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在海拔1600多米高、纵深40米的天然大石洞中的黄崖洞兵工厂被称为“八路军的掌上明珠”,从选址、建筑到投入生产,这里曾集结了八路军中最精良的军工科技人才、技能工人和最大胆的守卫部队。
五年间,黄崖洞兵工厂生产枪支9000多支,各种炮弹24万余发,是八路军名副实在的“武器生命线。”
当年,5000日军向黄崖洞兵工厂屡次反攻袭击,八路军驻守部队只有不敷一千人,却赢得了敌我伤亡6∶1的辉煌战绩,而黄崖洞兵工厂的机器设备,丝毫无损。
深山绝壁间的黄崖洞兵工厂,是中国抗战史上的军工奇迹,也创造了一个战斗奇迹。
旧址上复原后的黄崖洞兵工厂
兵工出发点
1938年底,在山西省阳城县举办的一次规模不小的八路军战利品展览会上,除了从日军手中缴获的“三八大盖”“歪把子”等标志性的战利品外,十支分外的步枪和两支冲锋枪引起了官兵们的把稳。
看上去,这些枪支制作工艺不算精良,乃至可以说粗糙,比一旁最有代表性的日军武器“三八大盖”逊色不少,肯定不是军工生产的标准化产品。若是和那些纯手工制作的工艺品枪支比较,又与“精美”相差很远。
但是,这十几支出自八路军战士之手的枪支,还是成了展览会上的“明星”。缴获的日军武器,在八路军官兵眼中不算新鲜,很多官兵的手中就用着这样的枪——“没有枪没有炮,仇敌给我们造”嘛。只是这些八路军“自产”的枪,倒真是头回见到。
1938年8月,一批来自河南孟津县一带的手工造枪工人,投奔了抗日游击队,成为八路军最早期的造枪工人。这几支手工制造的步枪和冲锋枪,便是出自他们之手。听说,朱德总司令还特意宴请了这批造枪工人。
只是,造出了第一批手工枪械,间隔真正的八路军兵工厂还差得远。手工造枪,工艺和产量都远远知足不了战役的须要。八路军实在是太缺枪支弹药了。
八路军太行纪念馆研究部主任郝雪廷见告:“八路军改编之初,战士们险些都有枪,但是军队几次扩大往后,武器装备就远远不足用了。”
全面抗战初期,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从此走上了抗日前哨。
八路军先后进行了平型关、雁门关、阳明堡等战役,在沙场上的胜利,同时也赢得了民气。
“八路军的军队一起不断的扩大,1937年底就从最初的4.5万人发展到8万人,到1939年底人数增加到27万,职员扩展带来的新问题,便是武器不敷。”郝雪廷说。
国民党政府拨给八路军的武器、弹药、军饷都是按照改编初时的4.5万人支付,根本不管八路军人员扩充,乃至连4.5万人的体例也不是能按时足量供应。八路军的武器装备只能靠从仇对手中缴获和网络民间闲散枪支这两个办法。于是,武器弹药的不敷成为制约八路军发展的瓶颈,也对八路军抗日的前哨战事造成了极大影响。
1937年10月21日,毛泽东致电周恩来和朱德,明确提出:“我们必须在一年内增加步枪1万只,紧张方法自己制造。”
一个月后,八路军总部在山西和顺县石拐村落召开干部会议,传达了中心关于创建以太行山为依托的晋冀豫抗日根据地的指示,详细支配了开展游击战役的任务。总部提出,除每个师外,每个旅,每个团,各个游击支队以及地方政府和自卫队都要招募技能工人,开办修械所和炸弹厂。
当时,八路军最初招募的技能工人,紧张来源于太原兵工厂的工人、铁路工人、煤矿工人以及民间铁匠、木匠等手艺人。
这一大批人作为技能骨干,急速被充足到各抗日武装开办的修械所里。从此,大小抗日武装开办的修械所、修造厂、炸弹厂如雨后春笋一样平常,遍及太行山大小根据地。但是,这些小型修械所,由于职员少、规模小、设备掉队、位置分散,远称不上真正的兵工厂,只能达到大略修一修枪械的水平。
此时,八路军在晋东南的抗战局势,一度十分危急。
日军华北方面军为解除后方威胁,从4个师团中调集3万余人的兵力,在第1军司令官喷鼻香月清司统一指挥下,由同蒲、正太、平汉铁路线和长治、屯留等地出动,分9路向晋东南地区大举围攻,企图将八路军第129师等部和在这一地区的国民党军,围歼在辽县(今左权县)、榆社、武乡地区,史称“九路围攻”。
这次围攻历时23天,以日军的失落败告终。
