途中遇险

保养汽车

昌运二队在天全的日子里 汽车知识

车队在天全驻扎

编者按:

市委四届九次全会提出,雅安要培植“川藏物资贸易集散地”,通过布局培植川藏铁路物资保供、进出康藏物资贸易等集散地,打造协同发展的主要基地,让千年川藏茶马古道再次抖擞勃勃活气。

50多年前,上百辆汽车浩浩荡荡地超越青藏高原,在二郎山下安营扎寨。
于是,雅安有了一个“西藏”字头的运输公司——

从大西北到大西南

1962年,出于计策考虑,西藏交通局(处)第八汽车队在甘肃敦煌组建,车队从属青海格尔木西藏基地。
上级给最初组建的汽车队配发了三张办公桌。
这样,西藏驻甘肃敦煌第八汽车队落地而成。
一韶光,车轮滚滚,一百多辆汽车奔驰在甘肃红柳园至敦煌,到青海格尔木,再到西藏拉萨的青藏公路上,运送着西藏须要的各种物资。

1966年,西藏驻甘肃敦煌第八汽车队接上级命令,整体迁居。
从西北戈壁迁至西南山中,自青藏到川藏。
车队新址在四川省天全县,二郎山下,有“茶马古道”遗风,多少很多多少陌生。
他们将面临“千里川藏线,天堑二郎山”的新磨练。
“二呀么二郎山,哪怕你高万丈,解放军铁打的汉,下决心坚如钢,誓把那公路呀,修到那西藏……”一首熟习的《歌唱二郎山》开始在院里传唱。

离去敦煌,人们纷纭前往摄影馆拍照留念,以备回顾。
大多一身工装,朴素大方。
告别了西关商场的肉夹馍和凉皮,告别了东关老旧的城门楼子,也告别了春天里满城的槐花儿喷鼻香和冬天呼啸的寒风。

从西北转到西南,条条道路通天全。
出敦煌城向南,经青海格尔木,到西藏拉萨,再向东,经西藏昌都转向四川康定,末了到达四川天全,这是汽车运行线。
再一起是从敦煌乘汽车北向到柳园,再乘火车经兰州到陕西宝鸡,再南向到四川成都,转乘汽车经雅安到天全县。

到天全后,汽车全部进行维修保养,驾驶员们忙于学习加挂防滑链条。
川藏公路,盘旋在崇山峻岭之上,冬季路面结冰,没有防滑链条,难保安全。
挂防滑链,这是川藏公路运输的第一课。

在二郎山下安营扎寨

西藏驻甘肃敦煌第八汽车队入川后更名为西藏交通局运输第十七汽车队。
因车队基地尚未竣工,皆借住天全县城民居。

1967年入驻基地,位于沙坪公社,随之改名为西藏昌都运输公司第二汽车队(简称“昌运二队”)。
从天全县城穿城而过,有“禁门关”一处,背山临江,了望陡壁峭壁,近不雅观突兀森郁,岩石松树,郁郁苍苍,如在云中。
昌运二队的驻地分为三片,两片生活区,一片事情区。
生活区门口对面公路旁,有一块里程碑,上面刻着192。
路碑奉告:川藏公路由成都邑武侯祠起,至天全县沙坪,里程是192公里。

生活区家属院建了一座毛主席诗词牌坊,正面为彩色毛主席画像,两侧对联为毛主席手书体“四海翻滚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借以勉励自戈壁入川的运输老兵,扎根边陲,长期建藏。

1973年,沙坪家属院平地里冒出一座新学校,这便是昌运二队子弟校。
子弟校从小学到初中,五百多学生。
小学七个班,五个年级,初中五个班,三个年级。
曾经还办过一个高中班,四十多人,两年后学生毕业。
子弟学校西席来自昌运二队职工、家属和天全县社会职员,共有三十多人。
沙坪子弟校小升初毕业成绩全县前茅,他们有的从这片河滩地走向天全高中,考入大学,走向社会,走向人生。

“沙坪人”走向潮头

时年自西藏驻甘肃敦煌第八汽车调来天全的有414人,个中不乏曾经历经解放战役,抗美援朝,中印边疆反击战老兵。
陆续又从西藏自治区调入技能骨干职员76人,转来退伍铁道兵69人。

1970年夏季,昌都地区的汽车运输部门,所有汽车、机工具、材料配件,全部转交给军队汽车运输团,由军队汽车运输团承担西藏的运输任务,期间保留了西藏昌都汽车大修厂,并且把昌都汽车大修厂整体迁居到四川天全县,接管了保养场。

1970年后,昌运子弟在沙坪发展起来了,成了“沙坪人”,有的进入昌都一0一指挥部工模具厂,有的子承父业进入昌都加卡汽车驾训班和车队保养场,有的进了西藏波密青年筑路队。

由于国家培植的须要,四川、西藏等地开始大规模伐木,车队在空车返回时,均装上木料。
1979年,国民经济重振,极大地勉励了人们的劳动激情亲切。
沙坪村落里的“沙坪人”走南闯北,老将新兵,在漫漫的川藏公路线上来回奔波。

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顺应企改,昌运二队离开天全,归入西藏昌运集团公司,1998年与西藏昌运汽车四队合并。
虽然昌运二队隐没在历史深处,但“沙坪人”走向了潮头……

文图 拉萨老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