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茂华

编辑搜图

歌词创作谈麦海拾穗十八节 休闲娱乐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 创作谈 ]

麦海拾穗十八节

——学词随笔

甘茂华(湖北)

01、风自民间来

我一贯相信,风自民间来,高手在民间。
胡适师长西席说,所有的花样都来自民间。
许多历史资料记载,包括作家蒋子龙在文章中先容,《东方红》这首家喻户晓的颂歌,其源头来自一首陕西情歌《白马调》,是一个小女子唱给情哥哥的。
情哥哥在黄河滩上骑着一匹白马,小女子对他表达了自己的爱情:“骑白马,跑沙滩,你没有婆姨我没有汉。
咱俩捆成一嘟噜蒜,呼儿孩哟,土里生来土里烂。
”存亡活去世在一起,一种刚毅不屈的挚爱。
列入天下精良民歌的《龙船调》,她出身于湖北利川市的柏杨坝,原来叫《种瓜调》,从正月唱到十月,后面还有一段副歌,很长,是民间集会时划彩莲船唱的。
后来经由民歌手演唱、参加文艺会演和专业音乐工作者整理修订,才成了现在的《龙船调》。
《敖包相会》也是这样,是由蒙古族一首叫《韩秀英》的民歌改编的。
我认为,我们现在提倡的接地气,便是要接这种民间文化之气,写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歌词

02、措辞要规范

在歌词创作中,要把稳措辞规范的问题。
一是要按照汉语语法的哀求,二是要用词搭合营理,三是要符合生活知识。
“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喷鼻香两岸”,词写得非常美,既有画面感,又内含诗意。
但我个人认为,“波浪宽”用得不足准确。
一样平常知识是,波浪只有大和小的差异,没有宽和窄的差异,有宽波浪,是不是还有窄波浪呢?李娜演唱的《青藏高原》,个中的“一座座山川紧相连”,犯了数量词搭配不当的毛病,一座山,可以;一座川,怎么可以呢?我们平常都是说一条河、一道河,没说一座河的。
还有,《唱脸谱》的歌词中,有一句“美佳佳”,为了押韵,观点重复,逻辑不通,美便是佳,佳也是佳,反复且绕口。
曾经有过一个业余词作者,写了一首喷鼻香溪的歌词:“喷鼻香溪的水悠悠,喷鼻香溪的山悠悠,喷鼻香溪的风光看不足。
”她来请教我,我就见告她,“悠悠”在这里既是形容词又是动词,水悠悠、风悠悠、情悠悠都可以,唯独“山悠悠”弗成。
如果“山悠悠”了,很可能是发生地震,或者泥石流滑坡了。
写歌词不能掉以轻心,每句话每个词都要反复琢磨,写准确,这是最最少的哀求。

03、方言土语很鲜活

我们提倡普通话,但是不能排斥方言土语,方言本身便是一种地域文化。
将方言土语用在歌词、曲艺和戏剧中,既有地域文化的厚重感,又能产生新鲜感和陌生化。
这样的歌词,亲切、鲜活,有神韵。
山西梆子用的是山西方言,河南豫剧用的是河南方言,苏州评弹用的是吴侬软语;音乐文学大家任卫新师长西席在歌剧《二泉》中,将无锡方言写入唱段,赢得夸奖。
我在歌词写作中,考试测验过利用方言土语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例如《敲起琴鼓劲逮逮》,“劲逮逮”是鄂西地方话,表示劲鼓鼓、浑身是劲的意思,用在这首歌里,恰好表现了峡江男人的精神风貌。
它不仅本地人能懂,外地人也能理解,乃至在西藏、加拿大演出时都受到欢迎,得到文化部群星奖,“劲逮逮”这个词也成为人们的口头语和盛行语。
又例如《嘎公和嘎嘎》,个中有很多方言土语,打牙祭,逮肥朒朒,哈格咂等等,并没有造成沟通和互换的障碍,很多人都听哭了,他们从中体验到了纯朴的亲情和人性的善良。
关键是,看你怎么把方言用活。

04、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

歌词与诗的紧张差异,诗贵蕴藉,只管即便写得委婉弯曲一些,而歌词要明朗,别人一听就明白。
诗的书面化措辞多一些,而歌词强调口语化。
由于,诗是用来读和想的,歌词与音乐结合,是用来听和唱的。
以是,许多晦涩难懂的小众词语,该当有所避免,或者换成大众易于接管的词语。
如绸缪、氤氲、重逢、顸颟、潋滟、觊觎、徜徉、漫漶等等,唱出来别人会摸不着头脑。
一首歌只有几分钟韶光,还没听清就过去了,谁又来捉摸这个词的读音及其意义呢?如果把“绸缪”换成“缠绵”,把“重逢”换成“相遇”,把“徜徉”换成“溜达”等等,是不是会更加易于接管呢?“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歌词就该当是明朗的天。
这一点对付那些写盛行歌曲的年轻人特殊主要,他们每每把一些似懂非懂的词直接搬到歌曲中,以为时髦、新奇、炫耀学问,岂不知这样反而阻碍了歌曲的盛行和传播。

