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马,我带你试试塑胶跑道,咱部队还没有呢!
”
山城重庆,西南医院。春雨初歇,战友相逢,一场3公里夜跑成了最隆重的纪念。
俩人一起你追我赶,跑得十分尽兴。谁能想到,几个月前,他们还在云南边防,一起从事着和平年代离去世神最近的职业——扫雷。2018年10月11日,在处置一枚埋藏在地里30多年的手榴弹时,突遇爆炸,战友永久失落去了双手双眼。
此刻,看着伤病初愈的战友,“大马”内心无比激动。他仿佛看到,那个执着、武断、乐不雅观、向上的好伙伴,又回到了身边。
“大马”名叫马玺君,而他的战友,便是在死活关头喊出“你退后,让我来”的扫雷英雄——杜富国。
马玺君知道,康复中的杜富国一刻也没有停滞演习,还在为重返雷场作准备。那天夜跑,在他末了体力不支时,杜富国又坚持着比他多跑了一圈。“富国一贯想早点归队。负伤后刚刚清醒的那些天,总叮嘱我们:多打些肉和牛奶,伤就好得快一点,就能早点回去扫雷。”
得知双手已截肢,杜富国没有放弃。他对分队长张波说:“现在科技很发达,我可以装上智好手,还可以排雷。”
当得知眼球也摘除,不能再上雷场时,他依然顾虑着扫雷。他说:“如果可以,我想学学播音,把扫雷故事讲给更多的人听,让更多的人理解和支持扫雷。”
1月25日,在陆军首届“四有”新时期革命军人斥候颁奖仪式上,杜富国在回答主持人提问时动情地说:“战友们,对不起。体谅我再也没有办法跟你们一起扫雷了,请你们替我连续完成任务!
”
为什么认准扫雷?有人说杜富国性子倔、一根筋。在8年多并不太长的军旅生涯中,他有三次主要的人生选择,次次选择的是死活雷场。
第一次,参军来到云南某边防团的他,原来可以成为一名精良的边防战士,却选择了更具寻衅性的扫雷行动。第二次,来到扫雷队后,队长创造他炊事技能不错,故意安排他当炊事员,他坚持要到扫雷一线。第三次,排雷遇险,他选择了让战友退后,自己独自上前。
一次次选择靠近去世神,到底为什么?
答案,誊写在他的请战书上。2015年6月,当云南边境第三次大面积扫雷任务下达,身为边防战士的他立即报名。在给连队党支部递交的请战书上,他这样写道:“正如我五年前来到中国公民解放军这个光荣集体时的想法一样,那时的我思虑着若何的人生才是真正故意义有代价的。衡量的唯一标准,是真正为国家做了些什么,为百姓做了些什么……我感到,冥冥之中,这便是我的义务。”
答案,流露在他与战友的对话中。2018年9月,一名满服役期的战友私下问杜富国“走不走”,杜富国答道:“活没干完就退伍,谁来扫雷?”从此,那名战友也再未提退伍的事。
答案,饱含在边陲公民的泪水里。云南省麻栗坡县猛硐乡乡长盘院华见告,在当地,饱受雷患之苦的“地雷村落”比比皆是,扫雷队来了后,猛硐乡再也没发生职员和畜生触雷事宜。得知杜富国受伤,村落民李云孝、钟仙红、钟仙艳等人穿上最隆重的民族服装,带着自家的土鸡蛋,在大雨中颠簸7小时,第一韶光赶到医院探望:“杜班长是替我们冒风险,替我们受的伤,他是我们心中的英雄!
”
或许,“英雄”这两个字包含了太多的内涵,但对付杜富国来说,它只是根植于内心的一种信念。曾有人问杜富国:“你后悔去扫雷吗?”杜富国摇摇头,答道:“如果再有一次机会,我还会选择雷场!
