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塔罗牌占卜到禅修冥想,从喷鼻香水喷鼻香氛到自然拥抱……如今,笃信“遇事未定,诉诸玄学”的年轻人正通过各种办法探求精神上的抚慰。当经济周期中不愿定性上升,读书、就业、生活、情绪、康健的压力高企,年轻人对命理、运势的依赖徒增便不难明得。
这届年轻人的日常,为小感情困扰,也为小感情买单。环绕感情代价,疗愈经济站上风口,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与投入。
感情定价背后是消费再升级
小雪是一名职业塔罗牌导师,她从2004年开始自学塔罗牌,几年后前往纽约专门学习塔罗占卜。
“实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喜好塔罗牌,尤其是爷爷去世之后,中二的我就总想研究点奇怪的东西。”据小雪回顾,自己是在意大利留学期间开始深度打仗塔罗牌,“最初只是在图书馆借阅一些塔罗书,花了20欧元买了一副塔罗牌。”
逐渐地,她开始考试测验通过塔罗占卜的办法与爷爷保持“联系”。在小雪多年异国他乡求学的过程中,这份情绪联结给予了她不少抚慰。
事实上,塔罗疗愈更像是“玄学”与生理学的结合,某种程度上,求神算命可以理解为是对不愿定性的对冲,达成某种生理暗示以支撑某些较难做出的决议,同时或多或少供应了减轻焦虑、坦然应变和自我勉励的感情赞助代价。
塔罗占卜、八字命理、星座罗盘……这些“玄学”制造或许还有实物或规则可依托。而购买“好运喷雾” “虚拟蚊子”“爱因斯坦的脑筋”之类虚拟产品的年轻人则显然乐意只为一个美好愿景买单。
在电商平台上,发卖“爱因斯坦的脑筋”的商家中,最高销量超过7万单。一个显而易见的 “整活”商品却实现了巨大的销量。有购买“爱因斯坦的脑筋”的年轻人表示,自己虽然与爱因斯坦们相距甚远,但支付完成的这一刻彷佛能够“感想熏染”到某种力量,这不失落为对自己的一种鼓励。
这一征象看似让人无法理解,实则也是情理之中。在对这类感情产品“噱头大于实际”的评价之外,也该当看到其背后真实的需求——不打扰他人,通过网络匿名地表达感情,达成自我和解,可能是互联网背景下年轻人的优先选择。看似荒诞的消费决策背后,正是年轻人精神内耗后感情排解的出口。
雨欣是一名大四的学生,去年夏天她被确诊为轻度烦闷。据她所述,在复习备考研究生期间,她在能否“上岸”的问题上反复经历着自我疑惑与内耗。她逐渐创造自己状态糟糕,常常失落眠,乃至一向定时的经期也开始紊乱。在朋友的先容下,她决定考试测验通过疗愈缓解症状。
雨欣的情形并非个例。据《中国城市青年群体康健不雅观念调查报告》显示,约有41.95%的年轻人患有轻度烦闷,占比超过没有患烦闷症的年轻人群体(40.10%)。他们大多面临着各种各样的生理困境,并将“疗愈产品”“疗愈做事”作为开释压力和缓解症状的首选。
有学者指出,当人们涌现生理压力或者生理亚康健状态时,东西方社会会涌现不同的选择,东方人并不愿意寻求专业机构生理咨询的帮助,由于人们并不愿意承认亚康健状态是一种疾病。但淤积的感情压力,须要一个排解的出口,于是乎,疗愈作为一种温和得多的替代方案,便成了大家纾解焦虑的首选。
小红书上,与“疗愈”干系的条记超过388万篇,产品多达58万件。除了带有“愈疗”功能的产品,禅修、瑜伽、颂钵、芳疗、正念、冥想、灵修等新兴疗愈做事也在不断呈现。由实体到虚拟,由线上到线下,“疗愈经济”高度关联消费者的感情需求与感想熏染,多元化和个性化的产品和做事,呈现出“万物皆可疗愈”的态势。