编辑搜图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05、多做减法少做加法

短小,是歌词的特点之一。
一样平常歌曲八句十句,较长歌词也不过二三十句。
国歌《义勇军进行曲》仅六句、七十多字。
《洪湖水浪打浪》三段歌词十二句。
我刚开始写歌词时,也写得很长,后来经别人提醒和长期练笔的结果,逐渐学会了多做减法少做加法。
我写过一篇两千多字的散文《黛妹啊黛妹》,著名作曲家方石读了很喜好,建议我把它改写成一首歌词。
我依照原来散文的思路,写成了一首长达三十多句的歌词,底本来本交待黛妹的贫苦出身、困难读书、勤奋写诗、不幸车祸去世的过程。
连写四稿在方石老师那儿都未通过,他几次再三叮嘱我短些再短些,只要把黛妹的代表性诗作的四句话和对她的赞颂与怀念写出来就足够了。
我于是做减法,第五稿终于通过了。
《黛妹》歌词如下:“前世界学回家,锅里有一碗油盐饭。
昨世界学回家,锅里没有一碗油盐饭。
本日放学回家,自己炒了一碗油盐饭,把它放在了妈妈的坟前。
/这是黛妹的歌唱,带着油盐的暗香,歌声飘到了山上,缠绕在妈妈身旁。
/这是黛妹在歌唱,带着生命的渴望,歌声飘进了清江,流向好远的地方。
/黛妹啊,一个生在穷汉家的姑娘。
黛妹啊,吃着油盐饭终年夜的姑娘。
黛妹啊,一个长出了梦想的姑娘。
黛妹啊,许多人还惦记着的姑娘。
”三段十二句,跟“洪湖水”一样短小而富有诗的意味了。

06、选一个好角度

鲁迅师长西席说:选材要严,开掘要深。
这是文艺创作的真理,对歌词创作来说尤为主要。
在选材开掘的过程中,选一个好角度切入题材,就像一束光,它会照亮全体作品。
人们常说晒太阳,但是没有人说晒玉轮。
写玉轮的作品大概多,《十五的玉轮》《花好月圆》《月光下的凤尾竹》等等,大多是从正面写玉轮,从正面切入的。
我写《晒玉轮》,强化了一个“晒”字,让一群山里女人把月光当作阳光一样来“晒”,实际上是她们在夏天的晚上,沐浴着月光在小河边洗衣服、唱歌舞蹈、约会情郎的生活场景。
从“晒”这个角度切入,多少便有了些新意、有了点悬念。
听众想理解,玉轮怎么“晒”呢?“晒玉轮”是个若何的故事呢?它就具有了吸引力。
这首歌词出来后,受到音乐人热捧。
先后有北京作曲家晏敏敏、重庆作曲家向菊瑛、恩施作曲家刘启明、宜昌作曲家施兆淮、宜都作曲家陈刚等为之谱曲,并在《歌曲》杂志揭橥,有多名歌手演唱,广泛传播,好评如潮。
我问这些作曲家为什么不谋而合喜好这首歌词,他们回答险些同等,《晒玉轮》这个题目就新鲜,“晒”的角度好,随意马虎把感情“晒”出来。

07、比喻出新才灵动

歌词修辞手段中,比喻是常常利用的手段之一。
但是,吃别人嚼过的馍不喷鼻香,总是重复一种比喻,就有陈词谰言之感。
把女人比作花,“姑娘彷佛花一样”,能不能探求一个更新鲜的比喻呢?“幸福生活比蜜甜”,能不能不用这个比喻再换一种更灵动的比喻呢?生活中不是短缺美,而是短缺创造美的眼睛。
我的歌词处女作《山里的女人喊太阳》,水平如何暂且不说,但是在利用比喻上,我自己认为还是成功的。
人们一样平常把金色的阳光比作万根金线,或者直接说万道金光,我在歌词第一段写了两句话:“哦嗬一声喊太阳,喊出了万把金唢呐”,把万道金光比喻成万把金唢呐,仿佛太阳一出来,就唱响了山里人的生活。
这个中,还利用了诗歌的通感手段,把视觉转换成听觉。
第二段又写了两句话:“哦嗬一声喊太阳,喊出来一个金娃娃”,把圆圆的太阳比作胖娃娃,既表示了山里女人的母爱,又展现了她们对新生活的憧憬。
比喻出新才有新奇灵动的觉得,而觉得的来源就在生活之中,我们不是常常唱“随着觉得走”吗?但愿你在觉得中找到属于你自己的比喻。

