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鲁威是元代文学家,从名字就能看出来他不是汉人。他是蒙古人,曾经担当过南剑太守、翰林侍读学士、参知政事,可谓官运亨通。令人想不到的是,他身居高位竟然选择辞官,前往杭州定居。阿鲁威存世作品以散曲为主,数量不多,质量很高。这首谈论英雄人物的《蟾宫曲》便是他的代表作。
他提到了三国期间的三位英雄人物,分别是曹操、孙权和诸葛亮。三分天下,两位掌权者和一位臣子,没有提及刘备,到底是什么缘故原由呢?史学家陈寿在《三国志》中对刘备评价很高,认为他礼贤下士、宽厚待人。按理说,阿鲁威不应该对刘备抱有偏见啊。详细缘故原由,还要读完这首《蟾宫曲》再去剖析。
有人问人间间谁才算得上英雄人物,阿鲁威认为有三个人。第一位英雄是临江饮酒,横槊赋诗的曹操。苏轼写过一篇《赤壁赋》,有“(曹操)固一世之雄也”的说法。很明显,苏轼的不雅观点影响到阿鲁威。曹操写过《短歌行》,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如此豪迈气势,他不是英雄谁是英雄!
阿鲁威以为第二位英雄人物是孙权,大概有人会问赤壁大战是周瑜率军击败曹操啊,为什么孙权是英雄。孙权信赖周瑜,有人见曹操大兵压境,劝他屈膝降服佩服。他下定决心与曹操决一去世战。这样的人物便是英雄,他的能力不是表示在上马杀敌,而是表示在大局不雅观。在孙权的努力下,东吴在浊世中崛起,难怪南宋辛弃疾说,“生子当如孙仲谋。”
阿鲁威笔下的第三位英雄人物是诸葛亮,与曹操、孙权不同,诸葛亮不是一方霸主,而是忠贞臣子。诸葛亮有没有实力与曹操、孙权并称,在史学家的心中大概不可以,但是文学家不在乎这些。阿鲁威提到了“八阵图”,这是一场决定西蜀死活存亡的战役。
刘备入蜀,荆州失落守,关羽遇害。刘备率兵攻打东吴,想要夺回荆州替关羽报仇。孙权不想与刘备发生正面冲突,派青鸟使求和。刘备谢绝和谈,毅然决然发兵,史称“夷陵之战”。孙权一方面任命陆逊为大都督出征,另一方面向曹魏称臣避免遭受夹攻。刘备求胜心切锋芒毕露,陆逊小心谨慎期待机遇。两军在夷陵对抗,陆逊等来了决胜机会,一场大火迫使刘备逃到白帝城。诸葛亮匆忙带兵欢迎刘备,江边摆下“八阵图”赶跑陆逊。
终于知道阿鲁威看重诸葛亮的缘故原由了,诸葛亮在危急时候守护住西蜀社稷。如果没有他,大概就没有三分天下的局势了。这样看来,诸葛亮有资格与曹操、孙权并称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