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漠边缘的葡萄架下

刀郎人已经唱了三天跳了三夜

刀郎麦西来甫国家一级编剧家公丕才  第1张

核桃木的卡龙琴声音变得沙哑

达甫鼓的羯皮把手震麻

年年八月丰收的时令

刀郎人家都是这么庆贺

男人的歌声猖獗了村落落

女人的腰肢扭来了玉轮

所有的乐器都加入了合唱

枯去世的胡杨依旧站在地上

沙海里生生不息的刀郎

还在对着天上的安拉歌唱

啊,沙漠里的刀郎

永久不去世的胡杨

2005年9月3日,于新疆麦盖提县羊塔克。

为促进边陲万里文化长廊工程培植。
今年国务院文化部两次组织的西部采风团,深入新疆南部地区的阿瓦提、麦盖提、巴楚等地采风。
这里是刀郎人的家园。
9月3日,在羊塔克(维吾尔族语,意为一万株胡杨)村落,我们去麦盖提县的采风小分队应邀到一户刀朗人家(肉孜·克里木)作客,参加麦西来甫歌舞晚会。

据我所知,刀郎一词最早的含义,该当是地理观点。
在迢遥的塔里木盆地西北缘,有一条由叶尔羌河、喀什噶尔河、阿克苏河、和田河汇成的塔里木河。
我国和国外许多著作中,都将塔里木河两岸广大地区称为“刀郎地区”。
后来,生活在刀郎地区的维吾尔人,就纷纭自称“刀郎人。
”刀郎,亦常被音译作“多浪”、“多郎”。
在维语中是“一堆一堆”的意思。
对付“刀郎人”的渊源有多种不同说法。
目前,较为大家认可的说法,是13世纪蒙古帝国兴起之后,对当地难民和奴隶的统称。
当时,天山以南及中亚广大地区,是成吉思汗次子察合台的封地,察合台去世后,封地分裂为许多互不统属的小王国。
他们相互征战,大量抢夺贫民为奴,充足自己的军队,刀郎人便是一期间产生难民和奴隶。
最初“刀郎”一词是“集中”、“成堆地聚在一起’’的意思。

后来,刀郎人,为了反抗压迫剥削和躲避战役的灾害,纷纭逃到叶尔羌河下贱平原荒无人烟的大漠胡杨林里,聚在一起过着自由清闲的流浪生活。
于是就有了“刀郎”的称谓。
在漫长的岁月中,刀郎人在阔别人间的荒原旷野、原始胡杨林中佃猎游牧,或从事掉队的农耕,与大自然作着不息的抗争,过着艰巨的生活。
但是,在长期闭塞的环境里,刀郎人也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生活习俗、措辞、文化、艺术和生理特色。
到清朝初年,生活在这一地区的刀郎人已与其他维吾尔人迥然有别, 尤其是在文化方面,已成显独特。

刀郎麦西来甫 (又称刀郎歌舞或刀郎赛乃姆)紧张表现刀郎人佃猎和庆祝丰收的过程。
先是悠扬的散板,歌手引吭高歌,并伴有“哎呀呀”的伴词,这是呼唤人们准备打猎。
“奇克特曼”阶段的舞者双手旁边摆动、旁边半转,是表现猎人将浓密的灌木拨向两边探求猎物。
男女成对舞蹈中女舞者时而高举右手,时而又高举左手,是为男猎手举着火把照明的动作。
第二阶段“赛乃姆"中,舞蹈动作随鼓声变快转向激烈,两人忽而臂膀紧靠,忽而旋风似的散开,随即迅速转身,退步伫立,双手拉开似弯弓欲射,这是创造猎物冲上去展开搏斗的舞姿。
佃猎胜利,舞蹈的气氛热烈而欢畅,所有舞者单独地时而向右、时而向左旋转,这个阶段被称为“色里热玛”。
舞蹈中表现的佃猎活动是由男女合营共同完成的,表现了男女共同劳动中亲密无间的关系,这比男耕女织的农耕民族的夫妻关系亲密许多,也表现出了刀郎人男女共同维系生存的紧密性和深厚的、默契的情爱。

在刀郎麦西来甫的民歌中,爱情每每是紧张内容。
如《旅人歌》中就有这样的唱词:你穿着洁白的裙子/镶着鲜红的花边/等待着心上的人儿/呆呆地坐着望眼欲穿/你穿着俏丽的丝裙/手捧鲜花在门外留恋/热恋着心上的情郎/却掉进了灾害里面。
你是多么好的姑娘啊/就像含苞的花蕾一样平常/我想送一束花给你/又怕双手打颤……

刀郎人的性情纯朴、率真、开阔、诚挚,不畏艰巨、不图富贵,勤于劳作,好客激情亲切。
他们安于定命,和大自然和谐相处,他们苦中作乐,无怨无悔度过人生。
然而,自然环境的恶劣竟然孕育了刀郎人炽烈的歌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