此外,这届年轻人的消费不雅观念也在悄然生变。近日,“2023中国当代消费发展指数”调查结果公布。数据显示,认为“悦己”更主要的消费者比例急剧上升,达到47.8%,较2022年增长了16.8%。这一变革不仅反响了当代人对付自我知足和内心愉悦的追求,也预示开花费市场的新趋势——疗愈经济大有潜力。据统计,2022年中国疗愈市场规模为52.6亿,估量2025年达到104.1亿元。
当消费目的更屈服自己内心需求,花费和攀比便不再成为感情知足的一个核心维度。消费者不仅仅是由于收入变革而更加分解,而是重新定义了自己需求,不屈服世俗意义上的最优购买决策,不挑品牌,不从众,乃至有时候也不在乎是否收到对版的商品。
疫情后消费复苏不及预期、消费降级的说法盛行,但并不能阐明年轻人一边砸万把块钱买滑雪装备,一边把日用品换成几十块的国货。实际上,原有预期的损失,对未来的不愿定,反而会使令人们更乐意通过消费获取更多感情代价层面的补偿。这个“悦己”需求,在本日中国强大的供应链体系和线上线下融通的帮助下,给反应迅速的白牌和品牌商带来勃勃商机,催生新产品、新品牌和新消费场景的出身。
“从感官出发”催生新赛道
最为贴近感情的消费可能是体验式活动。人们走出室内空间,来到户外,前往其他城市,走到与自己志趣相投的人群当中感想熏染集体狂欢。这在最近几年爆火的骑行、露营、音乐节、City Walk等活动中表示得尤为明显。
体验式活动消费以外,一些看重感官层面的体验式消费正在升级。根据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数据显示,在2022年中国消费者对付喷鼻香水喷鼻香氛产品浸染的调查中,74.4%的消费者认为喷鼻香水具有愉悦自我、感情疗愈的浸染,占比在所有选项中居于首位,之后依次是消费者认为喷鼻香水可以提升气质形象、提高生活品质以及表示个性品味。
受此影响,一些高端产品纷纭将定位切换成东方喷鼻香型木质调,主打譬如檀喷鼻香、广藿喷鼻香和焚喷鼻香。而在营销上,喷鼻香水带来的感知、诠释和隐喻,也在悄然从几年前对外塑造 “性感”“反主流”往更自我知足的“松弛感”“情绪联结”“感情稳定”等叙事方向靠拢。
企业洞察消费者消费代价不雅观变革的努力也在财报上得到印证。据统计,过去几年海内的喷鼻香水喷鼻香氛行业年均增速超过20%,个中高端喷鼻香水的增长超过30%,Inter Parfums、科蒂等国际集团的中国区业务实现大涨乃至翻倍。今年2月,欧莱雅宣告投资中国喷鼻香氛品牌不雅观夏(To Summer),这是继2022年投资闻献 (Documents)之后,欧莱雅对付中国本土喷鼻香氛品牌的再次投资。除了欧莱雅之外,雅诗兰黛也于去年底投资Melt Season,亦是集团首次投中国喷鼻香氛品牌。艾媒咨询估量,到2025年中国喷鼻香水市场规模将达300亿公民币,增速远高于环球喷鼻香水市场。
以感情为主导的消费行为正加速感情被商业化。作为较早打仗疗愈观点的消费者,李平考试测验过很多疗愈项目。“推拿、美容、瑜伽、喷鼻香薰已经不稀奇了。”她说,“现在我更多考试测验的是颂钵、绘画疗愈、手碟等,还有充满玄学色彩的水晶阵法疗愈。”
这些疗愈项目可以是以纯挚的愉悦来开释压力,比如疗愈助眠,可以是用消费来纪念故意义的节点,比如“圣诞疗愈派对”,也可以是开拓新的爱好,在事情以外给予消费者一个连续学习的契机,获取心流状态,而这会更随意马虎导流到付费课程上。
