继续执笔,猛然间忆起父母的笑颜已在很久以前,自己成了一名高中生,这里的竞争激烈,但我不馁,因为我有我梦,那一转墨迹让我振奋,刺目的黑揉尽心里。
努力的激情随波漾开,虽然笑得虚弱但异常灿烂,对梦的执著,我知你亦知,因为我们走在梦想途中,只为给自己留下一抹更灿烂的印痕。
无须回头我便知道你在,因为默契。门外传来钥匙转动的声音,加快了手中的笔速,门被推开了,那人的脚步好轻,似乎怕打破这一屋宁静,一双白皙却有岁月痕迹的手抚过我的头,一杯热咖啡放在案头,那双手好暖好暖,暖进了心里,呷了一口桌边的咖啡,苦苦的,却有一片难以抹灭的香甜,在梦想途中跃动,有你作陪让我更无畏,父母手心的温度让我更勇敢。
情匆匆,意匆匆,你我共匆匆,或许这是命中注定,注定了要为梦想而前行。
回头回头,墨迹已渗开……
篇七:愿与清秋为友
秋天给我的印象总是与黄昏连在一起的,阳光仍在但已并不耀眼夺目,地下散落着一片片阴影,绿树的颜色已变得朦胧、褪色,又不完全,黄绿错综。在阳光下一晃一晃的,一副与世无争的样子。风里已带了点凉意。
绍兴的秋天,清风绿水,我对故乡秋的忆念是模糊的,甚至是陌生的,在我生命的年中,好像也只与它邂逅了几次而已,想到这里,眼前的景便暗了下来,仿佛穿过一条条弄堂,高高的弄墙,青湿的细砖,凹凸的石路,人烟稀少,淡雨蒙蒙,偶尔有人撑伞斜走,到一个宅子们前,叩门,敲门柄,无人应门,推了推,“咯吱”一声打开进去,天井里郁郁的草木,顺墙而上油油绿得发亮的青苔,墙际已染成墨色,在雨中静默着。正堂里空着,老式的木桌椅上霉渍可见,上楼去吧,我望望窗棂,奶奶每天会在西边看夕阳,拾级而上,迎面来的是香炉中缕缕青烟。有人坐在躺椅上,咯吱咯吱摇着,她的脚掩在黑色的长毡下面,她的手搁在膝上,可她的脸埋在光的阴影中,不看我。窗户外面是夕阳和霞光,金灿灿地照进来,把人熔化掉。几段残缺的记忆粘在一起,那便是奶奶最后的秋天,也是秋天中的最后一轮夕阳,什么也没有了,我不知道奶奶的姓名,也不知道她的生日,除了知道她是我奶奶外好像什么也没有了,她不怎讲话,淡漠,甚至悲观,夕阳是美丽的,秋天是美的,越看,心越淡,到最后也就剩下一副躯壳了,奶奶是个古典型的女子吧,庭院深深深几许?秋天的夕阳一落,人也随之而去,平安低调地过一生。
不知哪儿来的一股哀伤,秋天,因为她的落叶,她的萧萧寒风,因为她的归鸿,已成为哀伤的代名词了吗?已经是生命走向寂静的时候了吗?人也总要选择孤单和悲伤,在自己的心中逝去吗?我不希望如此,也相信绝不是如此。奶奶的秋天在她没日没夜的叹息中从姑苏的繁华的影子中终于隐去了,或许她希望如此,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生存方式,奶奶的选择不能说是错,但也是无助,无奈的吧。
秋风卷地,其实万物本无情,有的是人们一己的得失和欢悲,春香秋冬的循环往复,人的悲欢离合,没有什么必然联系吧,那为什么一定要将它们套入枷锁中去锁住自己呢?秋天是荒寂的,可并不是没有生命的。多少生命在秋光中竞自由呢?
篇八:愿与书香为友
或许只有我这样的闲人才会在这沙沙作响的雨夜梦回,披衣下榻,隔着窗子,抚摸窗外的雨丝,守上灯儿一盏,翻开搁了半宿尚未阅尽的书卷。
说这看书自是爱的,这大概是一种高级的懒罢,捧上书一卷,窝在家中一个犄角旮旯里,待上一天,甚至省了一日的饭钱。在那小小的一角,褪去尘世一切的异彩华章。空气出奇的清澈透明。心中别无他物,只随着书中人物的情绪跌宕,或喜或嗔,或忧或怯。
而在今夜这烟雨朦胧中,我从书中闻到了一股熟悉的墨香,不是因为这是我经常读的一类书,而是因为我在书中看到了我的故乡绍兴,这个历史文化名城。在书中见到故乡,我感到既激动又亲切,仿佛连那书香都别致而熟悉起来。所以无论何时何地,偶然瞥见沾点绍兴的文章,任它是乡音俚语,闺阁趣事,亦或是壮志豪情,潇潇人去,总不自觉地去驻足观看。
书中,有禹为治水决绝离去的背影,千年前的雨里混有着男子默默的泪;有卧薪尝胆者,在屈辱的岁月里酝酿复国壮志,在拔剑的那一刻化为声彻九天的龙吟;有那回乡老者,寂寥的身影,“儿童相见不相识”下泛着苦味的自嘲;在书中,我也看到了那段不幸的姻缘,曾经的惊鸿照影,沈园的依稀杨柳,只空余了无奈与怅恨的双凤在墙;倾听了雨后“绿肥红瘦”的海棠苍凉诉说,感怀老屋夕阳残影下无尽的寂寞;还有那个奇绝惊艳的女子,如丰碑般屹立在绍兴城里最繁华的街头;更有一个战士的血,他以笔为枪,扫尽那些滋长在阴暗湿冷角落的污秽……
家乡的人事风物成了我每次阅读中最柔软的一角,每每读到,不自觉地会有一丝丝的温暖从心头升起,像山野渐次开放的花一样,慢慢传遍全身。
绍兴的风总带着宋末的雨丝,流连在古桥骑楼之下,青石向晚小巷之中,时间在变,如花容颜在变,亘古不变的是那份沉淀在这座古城里缠着酒香的书卷味儿。甜甜的酒香,熏醉了青衣老者,历史悠远的窗轩,被少女轻轻推开一角,文字开始跳动,已不安囿于方寸的清塘,衣角先一步被扯了进去,张望着曾经的烟雨古城。
看书久了,揉了揉眼,伸了伸腰,甚至听到了脊骨咯咯的响声,如果真的有前生和来世,我宁愿相信,自己的前生,或许也是躲在滴嗒作响的屋檐下听雨,醉在如烟似雾的江南,醉在波光潋滟的水边,迷离双眼却道满怀书香。
关注美德网官方微信,获取更多初三作文独家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