”
每天早上,杜富国用牙齿、残手、脚掌并用,基本能自己穿衣、洗脸,并用赞助工具用饭。今年3月初,当他可以逐渐分辨物体的大小、软硬、温度,可以拿起水杯、橘子和花朵时,他将两支康乃馨递给了年夜夫,将一朵玫瑰送给了妻子王静。
“他从小自主,负伤后也不想给别人增加包袱。”父亲杜俊说,杜富国作为宗子,从小背着弟妹放牛、砍柴,看到邻里乡亲有须要帮忙的,不用人喊,总是主动帮忙,大事小事竭尽全力,邻里乡亲都夸他懂事。
杜富国把这种热心与担当带到军营。别人安歇的韶光,他在为队里修水电、修门窗、修设备,成为出色的“三小工”;雷场上,他把自己的干粮,分给饭量大的战友,分给山里的困难群众;战友有困难,他时常拿出300、500元乃至上万元增援;在驻地,他常常为乡亲搬物资、修水电。他说:“活总要有人干,我多干一点,大伙就能轻松一些。”
二班战士詹程说,富国总是闲不住,忙不完,也从不嫌麻烦。有一天,从雷场回来,大家很怠倦,大多在安歇娱乐,杜富国的“休闲办法”则是到处转,看水龙头是否漏水、澡堂的灯泡亮不亮、椅子腿是不是松了。
明明知道可以少些苦累,杜富国为什么总是停不下?
时任雷大队政委周文春见告,扫雷队有个传统,新同道第一次进雷场,必须由党员干部走在最前面。他们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便是“随着我的脚印走!
”大队长这样教会了中队长,中队长又教会了班长,班长又教会了战士……队里发展第一批党员时,有人问杜富国入党究竟为什么,杜富国诚恳地说:“我入了党,就有资格走在前面挑担子、带头干。”
如愿得到“走在前面特权”的杜富国,正是用“让我来”的行动践行他的入党初心!
在扫雷大队,杜富国干的活总是最多,背的装备总是最沉。扫雷大队四队队长李华健说,“‘杜富国’这三个字,是对讲机里呼叫频率最高的。他总是忙不完,大家都叫他‘雷场小马达’。”
马嘿雷场山高坡陡、荆棘密布,来回有6公里山路,战士们背着爆破筒一步一步往山上挪。一个弹药箱27.5公斤重,每次杜富首都要争着扛两箱,有时候还后面背两箱,前面再抱一箱。他的肩膀被背带勒出一道道血印,脚底也磨出了血泡。战友心疼他:“少扛点,韶光长了,铁打的身体也吃不消。”杜富国笑道:“没得事,我身体好。”
2018年9月2日,驻地猛硐乡发生百年不遇的泥石流磨难,扫雷官兵凌晨出动救灾。看到十几逻辑学生被困在二楼。杜富国第一个攀上一辆冲翻的皮卡车,借势爬上二楼阳台,将学生逐个抱下,递给战友。
在敬老院,暴涨的河流将19名老人困在对岸。杜富国又是第一个拉着绳子,跳进河中蹚路。之后,又和战友组成人墙,将老人逐个背回。从河里上来,杜富国的腿上、膝上,被大水中的木头杂物撞得淤青,却很愉快:“这是当兵的本分。”
2019年1月14日清晨,康复中的杜富国溘然想写字。当杜富国用两只胳膊接过硬笔,弯下身子一笔一划写下“春节快乐”歪七扭八四个字,周围所有的人都被冲动了。一旁陪伴的战友张鹏说:“前往医院探望的人们想给他力量,却总是从他身上汲取力量。”
2018年11月24日,扫雷大队为躺在病床上的杜富国颁授一等功奖章,他习气性地举起右臂,向颁奖者致以无手的军礼。
空荡荡的衣袖、持重的神色,瞬间让亿万网友冲动堕泪。人们用诗歌、舞蹈、歌曲,给“无手的军礼”授予许多含义。在杜富国看来,他的动作很大略:“我是军人,条令规定这个时候便是要敬军礼。”
负伤住院后,杜富国依然坚持军营一日生活作息制度,起床、学习、体能演习一如平常。在跑步机上,他3公里跑的最好成绩达到13分08秒,残臂完成平板支撑能坚持1分钟20秒,达到军事演习大纲合格标准。
“不做就不做了,做了就要做好。”这是杜富国的口头禅,也是战友们对他的不变印象。在大伙眼中,只有初中文化的杜富国不算资质聪慧。由于文化程度不高,他在第一次专业理论考试中全队垫底。但便是这样一名略显笨拙的兵,却有自己的“干事哲学”——执着。
为了节制扫雷知识,他加班加点背记,书上满是圈圈写写,考察成绩从32分到70分,再到90分,乃至有时候考满分。扫雷四队教导员凌应文说,如果将他的分数按韶光轴连成线,切实其实便是一个士兵的发展曲线图。
