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反响极大的歌曲,词中“含笑的山茶花”原来是许昌的她‖老家许昌

文‖葛国桢

这首反响极大年夜的歌曲词中含笑的山茶花原来是许昌的她 休闲娱乐

再见吧妈妈 再见吧妈妈

军号已吹响 钢枪已擦亮

行装已背好 部队要出发

看山茶含苞待放

怎能让豺狼践踏

如果我在战斗中光荣捐躯

你会看到盛开的茶花

如果我在战斗中光荣捐躯

你会看到俏丽的茶花

啊……啊……山茶花会陪伴着妈妈……

一支歌曲,一段历史。

上世纪七十年代对越自卫反击战之后,大量以军队和战役为题材的歌曲、小说、电影应运而生。
这首由陈克正作词、张乃诚谱曲的歌曲《再见吧 妈妈》,经男高音歌唱家李双江唱响,曾经在全国引起极大的反响,至今仍被广为传唱。

当年参战时任中国公民解放军58师前哨指挥部宣扬科干事,后任军队干部学校政委、地方党校校长,战后分工致顿宣扬捐躯英模业绩的陈凯说,每当听到这首歌曲,他就情不自禁,眼含泪花。

自卫反击战之后,陈凯多次在军内外讲课作报告,给大家讲述了这首歌曲背后的一段动听故事。

上世纪七十年代,在中原腹地河南省许昌县,有一个女青年名叫黄玉霞。
大概是受当时时期环境的深刻影响,年轻的黄玉霞做梦都想穿上一身俊秀的绿军装,当一名光荣的公民解放军战士。
终年夜了,才得知女孩子当兵的机会很少,当不了军人。

高中毕业后,黄玉霞走进许昌县(今许昌市建安区)外贸加工厂当了一名工人。
黄玉霞很爱学习,很爱读书读报,业余韶光常常到厂图书室一呆便是很永劫光。
那时候工厂、学校、机关、单位险些都订有《解放军报》,黄玉霞险些是每期必看。

1979年4月13日上午,黄玉霞又来到了厂图书室,翻开刚刚送来的《解放军报》,她一眼就看到一版贵显位置刊登了一篇宣布,题目叫《一个共产党员的遗书》。
文章讲述了对越自卫反击战中解放军某部战士涂维军为保护战友不幸捐躯的动听业绩。
涂维军在战斗中捐躯后,战友在他的身上创造了一个沾满血迹的条记本,本子上有涂维军生前分别写给老母亲、党支部、未婚妻的三封信。
在给老母亲的信里,涂维军满含深情地写道:

“……为守卫祖国的肃静,为保卫祖国的领土完全,公民生命的安全,我要战斗到流尽末了一滴血,把自己的青春献给伟大的中国……”

“如果我在自卫反击战中去世了,望组织上不要将我的尸体运回我的故乡。
只要祖国繁荣昌盛,公民世世代代过着幸福和平的生活,我将在地府之下长眠和微笑……”

去世神面前,义士首先想到的不是自己,而是祖国和公民,这是多么高尚的情怀啊……读着报纸,黄玉霞不觉泪水满面。
她想,义士已经远去,自己能为他家里做些什么呢?涂维军遗书里有他母亲的地址:湖北省京山县杨集公社友情大队。
按照这个地址,黄玉霞给涂妈妈写了一封很激情亲切的慰问信。

不久后,黄玉霞收到了涂妈妈的复书。
从信中得知,涂维军系家中独苗,没有兄弟姐妹。
他自幼丧父,是母亲千辛万苦把他拉扯大,又送他到军营参军杀敌。
现在涂妈妈年届七十,独身一人生活。

黄玉霞心想,涂妈妈仅有的儿子为国捐躯了,老人家的心里该有多么难熬痛苦啊。
她没有子女,又该多么孤独啊。
自己何不做涂妈妈的干女儿,尽自己的能力照顾她,让她安度晚年呢?

就这样,黄玉霞通过书信来往,认上了远在湖北的“妈妈”!