08、少年不知曲中意

儿童歌曲成人化,是现在童谣写作的一大通病。
你们读那些词,完备是大人的口气,小孩子说出来的话,跟公民日报的社论一样,宏不雅观大词,豪言壮语,这孩子也太成熟了。
什么“实现民族复兴的梦想”,什么“家国情怀装在心里”,这些话本身都不错,但不是小孩子的措辞,是公共话语、新闻话语,完备没有小孩子的童言和童趣了。
这正是“少年不知曲中意,听懂已是曲中人”。
儿童歌曲要适宜儿童的生活环境、认知水平和表达办法,不能用父母的思维代替儿童。
我认为儿童歌曲最好多用小词。
我曾经写过一首少童谣曲《小小江豚好愉快》,反响长江大保护的题材,不能说这首词写得有多么好,但至少是用孩子的视角和口吻表现出来的。
经青年作曲家毛成东谱曲后,很多中小学生争相传唱,而且还在省级和国家级平台上得到推广。
歌词如下:“太阳出来亮晶晶,我到江边看风景。
江水悄悄流,两岸山青青,花儿红艳艳,草儿绿茵茵。
快看快看快快看,小小江豚好愉快。
/小小江豚像将军,摇头摆尾把江巡。
哗啦一声响,昂头跳出水,亲了蓝蓝的天,亲了白白的云。
太阳对它眨眼睛,它伸开嘴巴笑盈盈。
/小小江豚好愉快,游来游去唱一直。
游回老家看亲戚,歌儿唱给长江听。
”青岛路小学副校长李妮说:这首歌既传达了保护长江生态环境的正能量,又展示了孩子们充满天真可爱、童心童趣的独特视角。

编辑搜图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09、从看不起到写不起

实话实说,未写歌词之前,我紧张写小说散文,对付歌词写作是很看不上眼的。
认为那不过是,雕虫小技,壮夫可以不为也。
是王原平老师把我领进歌词之门的,称之为引路人也不为过。
当年,恩施州歌舞团约请我为他们的一台歌舞节目写串台词,顺便问我有没有兴趣为个中一个节目写一首歌词。
我是初生牛犊不怕虎,也不知歌词的天高地厚,稀里糊涂就答应了,这便是后来的《山里的女人喊太阳》,也是我的第一首歌词。
没想到经王原平老师之手点石成金,这首歌一下子火了,三次参加央视青歌赛两次获民族唱法银奖,并被收入金铁霖师长西席主编的大学教材。

凭心而论,只管这首词有浓郁的地域文化特色,但也不是什么顶尖之作,正好是王原平老师的曲作得好,为它插上了音乐的翅膀,让它得以乘风飞行。
我是秃顶随着玉轮走——沾光了。
不仅是曲,在作词上,王老师也给予辅导,使我受益匪浅。
这首词原来的引子部分和结尾部分都是同样的四句话:“山里的女人火辣辣,上山下河好洒脱。
扯起那个喉咙喊太阳,喊出了土家人的心里话。
”王老师亲自操刀,把引子部分的末了一句话修正为“喊醒了满山的杜鹃花”,这一改,春意诗意全出来了。
他把“喊出了土家人的心里话”放在结尾部分,篇末点题,压住尾了。
从此,我把王原平老师当作良师良朋,有了困惑就请教他。

从“喊太阳”开始,我开始重视歌词并练习写作歌词了。
由于歌词写作中有这么多规律和技巧性的东西,要写出一首好歌词并非易事。
后来写多了,觉得越写越难,不敢轻易脱手。
每次有任务,我都是通夜通夜睡不着,为一个词、一句话、一个韵,在床上翻烧饼,有一种“写不起”的觉得。
为什么有这种变革?还是老话说得好:事非经由不知难,书到用时方恨少。

10、口语也有正能量

宜昌市民中,盛行两句口头语:青滩的姐儿叶滩的妹,宜昌的小嫂子最有味。
后面一句话,带有一些轻佻的语气,带有男人们的某种不洁的意念,重点强调的是“小嫂子”。
民间提及这句话,男人们都心照不宣地偷笑。
我写《青滩的姐儿叶滩的妹》,考虑到歌曲传达正能量的问题,就改写了这句话,并把它延伸到朴素的审美层面。
“请听新翻杨柳枝”,歌词如下:“青滩的姐儿叶滩的妹,三峡的姑娘最有味。
不打粉来不描眉,岩缝缝的花朵自然美。
”这样就避免了那些市井之徒的庸俗之见,玉成了一首新词。
它由重庆作曲家向菊瑛作曲、李琼演唱后,得到全国第十届“五个一工程”奖。
“岩缝缝的花朵”成了“三峡姑娘”的代名词。

