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杭州,总有一两家小店让你乐不思蜀:或是烟火环抱熨贴民气的不有名早餐店,或是手艺绝佳赢得信赖的发型店,或者是每天放工路上总要买一些最新品类的水果店……
身边值得信赖的宝藏小店,不经意间,组成了生活日常的小幸福。
不论是哪种类型的小店,一定有某些缘故原由让你成为转头客老顾客。
本日(4月9日)起,钱江小时新闻联合杭州市路桥集团推出“推举你身边的宝藏小店”系列活动。大家可以来小时新闻后台社群“社区那些事”推举你身边的宝藏小店,说出它打动你的情由和故事,就有机会得到杭州高架桥上让全国公民都倾慕的同款网红月季(之前宣布戳这里:小时小店|特殊赞特殊好吃特殊励志的小店,身边有吗?推举宝藏小店,送高架同款月季)。
4月9日中午,读者吴小姐给小时新闻客户端发来了“宝藏小店”的报料:杭州三墩有一条“宝藏小街”庙前街,里面有好多古董小店,有一家修鞋铺,兼配钥匙,从1975年开出来,已经坚持了46年!
“现在买一双鞋几百几千的,假如坏了拿到这里来修修,最低才几块钱,配把钥匙最便宜也才2块,至心宝藏小店没错了。”
1】46年的老店主
庙前老街位于三墩镇中央位置。小时驱车经由三墩地铁站,沿着三墩街向西行驶,在道路的尽头左拐,就进入了庙前老街。
老街不长,大概只有百来米长,但走进这里,时钟仿佛回拨了几十年:狭窄的老街两侧,是一排排复古的小店,有开了几十年的理发店、有改衣服、改拉链的衣饰店,还有老摄影馆、老修鞋铺……无论春秋四季,这里仿佛永久是影象里充满烟火气的原始样子容貌。
庙前街38号的小店前,围坐着七八个大叔大伯,喝喝茶、聊谈天,丁宁春日暖阳的光阴。小店的门牌上挂着“修鞋、配钥匙”的招牌,71岁的修鞋匠刘增德戴着老花镜,正在专一修理一双皮鞋。
看到小时前来采访,坐在店门口的大伯们很是激情亲切,原来他们都是附近的邻居,很多人在庙前街生活了大半辈子,对这里很有感情。
住在庙前街的高大伯说,老刘可是三墩的“红人”,“我还是十几岁的小年轻那会,他(刘师傅)就在庙前街上摆摊了,那是1975年,到本日已经46年了,这些年不要说是三墩,还有住在良渚、老余杭的人,会专程拿着鞋子来让他修,现在这样的手艺人不多啦!
”
周边的邻居们纷纭点头,倒是老刘听着大家的一顿称颂后不说话,只是笑笑,连续低头事情。
2】花白头发的“小皮匠”
无论小伙子小姐姐还是大伯大妈,大家都管老刘叫“小皮匠”。
“小皮匠,帮我看看这双鞋子,有点脱开了。”住在街上的陈大伯拿了一双运动鞋到老刘的修鞋铺里,请他帮忙修理。
刘增德戴上老花镜,拿起鞋子看了看,鞋头脱胶开线,还是好修理的。他拿起一把锉刀,来回清理了鞋头两侧的杂物,然后拿出一瓶胶水,沿着鞋头边缘涂上一圈,几分钟后,两双鞋都修睦了。
修鞋子,收费多少钱?老刘摇摇头:“还好的,开胶补补几块钱,皮鞋换个鞋底,五六十元。”他见告,“现在修鞋的人不多了,一天最多也就二三十人,很多人鞋子坏了,干脆直接扔掉买新的,想想以前忙的时候,我们都没空用饭的。”
提及刘增德开设的这家小店,实在很有历史。
刘增德的老家在台州路桥,1975年,他跟随工程队来杭州事情。“修路、打隧道都做过,干的都是杂活,后来我创造,技能工人的人为比我们要高,就想自己也学一门手艺,懂点技能,挣点钱。”
他自学了修鞋的手艺,同时在三墩庙前街上摆出了修鞋摊,从此和这里的邻居们打下了近半个世纪的交情。
3】配600把钥匙的那时候
高大伯说,他年轻时,曾来找“小皮匠”修鞋。“那时候我穿的还是布鞋,有时候鞋头脱线了,会找他缝一缝,有时候鞋底磨平了,他也有办法,找个自行车废旧胎,剪一块下来贴上去,鞋子又能穿了。”
周围的邻居们说,关键是“小皮匠”修鞋价格便宜,“一开始修鞋,一样平常只要几分几毛钱,几十年过去了,价格涨了没多少。”
修鞋铺的买卖越来越忙,老刘也想租个店面稳定下来。1997年,这家店铺就在庙前街上开了出来。还是熟习的街道,熟习的顾客,熟习的老板和老板娘。为了方便邻居,老刘又学了门配钥匙的手艺,在店里开出了这门业务。
为了让邻居安心,老刘坚持不做上门开锁的业务,只接管“拿原配钥匙来再配一把”,几十年过去了,来这里配钥匙的居民也不少。
邻居们说,在老刘这里配钥匙安心,价格也是真便宜:普通的钥匙两元一把,好一点的五元一把,防盗门钥匙10-15元一把。“以前最风光的时候,有个公司来这里配员工宿舍的钥匙,一次性配了600把,现在很多人家里都按了密码锁、指纹锁,都不须要钥匙啦,配钥匙的人也越来越少了。”
4】两门手艺养大两个孩子
几十年来,刘增德和妻子在庙前街上开设的这家小店,已经成为了当地居民生活的一部分。“有的人当年还在镇上的幼儿园上学,现在都已经退休抱孙子了,韶光过得真快。”
1997年的纳税手册
小店也给辛劳劳作的他们带来了回报。
靠着这两门手艺,老刘和妻子很早就在三墩买房定居。他向感慨,这些年社会发展越来越快,“台州老家前些年拆迁了,分了新居,儿子女儿都回到老家上班了,现在比我有出息。”
现在夫妻俩的坚守,不是为了赢利,更多的是对这条老街的不舍。
就像老刘的这间修鞋店所在的老屋子,也有几十年光景了。“等它拆了的那天,或许我也就回台州去养老了。”
本文为钱江原创作品,未经容许,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统统作品版权利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法律路子深究侵权人的法律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