八路军收复沁县、榆社、武乡、辽县、沁源、屯留、长治、黎城等县城18座,巩固和扩大了晋冀豫抗日根据地。
八路军的这一主要战果,为培植自己真正的兵工奇迹创造了有利条件。总部决定,将原有的一些修械机构合并扩大,形成一定的生产规模,实施统一领导和集中生产。
当时处于山西抗日根据地中央地带的韩庄村落,成为了八路军总部修械所的所在地。
韩庄村落,地处山西省榆社县和辽县(今左权县)交界处,住有40余户人家。1938年9月,八路军总部参谋处第四科副科长徐长勋在此地组建了八路军总部修械所,代号“流动事情团”。
总部修械所设在村落前占地一亩多的一座寺院中,6间殿堂作为工厂的厂房,八路军最初的兵工厂就在这里出身了。
最初到达韩庄村落的,是115师334旅修械所的百余名工人,他们此前的紧张事情是在战役间歇为部队修理枪支,亲手制作过的武器,大概只有几千支红缨枪。
随后调来韩庄村落的是129师的补充团修械所,这里的工人大多曾在国民党孙殿英部修械所当工人,孙殿英撤离晋东南后,不少工人投奔了八路军。这些工人多少还有些制造武器的履历。
不久后,晋豫游击队修械所也合并进来,他们的精品便是在八路军战利品展览会上大显技艺的手工枪支。
这些来自四面八方的技能工人,组成了八路军总部修械所。到了1938年底,职员已达380多人。修械所当时有5台车床、2台刨床、3节锅炉和蒸汽动力机。
有限的设备和职员的聚拢,让八路军总部修械所初步具备了小批量制造枪支弹药的条件。
虽然有工人的参与,修械所还是短缺真正的技能力量,于是,中心派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电机制造系的程明升担当所长。
没有前辈的工具,程明起用导工人们“因陋就简”,用各种“土办法”造枪。
比如,他们把老虎钳固定在树桩上,配上钻头、锉刀等,进行步枪的试制。到了1939年4月,八路军总部修械所月产步枪60余支,同时完成了大量的修枪任务。
“但是由于工具简陋,当时制造出来的枪支尺寸不一,零件不能互换,射程也达不到标准。特殊是枪管连射数枪就会发红。大略的说,这不是规范化、制式化的步枪。”郝雪廷说。
时任总部特务团长的欧致富在回顾录《戎马生涯》一书中写道:“我们兵工厂的家当,还没有王二麻子剪刀铺的完好,这样的家底,要发展成能生产各种兵器的像样工厂,可以预想,道路该多么困难。”
只管如此,韩庄八路军总部修械所的建成,标志着太行山军事工业的出身。
但是,随着战事的推进,韩庄很快便不再是“安然之地”。
1939年夏天,日寇入侵榆社后,八路军总部修械所的安全受到极大威胁。朱德指示,工厂该当搬到更为暗藏的地方。
探求新厂址的重任落在了时任八路军前方指挥部参谋长的左权身上。
左权,出生于湖南省醴陵市平侨乡黄茅岭的一个贫苦农人家庭。作为黄埔军校的第一期学员,左权的军事成绩极高。参加革命后,左权被党组织派往苏联留学,先后进入莫斯科大学和伏龙芝军事学院深造,被称为“八路军中学历最高的将领”。
1939年4月的一天,左权在一张舆图上创造了一个叫黄崖洞的地方,顿时面前一亮。
开进黄崖洞
黄崖洞,东接辽县(今左权县),西接武乡,南邻黎城,北临榆社,是太行抗日根据地的腹心地区。这里山崖陡峭、峰峦重叠,阵势险要。根据左权多年的沙场履历,他判断,此处非常适宜建立暗藏的敌后兵工厂。
为了看清黄崖洞的整体情形,左权亲自登上了黎城和武乡交界处的板山。这里群山环抱,阵势暗藏,三面峭壁,一壁靠山,而悬在绝壁上的黄崖洞,便是一个天然的“弹药库”。
根据欧致富的回顾,左权曾多次指着黄崖山的山头说,这是我军的地下兵工厂,也是晋东南的地下长城。
结束了这次初步稽核后,在朱德和彭德怀对黄崖洞建筑兵工厂的初步方案表示认同的根本上,左权又马一直蹄地拉着时任军工部部长的刘鹏,翻山越岭,再次来到了绝壁之上的黄崖洞。
在黄崖洞下,他们创造了一块数十亩大的山间谷地,有一股清泉从山崖下流出,左权认为,这里便是空想的兵工厂厂址。
“这里三面都是峭壁绝壁,只有西北方有个叫左会垭口的地方,是仇敌有可能进来的地方。”郝雪廷说。位置暗藏,易守难攻,的确是战时兵工厂的空想选址。
