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绝时清理朋友圈内存,是想提醒下一秒的自己不像上一秒那样傻。实在这是一个不太好的习气。由于会让朋友误以为你涌现什么情绪颠簸了,不过这样的推断没有错,但是次数多了,随意马虎给别人落下一个感情化的印象。这样的人在学习事情生活里每每是不受欢迎的,说得好听点是孩子气,说得不好听是稚子。
新事物的发展总是以一种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在新新人类中蔓延,微信和各种打车软件都成了很好的印证。以前QQ分组里浩浩荡荡900来号人,我不得不开了会员,等不及系统提示你“好友已满”,如今把微信翻到#字底不知不觉也有几百来人。
原以为微信兴许真的是一个差异于QQ的小众的圈子,分享喜悦,调侃伙伴,不亦乐乎。随着用户量增大,出于这样或那样的考虑,你不得不把你的嫡系旁系支属、你男朋友的各路朋友、还有那些事情快意买卖兴隆的过往朋友、八竿子打不着的陌生朋友加进来,彷佛不相互加个微信就不是“好朋友”。
当朋友圈形成这样一个社会性的圈子,你所揭橥的状态就没有这么自由了。之前发条朋友圈可以脑袋一横就发出去了,现在总是犹犹豫豫,可说可不说的话,不说。这无非是要考虑到受众的心情。你分享生活的日常,很多时候发发牢骚,晒晒美食。但这种没有营养的状态与别人没有半毛钱关系,以是聪明一点的人把趋势从趾高气扬转向了自嘲,当然了,自嘲是为了让别人闭嘴,希望大家都懂,但是这带来的是“各种头衔便是不一样”站队歪楼。你分享与朋友的自拍,发送之前后期加工要用到5个以上的APP,磨皮瘦脸加滤镜,害怕让别人知道你过得不好。
西班牙漫画家Joan Cornellà作品
再看看下面的评论,跟你关系不同的人一样平常回答也不同,但真正关心你的人绝对不会涌如今评论里。朋友圈里潜伏着这样一群人,半年不发一条状态,却游离在别人的状态里,随时以一种视奸的视角看着别人的喜怒哀乐。以前我以为,人生便是要愉快就说,但逐渐地我恐怕也会加入到这样的人群里。
缘故原由很大略,实在有的状态只是为了记录生活,但每每引来非议,招来不必要的麻烦和误解。也是越来越明白,朋友圈的状态并不是这么大略,与其表现一个不成熟的自己不如适当明哲保身,做一个察看犹豫者赏心悦目。
关闭朋友圈之后,某日凌晨一个朋友给我发来一封很长的邮件,里面说,只要我有想法我就会发声。那时我认为是对我的褒奖,也确实是这样的,不公道的、不好的地方我总是以各种姿态去回嘴,但现在却逐步在朋友圈里隐蔽自己。或许这样看起来会比较正常,被大众接管。
发展是件残酷的事情,大概久而久之我们活成了别人想要的样子容貌。但世俗跟成熟是两码事:在熙熙攘攘之外学会“我乐意”,不愿姑息的你也可以不那么讲究。
大家都在看
人近四十
生于1960:第91届奥斯卡的大赢家
有了弟弟,我才明白“独生子女”的含义
⊙文章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欢迎转发到朋友圈,转载请联系后台。
【未来新事情】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周刊书店,购买更多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