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乡北路彭高坛华寺庙不大,却拥有三个“萍乡第一”:萍乡第一名联、萍乡第一泉、萍乡第一座大型铜铸四面不雅观音。
▲四面不雅观音慈光普照大地
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衲人……沧海桑田变幻在萍乡北路彭高生动演绎着——隆起的高山嬗变为白泥湖,山丘林立,水网密布,泉水汩涌,莲叶田田盛大开放,斯地有祥瑞光华之气,故名坛华,宋时乡民在龙泉之上建坛华寺,千百年来虽几经毁建,喷鼻香火仍绵延,为萍乡名寺。
▲戏台
上周六,沐浴冬日暖阳,和三五好友相邀前往彭高坛华寺探访瞻仰。从市体育中央出发,驱车319国道从开拓区往上栗方向,过毛家湾文化村落,大概半小时车程后,右边路口一刻有“坛华村落”的巨石提醒我们到了此行的目的地。右拐数十米,穿过牌坊、限高杆,驶上4里长、宽敞清洁的沥青路面,家家户户墙面明净、花木扶疏,秀美村落庄清爽新风迎面而来。车停村落部,下车从村落部座向右拐一条大路前往坛华寺,占地五、六千平方米的寺庙巍然面前,前有文化休闲广场。庙门上方3个鎏金大字“坛华寺”,下有一对石狮子镇守,旁边两侧书有对联。进得庙中,喷鼻香火氤氲,顿觉寂静澄明。大厅右边是一高耸的戏台,每年农历5月13日关帝老爷的生日,庙里就像过节样,摆上数百桌,招待前来上喷鼻香供奉的各地信士,还会请来唱花鼓戏的戏台班子唱个数天,与神、民同庆。
萍乡第一联
大厅左边大雄宝殿是供奉关帝神像的所在,有信士在虔诚膜拜。同行的坛华村落支书李布告先容,庙里有幅对联,据一文化界人士说是“萍乡第一联”。在大雄宝殿内,笔者见到了那幅对联,镌刻在进门的两根顶梁石柱上,由于石柱年代久远,笔锋端庄秀美但字迹难辨。寺庙灯光幽暗,我们借动手机光亮和门前的寺庙先容笔墨,才看清对联:炉吸烟霞一座云腾三宝气 钟开星月五更风送万家声。听说是年云南按察司简继芳,祖籍湘东五里亭简家坳(今湘东镇樟里村落),告退归里游历家乡山水时留下的对联,可见当时坛华寺喷鼻香火兴旺、喷鼻香客如云、声名远播之盛况。此联石刻,当属明代遗存,加之笔墨绮丽,想象丰富,对仗工致,诗意盎然,称“萍乡第一联”实不为过。
萍乡第一泉
庙不在高,有泉则灵。龙泉在庙后流淌,亿万斯年不断。此地为喀斯特地形,与福田清溪孽龙洞相邻。龙泉出水量极大,据先容现在日出水三、四千吨,是当地水厂的供水源头,周边数个州里居民的饮用水有赖于此。笔者在龙泉看到,泉水井像一眼方塘,有数十平米,周边用1米高的玻璃墙围着,泉水清冽,鱼翔浅底,好似波澜不惊,实则暗流涌动。据先容,数年前洗濯龙泉时,用了七台大功率抽水泵都没有办法抽干水。在现场的供水管网通道,笔者看到,地下水流狂奔如箭,流进千家万户。龙泉出水量如此之丰沛,“萍乡第一泉”当之无愧。
萍乡第一座四面不雅观音
庙里有座四面不雅观音铜像,在萍乡也绝无仅有。在寺庙后院的的假山上,高近10米、重6吨的铜铸四面不雅观音端庄伫立,身下坛华河昼夜流逝,在她的慧眼护佑下,祈求四方百姓安康富余、一方和谐安宁!
四面不雅观音由福音、慈悲、和平、聪慧组成。四面金衣僧衣不雅观音圣像,分为东、西、南、北四个方向,东面圣像手把水瓶,象征福音;西面圣像手持佛珠,象征慈悲;南面圣像手握莲花,象征和平;北面圣像手托经箧,象征聪慧,整体金衣不雅观音圣像显得持重而慈悲。四面不雅观音圣像的寓意为千手护持千眼照风、寻声救难。
彭高镇坛华寺简介
坛华寺位于江西萍乡市萍北彭高镇坛华中央地区,毗邻赤山、东源、福田,与旅游圣地孽龙洞相承。是一座历史悠久的佛地古刹。
相传远古时期,这里原是一座高山,名“龙泉山”。由于地壳运动,昔日的高山变成了白泥湖,周围突出座座小山,形似片片荷花拥着湖中玉泉。恰如荷花盛开,加上坛华流传的俏丽传说,故取名坛华。
自古以来,即盛传“先有坛华、后有慈化”之美称。加上坛华龙泉独秀天下,六角墙围井、清洁如玉。井中“玉泉连珠频冒涌,金鱼成群任闲游”,蔚为壮不雅观,“龙泉此地成佳胜”便是万历时萍乡县令陆世勋的赞颂之词,龙泉千年水质不变,清澈见底,冬暖夏凉,令人陶醉。
宋乾道年间,佛教盛行,人们便择此神、明相对寺,龟蛇锁水口,坛花呈胜景,龙潭涌玉泉的风水宝地安神立寺,至今已830余年。明清期间这里喷鼻香火壮盛,有名遐迩,引来诸多士宦及文人墨客题诗作赋。寺内刊出的明朝云南按察司简继芳、明朝萍乡县令陆世绩、清朝彭泽县令刘洪辟等诗赋堪称佳构,加上《彭余斗法》、《白泥湖建寺》、《鼻涕钟》、《赤驹偷青》、《仙翁对弈》、《鲤鱼跳龙门》、《断索竖柱》等神话故事。更使坛华寺增长了许多传奇色彩。特殊神奇的是:在日寇侵华期间(1945年)日军曾企图炸毁坛华寺,向坛华寺投下两枚重磅炸弹。由于神威显赫 ,炸弹未响,使坛华寺免遭一场毁灭性灾害。今年夏初洗濯泉井时终于捞出,现已送交公安机关。这不仅这天寇侵华罪过的又一历史见证。同时更表示了坛华寺诸神的无尚灵验。