这一趟深入稽核,险些确定了大部分的建厂方案。从厂址到哨点,乃至进出道路他们都方案好了。
回到总部后,左权向朱德和彭德怀讲了他的方案,左权认为,最多数年,兵工厂的培植便可全部完成。
欧致富回顾,当时,朱德亲自拍板,立即成立了工事委员会,由他亲自兼任工事委员会主任,卖力与外部折衷。左权兼副主任,详细卖力组织履行。
同时,为了确保工程的安全和进度,中心决定派总部特务团1营和炮兵团3个连,尽快开进黄崖洞。
“可以看出,八路军非常重视黄崖洞兵工厂的培植,八路军总部特务团便是为了保卫总部机关的,他们派这个特务团来守卫兵工厂,而总部只留下几个连,即是把主力团都调到兵工厂去了。”郝雪廷说。
1939年底,艰巨的建厂工程开始了。
黄崖洞分外的地理环境,决定了在这里建厂的办法也是极为分外的。
在勘察地形时,刘鹏等人决定用石头砌墙,石板盖顶建房。一则是石头坚固,二则大规模土木作业随意马虎引起把稳,暴露兵工厂,以是就地取材用石头盖房,是更好的选择。
但是,设备和材料的运输,却没法“就地取材”。从韩庄到黄崖洞,全程都曲直折巷子,起伏不平。所有的建筑材料和设备器材,只能靠人力肩挑背扛,或者靠毛驴来运送。一些大的设备不易搬动,只能拆卸成数块儿,一部分一部分的运进山,非常困难。
为了加快工程进度,军工部又派来两名大将:一个是技师企云龙,一个是土建工程师陈志坚。
企云龙卖力安装机器,陈志坚则卖力营建厂房。
陈志坚带领工人就地取材,开山凿石,以石块垒墙、石板做瓦、石灰勾缝。就这样,一栋栋石头房沿着山谷盖起来。工房、宿舍、办公室、俱乐部等12栋新居相继建成,分布在1平方公里的山谷中,最大的钳工房有1000余平方米,工厂的总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旁边。
不到半年韶光,厂房建成。接下来便是安装机器了。
企云龙劳碌着,对一台台机器进行安装调试。虽然被运送到黄崖洞的机器多数都十分老旧,却个个都是“宝贝疙瘩”。
郝雪廷先容说,一大部分机器,是战士们冒着生命危险,从仇对手里夺来的。还有一些机器,是八路军自己制造的。
“山西地区其他小的兵工厂也都相互协作,制作出做各种类型的机床、冲压设备等,再运到黄崖洞。”郝雪廷说。还有两台在当时非常前辈的荷兰造的精密车床,是中心派人从延安专程送来的。
当时,黄崖洞兵工厂虽然已经开工,但工人们面临一个巨大的问题:没有动力锅炉,无法发电,所有的机器都要人力来传动,效率很低。
1940年2月,特务团接到一个紧急的任务,共产党的地下事情职员费尽周折,在五阳煤矿弄到了一台动力锅炉,中心哀求他们在20天韶光里,必须把这台锅炉安全搬运到黄崖洞。
一共一二百里的路程,并不算长,但是要把这个高大笨重又无法拆卸的锅炉通过陡峭的山路运到黄崖洞,常规的方法是行不通的。
开始,特务团的战士们用最原始的办法,在地上放上滚木,锅炉放在滚木上,一起向前推,一起倒腾滚木。但是山上都是蜿蜒波折的羊肠小路,滚木都滚不起来,提高速率近乎蜗牛,想要用20天把机器运到指定地点,险些不可能。
末了,战士们干脆先在前面修路,后面再搬运机器。事情量翻倍也不止,但战士们两班倒,昼夜运,只用了12天,就把这台巨大的锅炉运到了黄崖洞。
黄崖洞兵工厂在1939年底开始投入生产,共有机器设备40余台,个中锅炉1台,蒸汽机2部,切削机床20多部,动力设备还新增了10千瓦直流发电机1台,供应厂区的部分照明。
一个当代化兵工厂的雏形,在黄崖洞初现。
硬件有了,对付黄崖洞兵工厂来说,人才的短缺,是当时急需办理的问题。
人才荟萃
1939年8月,300多个技能职员组成的“工人行军营”,由延安出发,开拔晋东南。这支由当时八路军内高精尖技能人才组成的军队,是中心军委特殊派给黄崖洞兵工厂的“技能增援”。
“这些人里很多都是名牌大学毕业生,乃至是留学生,八路军内高等技能职员并不少。”郝雪廷说。
事实上,从黄崖洞兵工厂建成后,已经陆陆续续引进了不少人才。郝雪廷先容,“有很多名校毕业的,比如燕京大学、河北工学院等,这些大学生和工程师来到太行山上参加了八路军,组织理解到他们的分外才能,就把他们放到兵工厂来。”
“工人行军营”则是一次更大规模的人才聚拢。然而,从延安到黄崖洞的行军之路并不平坦。