逢年过节,黄玉霞都要用自己微薄的人为给老人买合时的衣服、买各种各样的礼品食品等,一趟又一趟跑到邮局寄给涂妈妈。
涂妈妈不识字,但她打心眼里为有这样一个干女儿感到高兴,逢人就说:“我有女儿了。
”每当收到黄玉霞寄来的东西,老人家总是喜不自禁,赶紧找人给“女儿”写复书,免得“女儿”放心不下。

黄玉霞常常在书信里问及老人家的日常生活情形,涂妈妈总是在信里说,当地政府和乡亲们照顾得很好,让“女儿”不必牵挂。
但黄玉霞实在放心不下,有一天她向单位请了假,给老人买了一大堆礼物,买了一张车票,踏上了去湖北京山的路途。

涂妈妈的家在湖北省京山县(现为京山市),这里处于鄂中丘陵至江汉平原的过渡地带,阵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
大洪山南脉入境后,形成喷鼻香山、许家寨、王家大山、龙凤寨、虎爪山等紧张山脉,最高处王家大山与随州交界的山峰娘娘寨,海拔近千米。
平原上终年夜的黄玉霞第一次来到这里,虽然累得腰酸腿痛,但一走进涂妈妈的家门,看到日思夜想的老人家时,还是流下了激动的泪水。
涂妈妈瘦瘦的面庞上挂着微笑,虽然年迈但身体还算壮实结实。

在涂妈妈家里住了大约一周韶光,母女俩险些有说不完的话,大山里的统统也让她感到新奇。
涂妈妈怕影响“女儿”的事情,既舍不得让她走,但又不得不多次敦促她回去。
看到在当地政府和乡亲们的精心照料下,涂妈妈生活确实没有什么困难时,黄玉霞依依不舍地离开京山回到了许昌。

在京山的日子里,不知道谁把“女儿”探望涂妈妈的透露了出去,当地人武、民政、共青团、妇联等部门领导得知此事,相继上门拜访,或者约请黄玉霞到军营、学校等讲述她与涂妈妈的故事。
不少人对黄玉霞的举动讴歌有加,连翘大拇指,也不断有各级媒体上门采访,对她进行宣扬,弄得黄玉霞很不好意思。

大概是在1981年秋季,《公民日报》《中国青年报》等报刊都刊载了黄玉霞业绩的宣布文章,尤其是《公民日报》险些用了半个版面刊发一篇人物通讯,讲述了涂妈妈的好女儿黄玉霞的业绩。
一韶光,全国各地的来信如雪片般飞来,写信的有解放军战士、在校学生、工厂工人等,大家纷纭表示要向黄玉霞学习,做好拥军优属事情。

从《公民日报》读到黄玉霞拥军业绩后,涂维军义士生前所在的中国公民解放军驻河南省漯河市174团政治处专门约请黄玉霞,到漯河部队为指战员作报告,深深打动了涂维军义士的战友们,至今还在老兵之间传为嘉话……

黄玉霞至今还记得,当时有三名来自解放军政治部歌舞团创作组的艺术家来许昌采访自己,他们在许昌住了大约一星期韶光,详细理解了黄玉霞和涂妈妈之间的故事。
后来,由陈克正作词、张乃诚谱曲的歌曲《再见吧 妈妈》经男高音歌唱家李双江唱响,在全国引起极大的反响,至今仍被广为传唱。

2016年,陈凯接管上海东方卫视《往事》节目组采访,录制记录片《涂维军:从义士到英雄》,还几次再三先容说:“涂维军义士便是《再见吧 妈妈》歌词中‘孩儿’的原型,拥军模范黄玉霞,便是歌词中‘含笑的山茶花’,这是驻许英雄部队58旅的光荣,也是全国双拥模范城市许昌市的光荣!

【作者简介】葛国桢,河南许昌广播电视台编辑、,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河南省政协文史资料撰稿员。
作品散见于《工人日报》《农人日报》《炎黄春秋》《中国散文家》《西部散文选刊·原创版》《牡丹》《金山》《东方散文》,新媒体“新华网”“豫记”“老家许昌”等,出版有散文集《燕子飞来》、《我的乡土我的村落》、纪实文学《九万里风鹏正举》等,曾获全国报告文学精良作品奖、河南省“五个一工程”作品奖、全国微型文学大奖赛精良作品奖、环球汉语千字美文大赛作品奖等。

1、本文由作者授权揭橥,文责作者自大,如有侵权,请关照“老家许昌”今日头条号立即删除。
本文作者不雅观点不代表“老家许昌”今日头条号态度。

2、文图无关。
文中图片来自IC photo,版权归IC photo所有,在此表示诚挚的感谢。
本文所用图片如有侵权,请关照“老家许昌”今日头条号立即删除。

3、“老家许昌”版权作品,转载或投稿请发邮件至hnxc126@126.com 。

爱许昌老家,看“老家许昌”。
老家许昌,情怀、温度、味道!

本文为头条号作者原创。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