这样的情形,我们在民间采风时随处可见。
比如我在远安听到一首民歌:“妹在河边洗衣裳,哥哥把妹摁在石板上。
叫声哥哥你慢点来,这可不比在床上。
”人们提及来笑翻了天,以为很风趣。
哥哥和妹妹在码头上偷情,这是旧时期的事情,但现在能直接写进歌词里去吗?肯定弗成,须要改造翻新,与时俱进,写出新时期的新生活。

又比如,鄂西山区的五句子民歌,每首寥寥五句,但它构思奥妙,想象奇特,具有惊人的非凡的表现力。
“正月望郎靠门站,眼泪落了万万万。
落在地下拣不起,拣了起来用线穿,留给情哥回来看。
”眼泪可以拣起来用线穿成一串珍珠吗?可以像保鲜物品一样留着等心爱的人回来再看吗?这个可人的土家女人无非是想说:我多么爱你啊,多么惦记你啊,说着说着,她眼里涌出了泪水,也动了真情。
像这样的情歌,只管个别字句略显迂腐,但总体感情是光明积极的,传达的是一种康健的情欲,以是我把它当作五句子的珍品。

11、还是要多读些书

知识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社会实践,二是书本知识。
古人说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便是这个意思。
在我打仗的许多基层作词作曲人中,发觉不爱读书的占大多数。
他们以为凭借自己的小聪明,就能写出大作品,所谓“一欠妥心就弄出一部红楼梦来”。
这种侥幸生理实在是误人误己。

我们就说《红楼梦》吧,书中有一副极好的对联:“座上珠玑昭日月,堂前黼黻焕烟霞。
”上海作家潘向黎小时候偷看《红楼梦》,不认识“黼黻”,就读成“堂前什么什么焕烟霞”,后来才知道黼黻二字读音“府服”,是古代官宦贵族礼服上绣的花纹。
这样一来对联就好懂了,意思是:座上的人佩戴的珠玉像日月般光彩照人,堂前往来的客人穿的官服如烟霞般绚丽夺目。
好一派鲜花着锦、烈火烹油的富贵气候!
这个细节,我是从潘向黎的文学欣赏集《看诗不分明》中读到的,看一眼就记住了。

有一位书法家送我一幅书法作品,四个字:“麟趾螽斯”。
我知道这四个字来自《诗经》,详细什么意思以及他为什么要送我这几个字便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了。
我回家后赶紧查阅《诗经》,麟趾好理解,字面的意思便是麒麟之趾,象征崇高的珍奇动物。
螽斯,说的是蝗虫,或者北方的蝈蝈儿。
它们易于繁殖、子孙浩瀚。
书法家写给我,是祝我多子孙多福泽。
如果不翻书,我便是睁眼瞎。

乔羽师长西席是词坛大家,是学者型作家。
有一次,乔羽师长西席和任卫新师长西席谈天,谈起“水停以鉴,火静而明”这句话,乔羽师长西席说翻查很多书,但一时找不到出处了。
后来任卫新师长西席用百度搜索在刘勰的《文心雕龙》中帮乔羽师长西席找到,而在任卫新师长西席的文中未作阐明。
带着这个问题,我重温《文心雕龙》。
终于在该书第四十二篇末端才眼睛一亮,一块石头咚地一声落地了。
意思是:水波不兴才能用以为镜,火焰纯青才显得分外明朗。
我于是想到,乔羽师长西席在晚年还把稳到熬炼措辞笔墨,以求达到“水波不兴,出神入化”的境界,这八个字,对我们爱好写词的朋友来说,该当是伴随身边的座右铭。

12、开辟一条新路

大概是2011年5月,我在《文艺报》上读到晨枫一篇评词的文章,影象深刻,也作了点条记,抄录如下:

《永久的姐姐》所歌颂的是在硝烟弥漫的战火中壮烈捐躯的女兵,这无疑属于重大题材的主旋律作品。
一样平常人写,随意马虎落入俗套,歌而颂之,大而化之。
但难能名贵的是,作者只用一声“姐姐”的亲切呼唤,就让一向在人们心里习气中高大过人、不同凡响的英雄走进了亲情的范畴。
这种对已故亲人情感化、人性化的娓娓倾诉深情而动人,它大大拉近了歌颂工具同听众之间的间隔——此时英雄不再是迢遥的,而是亲近的;不再是虚浮空泛的,而是真实可感、似在面前的。

应该承认,作者从“姐姐”的角度来创作歌曲是路子独辟、别出心裁的。
这种诗化了的亲切动情的诉说,使得这首歌曲能够摆脱歌颂英雄时随意马虎流于空喊而浮泛的迂腐模式,易于收到以具象取代抽象的艺术效果,也成为这首歌曲取获胜利的基石所在。