“工人行军营”随着抗大第四支队渡过了黄河,在山西孝义,他们到达了115师陈士榘领导的晋西支队驻地。
晋西支队派了一个营的兵力,准备掩护“工人行军营”渡汾河。途中,部队多次被日军的炮火阻挡,军队结束不前。此时,日军正组织对晋东南的第二次围攻,“工人行军营”三次打破封锁线都没能成功,一耽搁便是两个月。
直到1939年10月初,“工人行军营”才在129师的接应下,成功打破封锁线,顺利到达了黄崖洞。
如此多方护送,千辛万苦到达黄崖洞兵工厂的“工人行军营”,确实在荒僻的黄崖洞为八路军的兵工奇迹立下了汗马功劳。
“工人行军营”中不乏八路军中的名人,刘贵福便是一个。
刘贵福15岁就进入北京西北边防督办公署修械所当学徒,此后在国民军的兵工厂里事情了13年。1937年8月,刘贵福带领16名兵工厂技工赴延安参加革命,曾任延安柳树店兵工厂科长、茶坊兵工厂枪械修造部主任。
刘贵福是真正的造枪高手。1937年4月,他成功试制了八路军第一支新式轻型马步枪,首创了我军当代化步枪研制的先河。
1939年5月1日,延安举行了隆重的陕甘宁边区工业展览会。在展品中, 最引人瞩目的便是刘贵福研制的马步枪。由于展出时还没来得及起名,展览会就标了个“无名式马步枪”。
“无名式马步枪”不仅被评为甲等产品奖,毛泽东还亲笔为刘贵福题词——“生产战线上的英雄”。
到了黄崖洞兵工厂后,刘贵福被调入军工部黄崖洞一所任副所长,紧张卖力在改进“无名式马步枪”的根本上设计新式马步枪。
在新枪研制过程中,刘贵福碰着了一位“知音”,此人便是1940年5月接任八路军军工部部长、曾在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的又一位军中“高知”——刘鼎。
刘鼎得知刘贵福正在进行新枪研制,主动哀求看图纸,他还提出了一个主要建议:作为近战武器,步枪只要能够担保200米以内射击准确就可以,关键是要轻巧。而且刺刀的操持很主要,一定要迅速、可靠。
刘鼎还特地派人送来“捷克”和“三八式”步枪,供刘贵福在设计中做比对参考。
经由4个多月的设计、试制,新式马步枪终于在1940年的7月尾装置落成。
新枪的实弹设计实验定在那一年的八一建军节进行。实验成功后,刘鼎当天便让刘贵福带上新造的步枪,直奔八路军总部报喜。由于当天为八一建军节,彭德怀给新枪取名为“八一式”。
“八一式”马步枪口径7.9毫米,长不到一米,枪重仅3.36公斤。枪的性能超越了日军的“三八式”、“汉阳造”等当时的一些主流轻武器。
除了轻巧以外,“八一式”的准度也十分出色,枪管上的瞄准星被彭德怀誉为“天下第一准星”。
此外,刺刀部分也是这把枪的亮点。
郝雪廷先容,“八一式”马步枪的刺刀平时反贴在枪管上,格斗时只需按动键钮一甩就可迅速自行固定,比其他枪支的出刀速率快好几秒,这对争取韶光、取得白刃战的胜利至关主要。这种刺刀安装设计一贯沿用到新中国成立后的“56式”步枪。枪管上的折叠型刺刀是公民解放军“刺刀见红”精神的显著特色。
“更加主要的是,差异于过去设计的那些零七八碎的枪支,‘八一式’是制式化,可量产的。”郝雪廷说。
据统计,从1940年到1945年,黄崖洞兵工厂共生产了近9000支“八一式”马步枪。在设备、材料、工艺和技能都极度掉队的根据地,天下一流的轻型“八一式”马步枪的研发和量产过程堪称奇迹。
1939年到1941年短短两年间,兵工厂快速发展,成为抗日根据地创建最早、规模最大的兵工制造基地,年产武器弹药可装备16个团。
这些武器源源不断运往抗日前哨,大大增强了八路军的战斗力。尤其是1941年1月至11月间,兵工厂生产了50炮800多门,炮弹2万发,让日军在沙场上吃尽了苦头。
然而此时,战火正在逐步逼近险些完备与世隔绝的黄崖洞兵工厂。
闯入者
1940年10月,一天的清晨,黄崖洞兵工厂正在甜睡的工人们溘然被连续不断的炮声惊醒,紧急凑集号瞬间响起。
黄崖洞外,山西的抗战场合排场早已烽火连天。
1940年秋,八路军总部发动了百团大战,大败日军。气急败坏的日军实施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对根据地开始了灭绝人性的报复性“扫荡”。个中,位于武乡的八路军总部这天军的重点“扫荡”工具。