为练强探雷针手感,临战演习中,杜富国每天练上万针,像绣花一样将草皮翻了个遍,胳膊酸得抬不起。分队长张波说,有段韶光每次中午吃完饭,都会看到杜富国一个人在表面“戳”地雷。
他还请战友随意埋设铁钉、硬币、弹片,通过斜放、深埋、稠浊、缠绕增加难度,以此演习“听声辨物”本领。经年累月,他闇练节制了10多种地雷的打消法,将探雷器练成了“第三只手”。在综合性考察中,杜富国所有科目全优。
杜富国还创造了一些提高扫雷效率和安全性的小发明:琢磨“田”字分割法,把大块的雷场分割成小块,便于多个作业组同时作业;为提高转运爆炸物的安全性和事情效率,他制造10多种存放爆炸物的沙箱……
“并非与生俱来,而是百炼成钢。”这是扫雷大队对杜富国的评语,也是杜富国自己发展进步的深切体悟。从军以来,他被5个单位争相选调,先后从事4个专业,始终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每一个角色转换都负责对待,多次获奖励,曾被表彰为“精良士兵”“精良士官”。
如今,杜富国把执着用到了学习播音上。每天除了做康复治疗,他还练习普通话。妻子王静陪他学传授教化录音,吐字、发声,一字一句都格外负责。“播音员就要有播音员的样子。”杜富国说,虽然自己离专业播音员差得还很远,但他相信,“就像当初学扫雷一样,纵然从零开始,只要不断坚持,一定能进步。”
在西南医院医护职员的眼中,排雷英雄是个“愉快果”:平时会主动和大伙谈天,还很喜好开玩笑,因而病房里总是笑声盈盈、暖意融融。
受伤之初,杜富国的手臂常有“幻觉痛”,感到手还在,“手指头”会痛。这种疼痛有多痛?陪护战友刘新未曾问年夜夫,年夜夫答复说,“就像刀子割肉一样痛”。
杜富国的脸部、四肢、胸腹等处严重炸伤,身上瘢痕累累。年夜夫叮嘱,“只要忍得住,别脱压力衣”。杜富国穿上压力衣,浑身绷得像弹簧,除上药、沐浴、换衣外,每天23小时不脱,不说一声苦,笑称自己成了“蜘蛛侠”。
每隔10天旁边,杜富国还要一次性注射20针以上的瘢痕消退针,针针注着迷经血管密布的瘢痕深处,杜富国强忍剧痛,次次打完针,还笑着感谢护士。
杜富国的坚韧与乐不雅观,让他的父母心疼。他们记得儿子手术醒来后说的第一句话:“爸、妈,我没事,放心。”声音虚弱,却沉着有力。无论手术还是换药清创,从来没叫过一声疼。
当年夜夫决定奉告他被截去双手、摘去双眼的事实时,还特意请来了生理干预专家。那天,生理年夜夫蹲在阁下不雅观察杜富国的表情,酝酿着几套生理干预方案。可几秒钟的沉默后,杜富国沉着地说:“首长,我知道了,您放心,请大家给我点韶光。”
当晚,大家担心杜富国想不开,陪护职员从1人加到2人,由亲人和战友轮流守夜。意外的是,杜富国第二天起来统统如常,开始磨炼身体,还主动和大家谈天,所有人悬着的心才落地。
为什么身体上、精神上明明很痛,却从不喊一声痛?
麻栗坡县委宣扬部副部长龙芸偲说,在杜富国身上她看到了“一不怕苦、二不怕去世”的年夜胆,有“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坚韧,还有“明知山有虎,倾向虎山行”的“逆行”。而杜富国妈妈见告我们,儿子从小懂事,当兵后更是报喜不报忧,但我知道,他笑、他说没事,便是不想让别人难过堕泪。
2018年12月14日,杜富国迎来自己27岁生日。云南新闻广播主持人李丹赶到病床前,帮他圆“播音梦”。李丹为杜富国戴上耳麦,传授他播音知识,随后带他朗诵《老人与海》。看到这一幕,身旁的人落泪了,大家为杜富国找到新的努力方向而高兴。
朗诵完毕,杜富国还为前来祝贺生日的年夜夫护士们唱了一首《壮志在我胸》,感谢大家对他的帮助,也为自己加油鼓劲——
“管哪山高水也深,也不能阻挡我奔出路……”歌声在病房回荡,鲜花在悄然绽放。有束花上插着一张卡片,上面写道:“向日葵说,只要你朝着阳光努力向上,生活便会因此而美好!
祝愿你早日康复,在未来的日子里安然顺遂。”
作者 | 张首伟、钱晓虎、李大勇、欧阳治民
图片 | 张永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