遐想到我们在2020年冬春之际,那么多音乐工作者,包括我自己这样的业余作者在内,写了那么多歌颂武汉抗疫的医护职员的歌曲,怎么写的呢?不是白衣战士千里逆行,便是舍生忘去世冲锋陷阵,口头上说他们不是亲人胜似亲人,可是在作品中又完备是一副敬而远之的样子容貌,没有切身的生命感和血缘联系。
有谁喊过一声姐姐、妹妹呢?当然,我不是说非得这样写不可,我指的是要融入亲情。
感心动耳皆因情,没有真情实感,读来唱来就味同嚼蜡。

回到《永久的姐姐》,看看高手是若何写的吧。
“我想叫一声姐姐,虽然我们不在同一个年代。
可你的年事只大我一点,却在战火中永恒。
/你曾想负责地做一件婚纱,做一回新娘。
而你的失落约,让全体天下至今还在想。
/大概那时,还没有多少人知道你的名字。
可人们都记住了,你的面庞你的秀发飘扬。
”就引这么多,你仔细品读就明白了。

面对这首情意绵长、句式自由、酷似散文诗一样平常的歌词,你读出了它的艺术魅力吗?它提醒我们,在习气性宏不雅观叙事中,我们要尽可能开辟一条新路,通向诗和远方。

编辑搜图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13、好题目,亮眼睛

常常说,眼睛是心灵之窗。
一篇文章或一首诗歌,有个好题目,就有了一双俏丽的眼睛。
我认为的好题目,好在以下几点:一是新颖能干,让人一看就记住;二是概括主题,集中表示了作者意图表达的思想或情绪;三是耐咀嚼有味道,或者说故意思。
故意思不是故意义,指的是经得起考虑,带给人丰富遐想。
像《在那迢遥的地方》《月光下的凤尾竹》《远方的山楂树》《我的江汉大平原》《像艳遇一样忧伤》《永久的姐姐》等等,以及盛行歌曲《龙的传人》《心太软》《老鼠爱大米》《常回家看看》等等,都是一些很故意思的题目,或诗情画意,或直达主题,或吊人胃口,引发读者去探求答案。

我们现在不太讲究题目,快餐时期,显得很草率、很不负任务。
须知题目是一首歌词的灵魂,它包含了歌词全部的信息密码。
诗之眼,词之眼,说的便是它。
有人一写祖国,便是《歌唱祖国》;一写母亲,便是《亲爱的妈妈》;一写风景,便是《绿水青山好风光》;一写生活,便是《好日子》等等。
我曾读过恩施词作家周龙然写扶贫攻坚的歌词,他没有用《打赢这一仗》或者《温暖送到家》之类一样平常化题目,而是取了个响亮而又有画面感和诗意的歌名《太阳照在屋顶上》,不仅与主题联得紧,而且生动形象。

我跟作曲家刘翔互助过一首写五峰土家的歌曲,开始叫“到了五峰不想走”,我以为这种叫法太多,很多歌曲都叫“到了XX不想走”,于是根据歌词中的另一句话,取名叫“不想走你就留”。
这样六个字,虽然跟前面题目有所差异,但念起来还是不太顺口,而且没有什么特点。
谈论时,刘翔说,把衬词“嘞”也用上去就好了。
果真,末了定名《不想走嘞你就留》,不仅念起来顺溜了,山歌特点一下子就冒出来了。
我说刘翔点子好,不愧是一字之师。

还有一次跟方石老师互助写一首春天雨水的歌曲,内容是表达在雨水这个节气中人们春心萌动的恋情。
我取名“雨洒江天”,自己还小有得意。
可是,方石老师是个精益求精的人,而且文学功底很深厚,哀求特殊严格。
他说这个题目弗成,“洒”“江天”都带着几分英气,不适宜歌词想表达的情绪,要改。
我反复改,什么“潇潇春雨”、“滴滴春雨情”、“雨水与韶光相爱”等等,末了取的名字既普通朴素而且又与歌曲内容相贴切,就叫《春雨绵绵》。

说来说去,给歌曲取个好题目,就像给自己的孩子取个好名字一样,要动脑筋,要百里挑一,要通情达理,切切马虎不得。

14、避免歧义的词语

作词的人,每每只考虑到笔墨之美,读起来有味道,却忽略了唱起来的效果,乃至是有些随意马虎引起歧义的词语,在读的过程中很难创造,演唱者一开口,问题就露馅了。
以是我们要始终牢记,歌词是用来唱的。
在利用词语时,自己要大声读出来,自己要学着唱出来。
精确读音,避免歧义。
实在躲避不了,就换一个词语。

例如,“一个结着愁怨的姑娘”,个中的“愁怨”与“仇怨”就极易稠浊。
又如,“俏丽某一页”,个中的“某一页”与“某一夜”也会产生误读。
“我低头”与“我的头”,“大雁”与“大爷”,“眼泪”与“人类”等等,都是一些发音附近而又意义不同的词语。
这当然在于作曲家谱曲时须要戒备的地方,还有演唱者,必须依字行腔、依腔唱字。
但是,如果作词的人事先就考虑到了这一点,那不是少了许多麻烦吗?