根据欧致富的回顾,他们特务团原来是驻守黄崖洞兵工厂的,从日军“扫荡”开始,特务团绝大部分官兵撤出了黄崖洞,除了留一两个连队警卫总部外,其他连队都被派往前哨,合营129师主力部队迎战日军,留在黄崖洞兵工厂的兵力还不敷一个排。
当时,前方战况变化多端,黄崖洞兵工厂不可能“无忧无虑”,兵工厂暂时歇工,工人们把主要设备埋藏起来,轻便的工具随身携带,随时准备对付突如其来的仇敌。附近的老乡们早已在八路军的帮助下,到大山深处躲藏了起来。
事实上,虽然黄崖洞地处荒僻的深山中,但是从工厂建筑之始,八路军便从未放松过此地的安全问题。兵工厂周围防卫工事的修建,从建厂开始,就一贯是“重中之重”。
作为黄崖洞兵工厂的守备部队,欧致富所在的特务团是修建工事的主力。他后来回忆,险些所有的防卫工事修建方案,都出自左权之手。
为了最大限度的保护兵工厂这颗八路军的“掌上明珠”,左权多次冒着数九寒冷,在黄崖山爬上爬下,一个防区一个防区的勘察。
欧致富他们看不过去,曾建议左权带着部队一起,分片勘察,减轻一点他的事情量,但左权却说:“谁叫我当参谋长,当参谋长对一个战区心中没个立体总图,指挥起来会误事。再说,我不先拿出草图,下一步修正你们能提出见地来?”
用了几天韶光,左权终于制订出兵工厂防御工事的整体构筑方案。他将防御重点放在左会垭口,充分利用地形地物等来构筑防御工事,防御工事的数目达到300多个。与此同时,左权还考虑到了火力配置。在关键的地方,交叉火力的密度要达到每平方米七八发子弹。
不久,第129师385旅、386旅及新4旅的工兵连先后奉命进入黄崖洞,总部特务营第一营和总部炮兵团的三个连也陆续进山,日以继夜地打石头、烧石灰。3个月的韶光,部队就完成了全部工事的修建任务。
黄崖洞兵工厂防御工事修建完成后不久,日军1940年秋季的“扫荡”便开始了。不过,这次黄崖洞兵工厂工人们听到的隆隆炮声,并不这天军冲着兵工厂而来,纯粹是一次误打误撞。
10月20日, 日军集结了上千兵力,对太行山区开始了第二次扫荡。个中紧张一起是冈崎大队,共有官兵600余人,大队长为冈崎谦受。
冈崎大队的紧张目标是八路军总部。他们一起“扫荡”,一起根据日本侦察兵的信息搜索,一贯行进到了黎城一带。
25日凌晨,冈崎大队从东崖底出发,“扫荡”赤峪、槐树坪一带。槐树坪间隔黄崖洞只有七八里地的路程,冈崎并不知道,他沿路一贯走下去,竟然摸到了八路军最隐秘的黄崖洞兵工厂的门口,闯入了八路军的军工禁区。
工人们听到的炮声,来自于特务团守卫南口的战士们与日军的激战。
左权不雅观察到仇敌的动向,急速命令兵工厂迅速转移和掩埋好机器、工具和材料,组织大部分工人迅速撤上高山顶,留下工人自卫队和特务团的警卫分队守住山口。
南口的阵势,绝对是易守难攻。按常理,在这样的阵势下遭遇防守部队,进攻不会有结果。可是冈崎谦受不雅观察到这里阵势险要又有重兵把守,反倒野心大涨,预测此地一定是八路军的主要机关,于是敕令猛攻。
卖力守卫南口的是总部特务营一营三连的连长邱贤贵。他看仇敌来势凶猛,认为兵工厂该当已经全部转移了,于是擅自决定撤离阵地。事后,彭德怀得知邱贤贵在这场战斗中擅自撤退的举动,拍案大怒。
南口失落守,日军像一群饿狼一样向黄崖洞兵工厂厂区扑来。
第一次迎战的工人自卫队虽然由于缺少履历,攻防有些无序,工人们却极为大胆,但终极还是未能顶住冈崎大队剧烈的进攻,26日下午,冈崎大队盘踞了黄崖洞兵工厂。
日军的这次“误闯”,除了毁坏了部分工厂里的举动步伐外,还缴获了手榴弹2000枚,子弹1万发,各种物资几十箱。
虽然在此前,八路军已经将工厂里的主要设备和物资进行了转移,但是对付当时武器弹药和物资储备都十分不敷的八路军来说,丢失是相称惨重的。
八路军总部得知黄崖洞兵工厂遭到日军攻击,急令在武乡的385旅和新10旅赶到黄崖洞增援。冈崎大队也得到了,迅速撤离了黄崖洞。
“误闯”黄崖洞的冈崎大队,虽然并没有对八路军兵工厂造成致命侵害,但他们却摸到了黄崖洞兵工厂的地理位置,黄崖洞一旦暴露,后果不堪设想。怎么能让他们跑掉?