消费场景的拓展不仅限于线下,线上疗愈品类更为丰富,个中,疗愈音视频、疗愈社区的发展已经成熟。经由数据整理创造,在浩瀚音疗音视频中,“咀嚼音”的播放量首当其冲,“洗地毯”“切肥皂”“咀嚼食品声音”“修马蹄”等疗愈类音视频的流量数据也很可不雅观。
在社交媒体上,“抱树”正在成为一种新兴潮流,焦虑的年轻人通过拥抱大树平复感情。截至发稿,小红书话题“#抱树”有1276.3万浏览量,“#抱树治愈了我”有288万浏览量;抖音话题“#抱树”有1681.6万次播放量。个中,在MBTI职业性情测试中具有INFP人格的参与者对话题的贡献首当其冲,每4篇小红书条记中就有3篇来自自称INFP人格的博主分享,不少自测出INFP人格的年轻人直言:“抱树可以作为我最佳‘充电’办法,和自然亲密打仗让我感到放松。”
捉住人们生理,不幼年院、民宿通过清幽选址,对自然空间进行疗愈空间改造,吸引不少减压需求的客群入住,同时,通过丰富店内做事项目,打造出强劲的营收增长点。
可以看到,疗愈经济在视觉、听觉和触觉等方向上各自发力,线上营销从笔墨、图片、音视频与消费者进行互动和传播,线下实体则是通过渠道让消费者亲自感想熏染产品和做事,产生被疗愈的实感。年轻人的感情代价正不断被量化和感官化。
疗愈买卖前路何在
大多数疗愈消费的入门门槛并不高,较低的试错本钱和便利的可得性,大大减轻年轻人尝新的生理担负。
之前饱受失落眠困扰的雨欣花费30元在某音疗APP上购买了月卡会员,每晚伴着大自然声入眠。利用一段韶光后,她以为效果不错,决定在该APP上报班,随着老师打卡练习如何缓解焦虑。相较于专业机构供应的生理咨询做事单次价格在700-1500元之间,部分主打“疗愈功效”的产品、做事由于相对平价,受到许多年轻人的青睐。
而电商平台借助平台上风,通过大数据匹配消费者感情刚需,在售主打“疗愈功效”的照顾护士产品、画册、手作体验均价都不高于400元。
此外,可定制化也让年轻消费者在获取疗愈做事时拥有更多选择。目前,各疗愈类APP都会给予用户在利用韶光、课程项目、付费套餐等环节丰富的自由度。 “FLOW冥想”“潮汐”“小就寝”“心潮”“now冥想”等产品险些瓜分了移动端疗愈市场的半壁江山。
除了APP的定制化选择,市场中也呈现了不少“疗愈师”,他们通过线上宣扬其供应的疗愈做事,收费100—1000元不等,个中定价在300—500元的做事占比最多。
疗愈消费的初衷可能是自我放松、自我照料和自我愈合。但目前供应做事的产品和做事并无干系市场准入标准和评价体系,其功效也缺少有说服力的科学数据支撑。一些不良商家为了追求利益,可能会采纳不正当手段,如虚假宣扬、价格敲诈等行为,给消费者带来财产丢失,乃至人身侵害。
时期浪潮下,人们的稳定感和秩序感正在消逝,人类集体潜意识的焦虑彷佛无处不在。当“精神内耗”成为高频搜索词条和谈论话题,无不反响着年轻人对自我和现实的深度拷问。
压力终须纾解,疗愈为现实问题和精神困顿供应了出口,让人暂时逃离都邑压力和社会关系。然而,年轻人主导的流量龙卷风来去不定,下一波热潮又将涌向何方,毫无预兆。分清疗愈需求是自救的、内生的还是商业裹挟的、从众的至关主要。
诚然,“感情买卖”为我们供应了一个新的视角来理解年轻人的购买动机和行为模式,也让人更加意识到,压力之下年轻人的精神状态、未来预期和现实出路也是亟待直面的真问题。疗愈纾解感情,便够吗?
(本文由郑芊芊、田家茜、施子琪、刘雨梦、陈旭涛联合撰写,朱媛媛数据新闻团队出品,朱媛媛为上海对外经贸大学西席)
本文仅代表作者不雅观点。
(本文来自第一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