在一个歌厅听人唱歌,“每个人脸上都笑开颜”,不管你怎么听,他唱出来的都是“美国人脸上都笑开颜”。
仅仅是演唱者的关系吗?与作词作曲就毫无干系吗?“夜夜想起妈妈的话”与“爷爷想起妈妈的话”,你能够分辨得像白菜豆腐一样的一目了然吗?

还是举个身边的例子。
有个作者写兴山的喷鼻香溪河,歌唱昭君的喷鼻香溪河,我一看他歌词,就忍不住笑起来了。
他写到:“喷鼻香溪河哟女人的河,碧水长流滋润津润着我。
”我说:“你这不是故意挖一个坑,让人往里跳吗?碧水,本来就随意马虎让人产生歧义,何况前面交待了,是一条女人的河,又滋润津润你,你叫人不往坏处想都弗成啊!
”他说:“你帮我改改。
”我当着他的面作了修正,是这样改的:“喷鼻香溪河哟美女的河,绿水长流养大了我。
”这样改当然不是最佳选择,但至少绕开了那个坑,免得别人误入歧途。

歌曲要听得明白才故意义,以是有些只能看不能听的歌词,特殊是在演唱时随意马虎引起歧义的歌词,还是重新努力别辟门户为好。

15、多向老师学几招

王原平老师是公认的写民族歌曲的大家。
他不是鄂西人,但写鄂西三峡一带的歌曲,本地人听起来都以为熟习而又亲切,险些大家会唱、家喻户晓。
这得益于他的生活积累,音乐措辞的积累。
无论鄂东鄂西,写什么地方像什么地方,这才叫真本事。
王老师说过,歌曲写作两大类,一类是实用性歌曲写作,一类是专业性研究范畴。
民族地区的歌曲,离不开本民族特点,别人要你写和我自己要写,这是两回事。
主题性的东西,是有规定性哀求的。
比如参赛歌曲,就有分外哀求。
因此,词作者首先要明确歌曲写作定位,也便是创作意图要心中有数。
着眼点不是写什么,而是怎么写。
第一,要把歌曲写流畅,这是音乐成败的根本。
流畅便是若何把歌曲写顺,词也好,曲也好,不是像挤牙膏挤出来的,而是从内心流出来的。
第二,要把歌曲写好听,建立一个好的审美标准。
多剖析经典作品,知道哪一类是属于好听的。
第三,歌曲写作一定要有特点,要用独特的方法,把你对生活独特的感想熏染表达出来。
比如《敲起琴鼓劲逮逮》,便是在秭归山歌的根本上创作出来的。
《山路十八弯》,把土家人的豁达进取的性情特点表达出来了。
《三峡,我的家乡》,集中展示了峡江人的生存状态和情绪状态,非常朴实,像说话一样,只用了612三个音。
探求分歧凡响,才能进入个性的表达与创造。

雷子明老师是我十分尊重的词作家,我在北京日报出版社出版的《歌词三百首》,便是请雷老师作的序。
雷老师有个不雅观点,他说一首好歌词都该当有一个好故事,要环绕着人来搞创作。
文学即人学,歌词也一样。
他说到要把握“五变”:变被动为主动,变繁芜为大略,变客不雅观为主不雅观,变宣扬为艺术,变痛楚为快乐。
一首好词若何炼成?雷老师认为,立意越高越好,构思越巧越好,构造越新越好。
例如有首歌叫《天国寨》:“你的名字很小,一个寨子是百口。
你的名字很大,全体天国都能容纳。
”一小一大的比拟,派生出情绪与思考,让听众融入个中,产生共情与共鸣。
雷老师写的《我哥回》便是一个幽美的故事:“有一只鸟儿在峡江上飞,沙哑的嗓子好伤悲。
不知道叫了多少年,一声声喊着‘我哥回’。
/有一个魂魄在峡江上飞,朗朗的笑声似惊雷。
问天问了多少年,回答的只有‘我哥回’。
/我哥回呀我哥回,喊得家乡成秭归。
反应留在峡谷中,化作浪花千滴泪。
”屈原的姐姐化作子规鸟呼唤墨客回家,屈原的魂魄回应着姐姐的呼唤,峡谷反应,浪花溅泪,这是多么动听肺腑的故事啊!