于是,在冈崎大队撤离的途中,129师主力部队将近2000人将这一股日军围困在关家垴高地,彭德怀亲自支配并指挥了著名的关家垴战斗。
这场战斗进行的十分惨烈,绝大部分日军被八路军消灭,但仍旧有一些日军突围了出去。
黄崖洞兵工厂暴露的危险骤然提升。
“铜墙铁壁”
1941年2月尾,八路军总部召开主要会议。会议约请了一个特殊的人参加,他便是129师工兵主任王耀南。
王耀南出生在江西萍乡一个鞭炮世家,从小在安源煤矿做童工,从此与炸药为伴。秋收叛逆后,他参加了红军,先后担当爆破队队长,工兵营营长,屡建奇功。担当129师工兵主任往后,他曾提出地雷战战术,在主力部队的战役中发挥了主要浸染。
这一次,王耀南事前并不知道自己去开什么会,乃至不知道去哪里开会,直到通讯员把他带到了位于一座寺庙中的会场。
彭德怀见告王耀南,必须确保八路军总部黄崖洞兵工厂的安全和正常生产,做到万无一失。
按常理,黄崖洞兵工厂的位置已经被日军节制,这样的主要举动步伐,该当重新探求一处安全的位置。正所谓“兵不厌诈”,日军虽然攻击了黄崖洞,也推测出这里驻扎过一个主要机关,但显然已经转移。而且,从日军的“收成”看,这里更像是一个弹药库,再次攻击的意义不大。
八路军偏就不按常理出牌,在日军撤离后不久,黄崖洞兵工厂就在原址规复了生产。当然,这也是“兵行险着”,黄崖洞兵工厂经此一险,必须加强防御事情。
彭德怀亲自派总部的一名参谋陪同王耀南和欧致富等人一起,连夜赶到了黄崖洞。
在黄崖洞上高下下走了几圈往后,王耀南提出了一个哀求:让特务团做一次进攻练习。
练习开始后,王耀南站在制高点用望远镜不雅观察进攻部队迂回躲避的地点和防守部队射击的去世角。
有些战士搞不清状况,对练习很有见地。王耀南说,搞防御,弄不清仇敌怎么进攻,能防御好吗?
通过练习,王耀南向彭德怀和左权申报请示,并提出了建筑要塞筑垒工程方案。
“黄崖洞最初防御工事的总体方案虽然是由左权提出的,但真正的履行者是总部炮兵团,整体上一定更加侧重于从炮兵角度考虑如何做工事,考虑工兵的情形比较少,以是缺少防御的系统性。这也是被冈崎闯进来的缘故原由之一。”郝雪廷说。
王耀南的方案很快得到了两位首长的认可,左权亲临一线督办,短韶光内就组织了1000人的施工力量。个中有特务团600人,炮兵团100人,129师300人。总部后勤部还抽调骡马300匹,担当工区运输任务。
4月6日,工事建筑全面动工,按照方案,8月前就要完成交付。
由于材料有限,除了一些要点为钢筋混凝土构造外,一样平常工事、交通壕、火力点都是由灰石构成。全体工事形成以轻重机枪掩蔽为骨干,结合交通壕、岩体和障碍物的环形防御体系。同时,全体防御区域划分为7个守备区,分区防守,协同作战。
“就防御体系来说,黄崖洞兵工厂可以说是八路军史上的一个成功范例。”郝雪廷见告。
在左权的精心管理下,黄崖洞的设防工事准期竣工,比以前加修了300多处石碉和战壕,构成了完全的防御体系。
就在黄崖洞正在构筑“铜墙铁壁”的时候,八路军抗战进入了最困难的时候。
日军在这一年中进行了上百次千人以上的大“扫荡”,为了确保兵工厂的安全,八路军总部决定,将特务团全部调到黄崖洞一带,一边帮忙修建工事,一边严阵以待仇敌来犯。
当时特务团的体例为1300多人,全团共有3个营8个步兵连,各连装备有苏式、捷克式轻机枪3挺;一营编有重机枪连,有重机枪6挺,2、3营编有重机枪排,各有重机枪2挺。
这便是当时黄崖洞兵工厂守备部队的职员和武器装备情形,虽然在八路军内部来说算是装备很好的,但是和日军仍旧有差距。
