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间万物是一个奇妙的整体,正如太极一般:一个完满的圆中有黑亦有白,有白却也不失了黑,应运而生。而人亦是其中的一个个整体,人性中的理性与感性两面即为黑白,缺一不可。

  在这个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苹果公司的总裁库克相较于担心人工智能会如人一般感性地思考,却更担心人类如计算机一般只以理性的角度看问题而失却了人本身拥有的价值观与同情心,变得罔顾后果、不念人情。

相辅相成作文1000字 知识百科

  这般贴切的形容不禁让我想起那个有着严法酷律的“短命王朝”来。在战国时代,七雄争霸,故每个国家不得不以变法图强,或为自保或为争霸。而在那般混乱的时代,以法家为中心实行变法的秦国一跃成为最强。可秦国变为秦朝,战火本该息时,秦始皇却依旧如计算机般算着法家体制为之带来的好处,不顾已然受战争折磨而困苦不堪的百姓,依旧一意孤行地用着只念理性,不谈感性的法家体制,行着严苛律法,将更为沉重的枷锁压在绝望的弱小的百姓身上。

  故而百姓们看不到生活里有哪怕一丝的曙光,终于走上了反抗起义的道路,以推翻这般不讲人情的王朝。

  而后汉高祖却拾起了秦始皇丢弃的“价值观”和“同情心”,想着百姓们的苦痛一点点治理着大一统的天下。

  汉高祖刘邦自身本就是社会的底层人民,虽说做了个勉勉强强的芝麻小官,却也终究聊胜于无。他那番与社会底层挣扎的经验给予了他与百姓们相似的价值观,让他同情着困苦的百姓也同情着曾经困苦的自己。他终究选择了与秦始皇截然相反的道路:黄老思想,无为而治。他知道百姓们绷紧了神经过日子的过往,故选择了给予大家休养生息的时间。

  他没有只汲汲地算着这般作为会给王朝带来多大的繁荣昌盛,而更以己度人,站在感性的角度去想去做。

  而这,本就该是人的天性。正如孟子所言“人之初,性本善”一般。即使是相信人的性情是后天养成的“性本恶”的荀子,也不曾忽视人的性情的重要性。

  而事实上,“德先生”与“赛先生”何时分开过呢?只有两面旗帜一起举起升高,才终究代表着辉煌。在科技落后的时代,人们不也一样不曾放下对于感性思维的提升的追求吗?然而,只举着“德先生”的旗帜,而不发展科技,一味杜绝“赛先生”进入我们的生活,结果也不尽如人意。翻看中国以往的历史,所受到的教训还不够吗?流出的血泪还不多吗?

  我们总是该学会如计算机般思考,才能明白理性地选择和看待事物;却也不能丢了千百年来沉积的人的本性,不能丢了价值观和同情心,才能更好地分析和处理事务。

  所以,世界确实是个有趣的整体,如太极一般,而人的理性与感性便是那太极中的黑白,不仅应运而生,更相辅相成。

  

  篇二:在相辅相成中寻求平衡

  在这个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显得至关重要的时代,在这个自由与平等成为人们广泛共识的时代,科学精神与人文情怀也日益为人们所重视,但是生活中单单是重视似乎尚存不足,科学精神与人文情怀,相辅相成而又互相矛盾,应在相辅相成中寻求平衡。

  人文情怀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指超越一切等级观念的关注当下全人类的情怀;科学精神指贯穿科研过程始终的精神状态和思维方式。乍一看,也许会不禁疑惑:两者看似毫不相干,又何来平衡呢?

  但仔细一想,似能发现它们之间你中有我的亲缘关系。科技进步所带来的社会发展能造福人类,而人文情怀重视的正是让人们安稳的生活。它们两者同样造福社会,人文情怀是推动科学精神来促使科技进步的动力,科技的辅助下人文情怀能够更好地知行合一。

  但奇怪的是,虽然两者的目标有这个极大的相通之处,它们在生活中却往往表现出极大的矛盾冲突。一大笔资金,可以用来救济饥荒中的奄奄一息的儿童,也可以用来投资科技以减少饥荒的发生,那么究竟应如何选择?这两个选择,前者是基于人文情怀,后者则基于科学精神,试想若这笔资金不能被分成两份,那这个设问便似乎成了一个是放任现在的孩子饿死还是放任未来孩子饿死的无解难题。

  唯有找到平衡点才能真正造福人类。然而,如何找到平衡点呢?

  回想近年来的科技发展与福利措施。日本的一个企业家为了卖出滞销的食品发明了添加剂,口感上升了的食品很快销售一空,也给公司带来了巨额利润。然而后来他发现,自己并不希望让自己的孩子吃上这种东西。二战后美欧等国推行福利政策,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社会危机。但七十年代,长期因福利而生产积极性不高的企业终于疲软,国内出现“滞涨”,经济危机。

  我们不难发现,那名日本企业家的失败是因为他在发明时没有考虑到以人为本,而福利政策的失败在于它完全忽视了科学精神中所有的长远发展。因此,科学精神与人文情怀之间有着较大的矛盾,并非因为它们之间有着相辅相成的联系而束缚过紧,恰恰相反,是因为它们在各自的发展过程中,忽略了彼此的联系,最终导致车裂一般地疼痛。

  因此,两者应在相辅相成中寻求平衡。但应如何做呢?我认为,这应有三方面的内容。

  就科学研究而言,应把人文情怀作为其出发点。早在20世纪初,爱因斯坦就对他的学生说过:“……只懂得科学本身是不够的。关心人的本身,应当始终作为一切技术上的奋斗目标;关心建立怎样的生产关系…用以保证我们科学思想的成果会造福于人类,而不致成为祸害。”爱因斯坦很早就明白,科研的目的在于造福于人类。在科研过程中如果汲汲于名利,危害社会的伪科学就容易诞生;而如果以人文情怀,以造福社会为出发点,花费在科研上的大笔成本就不再仅是一纸薄薄的论文,而能转化为对社会和人类的无穷裨益。

  对关注全人类的利益的人文情怀而言,则更需要理性。以前文所举的资金问题为例,贫穷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丧失。在这样的情况下,纯粹的资金救济好比是填无底洞,显然是治标不治本。如果能尝试着激发处于贫困中人民的生产积极性,或尝试引进先进技术来提高生产力,显然比一时的救济更为长远。科学精神与人文情怀应相互结合,如果因为人文情怀而扼杀了科学精神的培养,那这样的人文情怀也不再去能达到造福人类的最终目的。

  而对于已经应用于造福人类的科研成果,需要正确的人文情怀的引导。弗莱明1928年发现青霉素。它初次应用于二战,拯救了上万人的生命;到了19世纪70~80年代,疗效已大不如前;而如今,甚至有了超级细菌的出现。细究这一切的原因,固然是青霉素被滥用,但又何尝不是因为急于求成的“人文情怀”?希望病人尽快康复,因此大量使用抗生素而直接跳过了病人自身的免疫功能这一层。久而久之,自然选择导致了无可挽回的后果。且不说超级细菌的危害,单是滥用抗生素而导致的人体自身免疫功能的损害又如何估量呢?人文情怀的本质是让人们安稳生活,若过则犹不及。

  科学精神与人文情怀,在相辅相成中寻求平衡,方能达到造福人类的共同目的。

  感谢阅读相辅相成作文1000字,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美德网的支持!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我们的熊掌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