还有很多老师,各自都有绝招。
我的恩施老乡黄念清和贺沛轩,都是词坛高手,身怀绝技,脱手非凡。
黄念清写黄鹤楼,持续串排比句用得俊秀极了,把天下第一楼的壮丽气势,画尽了江山风骚。
贺沛轩作词、方石作曲的《把幺妹推过河》:“哥哥我故意把脚跺两跺,船儿两头就簸两簸。
一歪就歪那扑拢来,剩下的事情我就不好说。
”他把土家人的风趣、乐不雅观、善意的恶作剧写活了,写到家了。
我的体会是,多向老师学几招,说不定哪一天,你也会打遍天下无敌手。
从老师们的聪慧中汲取营养,你就会茁壮发展。

编辑搜图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Photo by Christian Salwa

16、理解一下十二时辰

任何艺术都是韶光与空间的艺术。
我们在写作中,无论写文章,还是写歌词,都会碰到韶光问题。
茅盾师长西席的代表作,长篇小说《子夜》,你知道“子夜”详细是指什么时候吗?我们把清点人数称为“点卯”,“卯时”又是什么时候?读古代小说,常常有“午时三刻开斩”的说法,那么“午时”到底对应现在的哪个钟点呢?诸如此类的问题,我以为写作者还是要理解一下为好。
我找了干系的书,又从网上查阅了资料,关于十二时辰,基本知识照抄如下:

古时候的中国人,将一昼夜划分成十二个时段,每一个时段叫一个时辰,一个时辰刚好是本日的两个小时。
十二时辰是中国先民们的大聪慧,如今虽然人们习气于二十四小时制,但也别忘了这些中国传统的幽美时辰。

1、子时:23:00至1:00。
今明两天的临界点,别号子时、子夜、中夜,意为孕育。
夜半为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
古历分日,起于子半。

2、丑时:1:00至3:00。
丑时,又称鸡鸣、荒鸡。
丑是“扭”的本字,此时天地间似有一双大手,正把夜幕与白天相互旋转。

3、寅时:3:00至5:00。
平旦,又称黎明、清晨、日旦等。
夜与日交替之际。

4、卯时:5:00至7:00。
日出,别号日始、清晨、朝阳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升起的那段韶光。

5、辰时:7:00至9:00。
食时,别号早食等,这是吃早餐的时候。
辰时,也是神话中的群龙行雨时。

6、巳时:9:00至11:00。
隅中,别号日禺等。
附近中午,艳阳当空。

7、午时:11:00至13:00。
日中,别号日正、中午等。
此时,太阳正运行到天宇之中,光芒最强烈。

8、未时:13:00至15:00。
日仄,别号日昳、日央、日跌等。
过了中午,太阳开始偏西了。

9、申时:15:00至17:00。
哺时,别号日铺、夕食等。
古人第二次用饭的时候。

10、酉时:17:00至19:00。
日入,别号日落、日沉等,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这这天间进入黑夜的标志。

11、戌时:19:00至21:00。
薄暮,别号早晚、日暮、日晚等。
太阳已经落山,天将黑未黑。
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薄暮。

12、亥时:21:00至23:00。
人定,别号定昏等,这是一昼夜的末了一个时辰。

理解一下这些知识对写作有用吗?回答是肯定的。
当你读到“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时候,当你读到“苏州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的时候,当你写到“欢迎黎明,送别晚霞”的时候,当你写到“只争朝夕,与韶光赛跑”的时候,当你唱到“日落西山彤霞飞,战士打靶把营归”的时候等等,你就不会无的放矢,在你心中和笔墨的背后,肯定会涌现一个准确的韶光段,不至于闹笑话。

17、不厌其烦反复改

有人说,文章都是改出来的。
一首歌词,也要不厌其烦地反复修正。
鲁迅师长西席说过这样的意思,文章写完后,至少改个三五遍,把那些不必要的字词句删掉。
彷佛米爽朗其罗也说过,一件好雕塑是若何做出来的,便是把那些多余的部分统统砍掉。

我读过一个真实的故事。
著名小说家汪曾祺师长西席在他的《‘职业’自赏》一文中写到:“《职业》是一篇旧作,近半个纪世中我曾经把它改写过三次,直至80年代,又写了一次才算定稿。
”半个世纪里他改写三遍,第四稿才算完成。
多少字呢?三千多,不敷四千。
换成稿费能得多少呢?便是按千字八十元算吧,也不过三百元。
值吗?我这样问汪师长西席一定不以为然,由于创造一个文艺佳构是不能以钱来衡量的。
一部《红楼梦》,曹雪芹得了多少钱?他连喝稀饭的钱,都是靠卖鹞子赚的。
而且,《红楼梦》增删十次,花了他生平的心血啊!
还有路遥,修正《平凡的天下》时,连烟也抽不起,通过他弟弟给一个领导反响,才送给他几条好烟。
后来,《平凡的天下》得到茅盾文学奖,他连进京领奖的路费钱都没有,还是靠他的弟弟帮助的。
不说这些了,提及来令人伤心。