欧致富他们根据敌情特点和黄崖洞的地形特点,对详细的防御安排进行了周密的操持。
在这期间,彭德怀对和冈崎大队征战中擅自撤退,造成黄崖洞失落守的邱贤贵实行了军法,对守备黄崖洞的战士们来说,这无疑是一次深刻的教诲。
当时,全团指战员感情高昂,纷纭递交请战书、决心书,誓用鲜血和生命守卫黄崖洞兵工厂。
黄崖洞兵工厂真正暴露,实际上是冈崎大队“误闯”一年往后。
1941年夏天,日军在与八路军的一次作战中得到了一部分“八一式”马步枪、五零炮等武器。他们在拆解研究后创造,个中一支步枪的枪托上有笔画细如蝇腿的三个字:“于水窑”。
黎城黄崖洞在当地又被称为水腰,也叫水窑。这个创造,印证了冈崎大队败逃的日本兵中对黄崖洞有八路军兵工厂的传言。
一场真正的狂风雨,终于向黄崖洞袭来了。
黄崖洞保卫战
1941年11月7昼夜,熟睡中的欧致富溘然接到了彭德怀的急电。他后来回忆,彭德怀亲自来电,是“少有的事”,解释当时战况已经非常严重了。
彭德怀向欧致富下达了主要命令:特务团所有预备部队,立即撤到黄崖洞里。黄崖洞的守备部队,天亮前全部进入阵地。
实际上,从1941年夏天开始,日军就曾两次对黄崖洞兵工厂进行试探性进攻,都由于总部特务团的严密防守,未能得逞。
1941年11月,驻潞安地区日军第36师团主力山地、葛木两个联队等共5000余人,以装备精良、5倍于守备力量——八路军特务团的兵力,杀气腾腾,向黄崖山奔袭而来。
11月3日傍晚,在距辽县下南会村落30里处时,卖力侦察的八路军小分队创造了日军动向。
综合各方面的情报,彭德怀、左权判断,日军这次“扫荡”的意图在于合击八路军总部机关,毁坏黄崖洞兵工厂。于是两人立即敕令,要担当保卫兵工厂任务的总部特务团出山迎敌,利用有利地形节节抗击仇敌,不让仇敌的进攻前锋推到总部机关和兵工厂跟前。
彭、左二人同时要129师部队在外线合营,待机破敌。
11月7日,当日军游窜到黄崖洞东南的西井镇,准备展开大规模进攻的时候,彭德怀给欧致富拨出了那通深夜电话。
彭德怀下完命令后,左权接过电话来,向欧致富传达了总部的哀求:这次作战是阵地防御战,特务团在黄崖洞里先顶上五天,五天后再另作支配。
五天韶光里, 特务团除了要把仇敌挡在黄崖洞外,还要把兵工厂的机器设备、产品和其他物资掩埋好,把工人安全转移走。
实在,总部真正的作战意图是“诱敌深入”:既然日军总想进攻黄崖洞,这次外围部队就让一条路放其进来,然后特务团在黄崖洞防区里消灭这股日军的大部分有生力量。
“日军的人数是我们的五倍,而且武器装备精良,但是特务团并没有半点畏惧。”郝雪廷说。
11月11日凌晨2时,日军先头部队出动了,标志着黄崖洞保卫战的正式开始。
日军利用夜色掩护,企图偷袭南口。结果仇敌还没靠近南口,就受到八路军的炮火打击,只得退了回去。
拂晓时分,仇敌再次开炮,却不是打阵地,而是专打南口的道路。
欧致富他们立时猜到,仇敌是在用密集的炮火“扫雷”。很显然,日军已经吃够了“地雷战”的苦头,碰着战斗,不管是不是有地雷,也“有枣没枣三杆子”。
炮火过去后,狡猾的日军还不放心,先放出了一批牛羊“蹚路”。
但是,日军的快意算盘又打错了,南口路边真的埋了地雷,不过都是“大踏雷”,只有人踏马踩才会引爆,除了几头牛引爆了零散几颗地雷外,大量的地雷都安然躺在地底下,等着把日军炸飞。
于是,当日军放心的走过牛羊走过的地面时,无数地雷在脚下炸响,当即就撂倒了200多名日本兵,而八路军无一伤亡。
这样的开局,让日军急速乱了阵脚。他们本来准备用黄崖洞一役来向日本海内邀功,乃至专门请了一个拍照组随着军队,拍摄战地记录。结果战斗一开始,便颜面全无。