随着时期的变迁,坛华寺屡遭劫难。据《江西通志》、《萍乡县志》记载:坛华寺始建于宋乾道五年(公元一六九年)明洪武元年大修。正德五年毁,万历年重修,再毁,康熙五十年重修,嘉庆二十三年重修。在历次修缮中,最完善的一次要数明洪武元年大修。这次大修的缘故原由是由于元朝末年,彭莹玉祖师持偈耽禅、隐居坛华寺任方丈,后受来岁夜祖朱元璋的叮嘱消磨 ,组织和发动农人叛逆,在战斗中,彭祖师披荆斩棘,大胆奋战,是朱元璋部下的一员得力战将,后不幸在江西上高殉身。来岁夜祖朱元璋称帝后,为追认其赫赫战功,纪念其戎马生涯,在明洪武元年下旨,将彭莹玉曾隐居的坛华寺以雄伟的规模彻底建筑。全寺占地面积达三千多平方米,殿堂造型新奇。琳琅满目,每年两次庙会,广招高僧布道,收受接管名优献艺,常年喷鼻香火不断,热闹非凡。“炉吸烟霞一座云腾三宝气,钟开星月五更风送万家声”便是当时云南按察司副史简继芳游坛华寺所留下的名联。这是当进坛华寺盛况的真实写照。在清道光、光绪年间也曾作了一些建筑。末了毁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十年年夜难。
共和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原大地四海升平,国富民殷,贤哲迭起。为弘扬“忠、义、善”的中华民族之美德。于一九九0年始重修坛华寺。在各界仁人志士虔诚帮助下,集广大公民之聪慧,群众艺术之精华,经十余载的努力,以原有殿堂设置为准基,对大雄宝殿、关圣殿、岳飞殿作了艺术精修,调度了不雅观音殿、福主祠,重新在原两亭之间新建了龙朱阁,扩建酒楼、戏台、正门,增建了龙泉亭、南岳殿和办公园地等。寺院新地占地面积5000余平方米。寺内其他举动步伐亦日趋完善,使古老的寺院抖擞出勃勃活气。如今,它既是萍乡到孽龙洞旅游线上的一大景 不雅观,又是精神文明培植的主要基地,现已经市、县两级宗教事务局批准注册,并连续多年评为宗教活动前辈场所。坛华寺是上栗乃至萍乡地区,规模和完全保护最好的寺院之一。
人物简介:简继芳
简继芳(生卒不详) 字师启,别号庆源,祖籍湘东五里亭简家坳(今泉田乡樟里村落)。
简继芳幼年家境贫寒,潜心向学,博览群书,才智出众,聪颖过人。13岁参加童子试,为萍乡县知县称之为“昆山片玉”。明隆庆元年(1567)中举人,万历五年(1577)中进士,为第三甲一百九十三名。历任云南按察司副使,为正四品。简为官清廉,所到之处,无不夸奖。后以老告归。著有《葛堂集》(十卷),吉水邹之标为其作序。简继芳心系故里,明清期间,萍乡10次纂修《萍乡县志》,个中3次简躬与其事。明万历七年(1579)七月,第二次补修《萍乡县志》,简撰写《补修(萍乡县志)序》,叙之册首。明万历十二年(1585)九秋朔旦,第三次续修《萍乡县志》,翌年修成,简读后撰《续修萍乡县志·序》。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第四次纂修《萍乡县志》,并修补弘治本《嘉定赤城志》重刊,知县陆世绩在撰写《萍乡县志·序》中,对简继芳躬身纂修这次萍乡县志之经由,作过详细记述。简继芳去世后,墓葬湘东喻家湾“人形”(今湘东镇黄花村落),为市文物保护单位。墓前有石狮、马、鹿、象,至今唯剩其墓,其他均已破毁。
安源区青山镇马岭之麓有一历史久远的古庵,名“龙泉庵”。龙泉庵内厅有一古楹联,据有关资料记载为明朝万历年间进士简继芳少年时所作。联曰:
地僻不堪容野马;
山深恰好养潜龙。
简继芳,少时家贫好学,曾在龙泉庵读书,在龙泉庵读书时撰写了此联,抒发抱负。
坛华寺名联佳句选
明万历年间萍乡县令陆世绩游坛华寺诗:龙泉此地称佳胜,老更偷闲且暂登。无数坛华且外落,老僧石上说传灯。
萍乡近代著名乡贤彭泽县令刘洪辟游坛华寺诗:优钵几时花一现,至今坛华播嘉名。寺尊古佛莲台灿,珠涌玉泉荇带萦。莫问沧桑尘海劫,似闻弦颂鲁城声。
明初云南按察司副使简继芳游坛华寺诗:昔年旧识会谁在?此际重来日已晡,石鼎寒烟余宿火,茶瓶新汲著残炉,绳床有客供桑落,竹篚何人贶木奴?禅室喷鼻香山浑不异,松风萝月可能俱。
(原载于萍实桥边,作者:文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