我与方石老师互助写节气歌时,险些每首歌词都作了反复修正。
方石老师创作严谨不怠,以质量为本,于细微处见精神,轻易不放过任何一点不精准的地方。
写“春分”时,我在第二段用了一个拟人化的比喻:“麦苗像一个个男子汉,他把起身号吹得春光饱满。
”方石老师指出欠妥,一是春分时麦子还没有长到人高的时候,二是与前面说到的太极图案没有逻辑的联系,第一段写到阳光,第二段能不能写到月光呢?或者,换一种说法?我第二稿修正为:“麦苗像千万只绿袖子,牵来大平原春光饱满。
”方石老师认为有点牵强,再改。
我第三稿修正为:“月光像一瓣瓣白莲花,开得大平原春光浪漫。
”方石老师说,阴阳平衡了,比原来更美了,符合“春分”了。

不只是句子,有时候一个词也要反复考虑,只管即便做到准确、生动。
“东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已经成为经典的例子。
我写过一首歌词《惹巴拉》,在土家语中,“惹巴拉”意即“美好和俏丽的地方”。
个中有两句是这样写的:“谁家的茶歌年年发新芽,谁家的茶喷鼻香吹过了山垭。
”写完后以为不尽意,便把“吹过了”改成“飘过了”。
又过了几天,以为还是不尽意,再改,改成了“翻过了”。
茶的喷鼻香味在群山环抱的土家山寨,像人一样翻山越岭走得很远了。
“谁家的茶歌年年发新芽,谁家的茶喷鼻香翻过了山垭。
”别人表不表扬我不在乎,我自己认为改这一个字,还真有点起去世复生的觉得。

18、夜半钟声到客船

大概是人老了,夜半钟声到客船,心态就平和了,总想回物化然,回到一种朴实的艺术中。
想起苏东坡说过的,残酷之极归于平淡,以是越来越不喜好那些华美的、雕琢的、冶艳的、虚张声势的、刻意的、故意煽情的歌词。
朴素,再朴素,像泥土一样朴素,大概这才是成长万物的土壤。

刘兵作词的《传奇》就达到了“净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水平:“只是由于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再也没能忘掉你容颜。
梦想着有时能有一天再相见,从此我开始孤单思念。
”后面连用四个“想你时”的排比句,把爱的感情表达得自然而然。
这首词跟我们平常说话一样,仿佛在向爱人倾诉,每一句都说到了对方的心里。
这便是朴素的力量,自然的力量。

我们都看过谭维维与“华阴老腔”在一起的演唱,那种土得掉渣的朴实,唱起来震荡民气。
民间艺人敲着瓦片、拍着凳子、发出秦腔般嘶吼,谭维维清越洪亮的嗓音穿插个中,土洋结合、雅俗相伴,达到了一种极致。

兴山文友徐永才在微信中对我说过一句谚语:“玉轮晒去世窝麻菜,叶叶儿去世了心还在。
”我以为用来表达一种不甘去世去的情绪很形象,顺手就把它记下来了。
我的高中同学龙世云是建始人,他见告我一首本地山歌,很故意思,我也记在本子上:“我妈只生一个姐,舍不得给我一个妹。
妈说山里妹子多,总有一个最金贵,迟早她要跟你睡。
”五句子山歌,明白如水,真是撩人喜好。

我在重庆的黔江区采风时,当地人给我唱了一首民歌,说的是旧社会父母包办婚姻,反对一对男女自由恋爱,于是男的带着女的私奔,一起上风餐露宿,吃尽了苦头。
但两个相爱的人在一起抱团取暖和,仍旧以为幸福。
歌是这样唱的:“爹妈不准我们好,我带妹妹去私奔。
走了一程又一程,没有铺盖人盖人。
”天哪,这末了一句,哪怕是高等知识份子,坐在家里一辈子也想不出来!
这便是生命的力量,这便是民间的力量。
我们现在不可能这样写,然而,朴实而自然的精神,正好抓到了痒处。

对付歌词写作,我还有很多话想说,不是一天两天就能说完的,暂且打住,给今后留个念想吧。
世味如茶,逐步品来才有味道。
从前的日子过得慢,生平只够爱一个人。
那么,就爱歌词吧,一辈子把一件事做好,此生足矣。

作 者 简 介

编辑搜图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甘茂华,土家族,有名散文家、词作家。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华散文网特邀作家。
历任湖北作协理事,湖寒风行音乐艺术委员会理事,宜昌市作协常务副主席,宜昌市散文学会名誉会长。
已出版小说、散文等各种文学著作15部,得到湖北文学奖、湖北少数民族文学奖、湖北屈原文艺奖、全国冰心散文奖、文化部群星奖、全国“五个一工程”奖等主要奖项。
散文集代表作有《鄂西风情录》《三峡人手记》《这方水土》《穿越巴山楚水》等。
歌曲代表作有《山里的女人喊太阳》《青滩的姐儿叶滩的妹》《清江画廊土家妹》《敲起琴鼓劲逮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