坚固的防御工事和事先周密的准备,让日军在这场原来以为能够轻松得胜的战役中吃尽了苦头。
曾经参加过黄崖洞保卫战的老战士郝维烈这样回顾当时的战况:“当时,我在太行八路军总部特务团二营当卫生员,驻扎在黄崖洞。彭德怀是总部副总司令,左权将军等首长亲自勘察地形,审定作战预案,并在作战前动员,极大地鼓舞士气。
战役开始后,我军霸占有利地形,构筑了坚固的工事,地雷战、格斗战先后打退仇敌10多次冲击。”
“虽然有工事的保护,这仍旧是一场十分大胆的战役,我们的战士誓去世保卫着兵工厂。”郝雪廷说。
坚守工事的王振喜班长带领11名战士,从三面扔脱手榴弹、滚雷,让进攻的日军尸横各处,毙敌70余人。遭受重创的日军用火力掩护几个火焰喷射器射手,向我军阵地狂喷火焰,全体阵地顿时成为火场。
王振喜等12名战士惊惶失措,在被烈火吞噬时,他们忍着剧痛,仍拼尽所有力气向仇敌投掷手榴弹,12位战士,全部壮烈捐躯。此役后,他们被追认为“黄崖洞保卫战十二勇士”。
欧致富所在的特务团,领受了五天的坚守任务,实际守卫黄崖洞整整七天。
在这七天韶光里,特务团按照预定方案掩埋了机器、转移了职员。
16日晚上,欧致富向左权报告,兵工厂机器设备转移完毕,只剩下一座大锅炉无法转移。
左权要求欧致富派人把工厂的所有厂房炸毁,特殊是那座锅炉房,让碎石瓦砾给这座大锅炉做最好的掩护。
完成所有任务后,根据左权的计策支配,特务团所有官兵撤离阵地,等着“胜券在握”。
第七天,日军见八路军撤离了南口,志得意满地认为他们胜利了,一窝蜂地进入了黄崖洞兵工厂后,却只看到一片废墟。
十几座厂房倒塌在一片碎石瓦砾中,一个人也没有,更不要说机器,就连一颗螺丝钉都看不到。
日军以为这是他们重炮轰炸的“精品”,立时让拍照师拍摄下这一场景。
此时,八路军的外围部队已经收复了黄崖洞周围的东崖底、赵姑村落等十多个村落落,129师的部队也已经按时开进了埋伏区。
18日深夜,左权致电欧致富,说仇敌创造了山外有重兵,可能连夜逃走。特务团遂于当晚开始了全面反击,到19日清晨时,收回了黄崖洞兵工厂险些所有阵地。
仓皇逃出黄崖洞的日军,又落入了129师部队的埋伏圈,在伤亡500余人后,日军被迫于20昼夜退出了黎城。
全体黄崖洞保卫战,历时八天八夜,终于取得了末了的胜利。
11月22日,八路军总部公布了黄崖洞保卫战的战果:
这次战斗,在左权的直接领导下,八路军总部特务团以1300人抗击了5000多日军的进攻,歼敌千余人,我方伤亡166人(个中捐躯43人),敌我伤亡比例6∶1,创造了以少胜多的模范战例,开中日战况上敌我伤亡比拟史无前例之记录。
黄崖洞保卫战粉碎了华北日军梦想摧毁八路军军工生产的阴谋,在此后将近5年的韶光里,大山深处的黄崖洞兵工厂为抗战的胜利立下汗马功劳。
据不完备统计,抗日战役期间,黄崖洞兵工厂共造枪9758支,修枪万余支,生产掷弹筒2500门,修炮约千门,生产各种炮弹24万发,手榴弹58万余枚。
1942年9月,为纪念在黄崖洞保卫战中捐躯的革命义士,黄崖山中建筑了一座义士义冢,一座7米高的纪念碑伫立在义士义冢中,碑文上刻着43位义士的英名和八路军总部特务团团长欧致富撰写的碑文。
那些为了黄崖洞兵工厂的培植挥洒汗水的工人、那些为了掩护兵工厂受难的老百姓、那些在保卫战中大胆战斗、付出鲜血和生命的八路军战士,历史永久不会忘却他们。
感谢郝雪廷对本文的帮助
原标题 黄崖奇功
来源 北京日报
米艾尼
流程编辑 王梦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