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的末了一天,酷暑未消,已过六旬的范玉平坐在“两院”路边的石凳上,夕阳的余晖逐步掠过路两旁的棕榈树,将往事一幕幕地带到了他面前。
上个世纪50年代中后期,范玉平脚下的这片地皮还是一片荒野,当时中心决定将华南热带作物科学研究所从广州迁至偏僻的海南岛儋县(即现在的儋州市)。为了相应国家号召,来自五湖四海的一群年轻人来到了那大县,从大城市来到了这个苏东坡流放之地,在条件极其艰巨的环境下,他们建起了“华南热带作物研究院、华南热带作物学院”,这便是“两院”的由来。
荏苒光阴,“两院”为海南省乃至全国的热带农作家当发展发挥了极大的浸染。而范玉平也在这里完成了学业,娶妻生子,后来去了北京发展。嫡黄花,如今“两院”已经搬离儋州,移至海口。范玉平退休后,心系“两院”的他又回到了儋州,回到他最初奋斗的地方。
南首都市报张宏波
落地:为科研
“两院”离开繁华都邑南下儋州
为什么叫“两院”?范玉平说,“两院”的历史实在并不长。上世纪50年代,西方国家对我国橡胶等计策物质进行封锁。因此,中心决定在华南建立天然橡胶生产基地。1953年,研究橡胶的华南特种林业科学研究所在广州成立,后改名为华南热带作物科学研究所。
由于所址在广州,阔别研究工具,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研究事情的开展。因此,当时我国农垦部哀求研究所下迁到海南热带作物生产中央,结合生产开展研究。
1958年,所长何康带领研究所200多名职工及其家属子女离开了繁华的广州,来到海南。早在研究所酝酿迁居的时候,何康就已设想借鉴美国贝尔茨维尔农业科学城的做法,研究所建莅临盆基地后,办成科研、传授教化、推广三结合的基地。“华南热带作物学院”就在这一年创办。
新址地处偏僻,周围除了几个村落庄和几片橡胶园之外,全是荒山野岭,“宝岛新村落”这个名字是研究所迁来后才起的。
1994年,“华南热带作物科学研究所”改名“华南热带作物科学研究院”。于是,“华南热带作物科学研究院”与“华南热带作物学院”一起,被称为“热作两院”,俗称“两院”。
扎根:为空想
白手起身创业 盖起“草房大学”
何康是“两院”的第一任院长,在宝岛新村落这片荒山野岭上创建所院确实不随意马虎。但“两院”人艰巨创业,何康带领职工自己动手,首先盖起16幢茅草房,作学生食堂、课室、图书馆。1958年9月,被人称为“草房大学”的华农海南分院正式开学。后来,“两院”成立了自己的工程队,盖起一批大略单纯砖瓦平房,职工和家属初步有了安身之地,随后又建起科研和传授教化大楼。
1959年,职工粮食每月定量只有19斤,大学生只有22斤,还要搭配甘薯干、木薯干。有时因公路不通,拉运粮食的车受阻,不能及时送来而无米下锅,“两院”只好动员职工上山挖野菜充饥。为了知足大学生和职工的基本生活需求,所院建立了副食品生产基地。1960年,所院吸收一批退伍军人,职工人数猛增到2000多人,所院建起从衣食住行到生老病去世的社会做事系统。
何康主持两院事情的14年期间,是两院艰巨创业的关键期间。何康后来曾担当农业部部长兼国家计委副主任,1993年荣获天下粮食奖,是我国得到此奖项的第一人,他为我国橡胶热作奇迹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内的大棚栽种(两院供图)
发展:为坚守
“两院”学子艰巨奋斗定居海南
林立夫是文革后第一批来“两院”读书的学生。“当时学生统共就几百人,海南景象热,宿舍、教室常常停电,很多时候沐浴洗到一半的时候,就停电了。”林立夫见告,作为一级供电单位,在电力紧张的情形下,只能优先给实验室供电。
林立夫在“两院”读书四年,专业是热作栽培,毕业后他留在“两院”,进入了橡胶研究所,在这里结婚成家,妻子也是“两院”科研职员。老家在广东的林立夫从此安家在海南儋州。
在橡胶研究所,林立夫和同事们一起,将一些研究成果通过基地示范、办班的办法,推广到了儋州乃至全体海南的橡胶树上。“一开始海南只有一些国有农场种橡胶,后来橡胶研究所直接投资了石屋大队,帮助他们种橡胶,给他们供应技能扶持。”林立夫说,石屋大队村落民逐渐尝到了甜头,起到了示范浸染,带动了其他农人开始栽种橡胶。
林立夫的研究方向是橡胶栽培,已经退休的他现在被返聘,还带研究生。“现在条件好多了,科研经费也增加了,”他说。
在艰巨奋斗的岁月里,许许多多和范玉平、林立夫一样的青年才俊在这里投身科研,在这里收成爱情,从此扎根儋州。
分离:为发展
“两院”部分迁居传承科研精神
后来,华南热带作物科学研究院发展为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华南热带作物学院发展为华南热带农业大学。2007年,华南热带农业大学与海南大学的合并及迁居,“两院”部分迁居至海口,只留下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的三个研究所,新海南大学则在此成立个海南大学运用科技学院。
得知“两院”即将搬离,当时在北京事情的范玉平和其他“两院”老人聚在一起,回忆当年的峥嵘岁月,大家都哭了。
但是,林立夫并没有走,他和橡胶研究所一起留在了儋州。“儋州是海南橡胶主产区,我是研究橡胶栽培的,我要留在这里。”林立夫说,目前儋州橡胶栽种面积有93万亩,是全国橡胶主产区之一。林立夫明白,他的根依然在这里。
“现在橡胶市场不景气,我们作为研究职员也很焦急。”林立夫说,海南的橡胶栽种家当本钱太高,他们着力研究橡胶的育种、培肥、割胶,希望改良栽种方法,提高橡胶产量,推广至海南乃至全国橡胶家当。林立夫说,他还有很多事情要做。
而范玉平则从北京回到儋州买了房,回到了他曾经奋斗的这片热土。像他们一样,许多“两院”老人的根也在这里。
忆往昔峥嵘岁月 心犹在“两院”
【往事新说】
1960年,周恩来总理来到“两院”察看,看到“两院”人舍弃大城市的精良生活,打消万难在荒山野岭中艰巨创业,于是题词“儋州立业,宝岛生根”。后来,“两院”人将周总理的题词刻在石碑上,摆放在两院大楼的广场上,以此共勉。如今,随着迁居,“两院”旧地已经成为了海南儋州国家农业科技园的基地,不过这两块石碑依然耸立。
“两院”的风貌犹在。“两院”停车场旁有一座桥,名为“愚公桥”,代表着老一代“两院”人的愚公精神。当年一穷二白,他们来到这片荒山野岭,投身科研,将这片荒野打造成热作研究的最高学府,为国家了培养大量人才,造就了“两院”的光辉岁月。
“两院”还在发热。农业部儋州热带牧草种质资源圃、农业部儋州芒果种质资源圃、热带水果科技试验展示示范基地等各种研究基地依然还在“两院”旧址。来自研究单位的硕士、博士们,还在这里奉献着他们的青春年华,刻苦研讨,传承着老一辈无私奉献的精神。
范玉平和林立夫在路边的石凳旁相遇,三五寒暄闲话家常,他们这生平走过草湖深山,看过繁华落寞,纵然岁月流逝,他们也无法割舍对“两院”的眷恋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