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地名变迁看富源的军屯历史
从曲靖去富源的路上,进富源城时,你会看到旧城山的塔楼,还会瞥见路边的指路牌上写有“牛市屯”的字样,很多人问:“这里过去是不是卖牛的地方?富源人不是会熬牛汤锅吗?买牛就要来牛市屯。”实在,这里最初叫“刘氏屯”。可能是口误加笔误,把刘氏屯写成了“牛市屯”、“牛柿屯”。
刘氏屯这个地名来由,得从六百多年前的明洪武二十一年(1387年)提及。这一年,有一个叫刘成的人随征南将军傅友德南征到了平夷(今富源北部),平夷山多地少,地面上有政府修的官道,是个交通要冲。元代时设置了一个驿站在平夷就叫要站(今腰站)。平夷有个叫鲁勒旧的山,鲁勒旧是当时彝族对本日富源旧城山的称谓。它是个尖山,西麓有河,东麓也有河,计策位置险要,傅友德让刘成带领一千人留在这里建立千户所防守。千户所是明代的军事单位,相称于本日的团,千户所的主座叫千户,他下面有两个副千户。千户所下面设置十个百户所,百户所的主座叫百户,百户相称于本日的连长。这个刘本钱来是南京神策卫的千户,洪武二十一年(1387年)刘成防守平夷后,他的防守地就叫做“平夷千户所”。平夷千户所的治所就设在鲁勒旧(今旧城山)。他带来的兵士分驻在鲁勒旧附近的官道沿线,以保障交畅通遂。防守的兵士屯田自养,以百分之七十的兵力拓荒种田,百分之三十的兵力防守鉴戒。刘成的兵士最初在鲁勒旧西边靠近官道的地方拓荒,他们的屯田以刘成的姓取名叫刘氏屯。
鲁勒旧阵势险要,山脚有两条河流环抱,早就有人在这里居住,他们是这里的土著居民——彝族。刘成驻扎在鲁勒旧,为防止住在鲁勒旧的彝族和平夷千户所的兵士冲突,就把彝族迁走,用树木做栅栏围成一个城的形状,叫平夷千户所城。刘成防守的平夷是当时沾益州(当时沾益州包括本日的宣威、富源北部和沾益)的地盘,管理沾益州的是安姓土司,老百姓叫他安土司,安土司住在河东营(今宣威河东营),安土司是元朝的沾益州土知州,在明朝大军到达沾益州时归附明朝廷,被明朝庭仍旧任命为沾益州土知州。平夷千户所军士防守的官道和军士屯田间杂在安土司地盘。安土司对明政府还算忠实,没有发动叛乱。可是沾益州隔壁的普安(今贵州盘县和普安,时属云南)土司和越州(今曲靖越州及越州周边地区)土司却联合叛乱。为弹压土司叛乱,洪武二十二年,天子朱元璋在普安设置普安卫,将鲁勒旧的平夷所官兵移守喷鼻香罗山(今贵州平关),迁居的官兵仍旧把移守地叫平夷所,从属于普安卫。到了清代,平夷所叫平夷里,到民国时改名为为平关,位于盘县西部,西距云南富源胜境关十五公里。
平夷所迁居后,朱元璋又决定在平夷设置一个比千户所大的军事单位——卫(卫相称于本日的一个旅),于是派右军都督佥事王诚和千户卢春从湖南辰阳带5000人来平夷建立平夷卫。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三月,天子朱元璋将原来的平夷所改立平夷卫。同年还设置了越州卫、陆良卫。平夷卫治所驻扎在鲁勒旧后不久,王诚被召回南京,他的宗子王庸来接替他防守平夷卫。王庸被明王朝正式任命为平夷卫指挥使。王庸的兵力比刘成增加了五倍,有能力在官道一线把兵力支配得更远。今富源有个叫四屯的地方,便是平夷卫这个军事单位设置往后,派了四个百户(百户相称于连)在那里把守,按明朝军制,军人的后代必须也是军人,不得擅自分开军籍,在防守地成家世守其土。四百户屯因四个百户防守并开垦栽种田地而得名。王庸的兵士在鲁勒旧东南边开垦良田,由于王庸姓王,是平夷卫的一把手,兵士们就把这块屯地叫王家屯。平夷卫建立九年后即建文元年(1399年)在鲁勒旧筑起平夷卫土城。平夷卫的治所就在平夷卫土城内,在今旧城山的平夷卫土城存在了九十五年。弘治七年(1494年),平夷卫在今富源县政府所在的鸣凤山建平夷卫石城,卫城治所由鲁勒旧迁居至鸣凤山,鲁勒旧土城就叫旧城山了。新建的石城的城墙周长一千二百六十五米,高四米,共有八百六十四个垛口。开东门、南门、大西门、小西门,北门未开。建东门、南门、北门、大西门、小西门城楼五座。
王诚往辰阳带来平夷卫的五千人分布在平夷境内的官道的沿线,即本日富源县中安镇的四屯(四百户屯)、迤后所、外山口、县城、响水铺(腰站)、多乐驿、羊尾哨、刘氏屯、王家屯、清溪洞、东铺、升官坪、胜境关等地。经由战役花费和军士逃脱军籍这两个缘故原由,所剩军士到正德天子时不敷以构成一个卫的建制,故正德二年调曲靖卫的中右所补充平夷卫,叫平夷卫右所,原平夷卫为左所。左所到清朝时为民安里,右所为物阜里。左所地域本日为富源中安镇,右所辖地不与平夷卫接壤,是飞地,飞插于曲沾坝子和马龙,后分别于1934年和1951年划归马龙县和曲靖县。平夷卫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建立到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裁撤,在富源历史上存在了二百九十七年。
康熙三十四年平夷卫与罗平州的亦佐县合并为平彝县。1954年,平彝县改称富源县。
(文/杨平原 图/卢志章)
版权声明:曲靖M《富源文旅》独家策划,转载请注明“来源:曲靖M《富源文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