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歌、小说、影视是少男少女初涉情场的好教材。
上世纪80年代,家庭作业是很少的,我读了很多杂书,也买了很多文学方面的书。
我第一次投入激情亲切学唱的歌曲是《古老的棉被店》,第二首是《粉赤色的回顾》,然后是《世上只有妈妈好》(没有磁带,凭借歌曲集上的简谱自学的),之后就一发不可整顿了,张惠妹、潘美辰、邓丽君、叶倩文、张雨生、刘德华、郭富城、张学友、“小虎队” 、庞龙、罗大佑……少说都学唱了300首,还有英文歌曲。
现在年纪大了,但每年还是情不自禁地学唱一二首自己欣赏的歌曲,如《再见》《明月夜》《两手空空心空空》《你的眼角流着我的泪》等。
唱歌是可以极大愉悦身心的。

38年过去了,唱歌从感性进入到了理性阶段,我有了一点切身体会:(1)港台歌曲的抒怀性、自我色彩很强很浓,情绪描写很细腻、朴拙,更随意马虎引起共鸣;(2)港台歌曲中对爱情的界定很宽泛,可以等同于恋情,而我们大陆谈到爱情时每每将它与婚姻联系在一起,由于婚姻,我们理解的爱情是封闭的、不可与第三者分享的;(3)港台歌唱爱情(恋情)时更多的是凄美、哀伤、分离的爱情,它给我的疑问是:爱情如果有力量,何至于让有情人分离呢?很多分离的爱情还是真正的爱情吗?如果不是真正的爱情,何必还要去歌唱它呢?

因为爱情而分离的荒谬歌词 休闲娱乐

如何解答这个疑问呢?从婚姻的类型入手。
古今中外,男女的结合办法无非便是这样几种:结婚、同居、婚外情(含情人、二奶、小三)、一夜情(含小姐、约炮)。
有的人谈恋爱,但不一定同居。
同居是一个很值得探究的繁芜的社会征象。
港台歌曲中有很多涉及恋爱、同居又分离的,涉及婚姻的反而不多。
这种歌曲有一个抒怀模式:在恋爱、同居中,大多是先谈了一个,后来又碰着了一个,然后不知什么缘故原由与前任分离了,分离之后又很思念或哀怨前任,于是就开始歌唱与前任的这一段恋情。
由此可见,这类男女的爱情(恋情)是没有力量的,是经不住磨练的,或者爱得还不足,终极只能分离。

至于婚姻类型,实在只有两类:有爱情的婚姻与没有爱情的婚姻(含凑合的婚姻)。
前者如《刑场上的婚礼》中的周文雍与陈铁军,后者如《雷雨》中的周朴园与繁漪。
在物欲横流、钱权当道的本日,当代人的可悲之处在于很多人终其生平可能都没有品味到爱情的甜蜜。
我想没有人能否定,从建立真正的爱情到走进平等、自由的婚姻殿堂,其要素一定是男女双方的武断与舍己(含不惧外力阻挡),如《天云山传奇》中的罗群与宋薇、《牧马人》中的许灵均与李秀芝。

当然,人生并非总是天遂人愿,也并非每个人都有刚毅的人品。
在爱情面前分离的缘故原由也只有两种:外力的阻挡与自身的不武断、不能舍己(爱得不足)。
前者如《孔雀东南飞》中的焦仲卿与刘兰芝,后者如《人生》中的高加林与刘巧珍。
一个女生靠近一个男生只有三种可能性:被胁迫、被领导、主动的投怀送抱。
如果女生主动地投怀送抱,男生也喜好女生,为什么末了分离了呢?港台歌曲每每没有深层缘故原由的交代,反正便是分离了,或有了新欢,本色上还是男女自身的不武断、不能舍己或爱得不足深。
这样的男欢女爱值得歌唱吗?

由此可见,歌唱分离的爱情的歌词大多是荒谬的,也是认识模糊的。
我们尤其是那些在明星演唱会上痛哭流涕、撕心裂肺地尖叫的女生为什么喜好唱这样荒谬的歌曲呢?由于我们大多是世俗的、不懂爱情的、不敢追求真正爱情的人,以是我们的人格、人品决定了我们只能选择这样世俗又荒谬的歌曲,在认识模糊的歌唱中度完自己稀里糊涂的生平。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只管歌词很荒谬,但唱歌的确能愉悦身心,这就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