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常埋怨爸爸:为什么新房装修时不给我的小房间也装一个书架呢?不过,还好,爸爸在他的书房里划出一块地盘给我,我把自己的书打点得整整齐齐的。可是,书房通常是爸爸在里面打电脑用的,一人独占了。当然,想在这个小小的书房里看书,也实在不方便。于是,客厅里的那张西餐桌成了我学习和看书的地方。不时地,我还会从书房里“请出”几本书,摆在我心爱的小房间,临睡之前,我会看上一会儿,这样,我才会睡得安稳沉实;早上醒来,睡不着时,我又会打开书,再次沉浸到书香墨韵里去。
有一年,我过生日,阿姨送给我一本书——朱德庸的《绝对小孩》。这书,是有人送给夫夫的,现在,阿姨又把它郑重地转送给了我。书中,作者用幽默的笔调,以“画和话”的形式,写出了孩子们的心声。看,封面印着这样一句话:“这个世界不是绝对的,只有这些小孩是绝对的。”这难道不是一句富含哲理、耐人寻味的话吗?这本书我不知道看了多少回,可是每每有一种常看常新、余味不绝的亲近感。没想到这本辗转相送的图书,成了我个人藏书中一本百看不厌的“经典”。
每逢我过生日或是六一节,爸爸常会送我几本书作为贺礼。这其中也包括了《语文新天地》和《精彩阅读》这两本书,它们是爸爸历时数月精心编写而成的。他还在书的扉页上都题写了一句话,一句是:“与书结下不解缘,最是书香能醉人”,另一句是:“书海飘香,扬帆远航……”爸爸是让我多读书,爱读书,与书结下不解之缘哪。这是爸爸对我的殷殷寄望和一片苦心!
爸爸也会教我一些读书的方法。他为我准备了几本“采蜜本”,他说:“你遇到好句就划下来,摘抄到本子上。”至今我已经摘满了两个“采蜜本”,一有空,我就会打开来细细咀嚼。他还会让我给他讲述刚看过的故事的主要内容,或是评价一下书中的主人公等人物形象。爸爸说,光看书可不成,还要学会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和一得之见。
书,给我们快乐,当然有时也让我们落泪。与一本好书相逢,是人生的一件快事,或正如诗人狄金森所说:“神奇的书,把我们带到浩瀚的天地”,“带我们领略人世的真谛”。爱书吧,让我们都能结一段美丽的书缘。
篇二:书缘
“一本好书,蕴含着丰富的知识和美好的情感。阅读一本好书,就是跨越时间和空间,同睿智而高尚的人对话。古今中外有成就的人,都喜欢阅读,并善于从书中汲取营养,从而走上了成功之路。”也许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我的妈妈——一位小学老师总是在我耳边念叨:有空就多看看书吧。
这不,暑假的一个早晨,妈妈出门办事了,餐桌上有两叠小山似的物体,不用细看,我就知道,一叠是我的早餐——三明治,一叠是我的精神食粮——书籍。嘴巴慢悠悠地嚼着,眼睛上下来回打量着那厚厚的“精神食粮”,心里琢磨着从哪本“下手”为好,几经目测,最底下一本蓝色封面的报刊吸引了我——《小爱迪生》。它是一本科普动漫类书籍。说实话,我不太喜欢科普书,总觉得看科普书太费脑筋了。不过,它的封面实在精美,深蓝的底色,郁郁葱葱的原始森林,笔陡的悬崖,似乎有种不可抗拒的神秘感召唤着我。逼真的恐龙上坐着两个可爱的动漫人物,带着帽子,背着行囊,好有探险家的风范。随手一翻,封面的背面是搞笑的“爆笑侏罗纪——霸王龙”,原来令人恐惧的霸王龙小时候是有羽毛的,跟鸵鸟很像……
“目录”中栏目真多:“问号大本营”“搞怪发明派”“发烧新鲜事”“发现之眼”等等,似乎蛮有趣的。“为什么经常进行体育锻炼有助于人长高”——这是“问号大本营”中的一个问题,原来人体长骨的两端有一种软骨,它在人的生长发育过程中会逐渐变硬形成骨骼,使人的身高增长。而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有助于刺激这种软骨的增长,使人长得更高。“长期喝纯净水为什么不利于身体健康”“向日葵总是指向太阳吗”一个个有趣的问题紧紧地吸引着我。
“发现之眼”栏目中介绍了“神奇的表面张力”。它以漫画的形式,介绍硬币入水的科学实验:在装满水的杯子里投硬币,水面慢慢鼓起,一直投了52个硬币,水才溢出来。这是真的吗?我马上动手做起了实验,当我亲眼看见杯口鼓鼓的吹弹可破的球面时,我似乎明白了书上的一段话“原来液体与气体相接触时,会形成一个表面层,在这个表面层内存在着的相互吸引力就是表面张力,它能使液面自动收缩。表面张力是由液体分子间很大的内聚力引起的”。这次实验,让我想起了以前在学校里做的“硬币滴水”科学小实验。当时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小小的一元硬币上竟能承载五六十滴水?看了这篇文章,疑问迎刃而解——因为水的表面张力的作用!我不得不感叹科学的神奇。
“科幻画长廊”栏目中“智能奶瓶”“玉米手机”“抗震救灾机器人”等等,画面精美,构思巧妙,让人百看不厌、回味无穷……
很快,一期《小爱迪生》就看完了,妈妈却不再“供货”,经我再三请求才答应给我订购。开学后,在科学课上,我向全班同学展示了书中一些有趣的科学小实验。老师表扬了我,同学们投来羡慕的眼光,从此我喜欢上了曾经最不喜欢的科学课,成绩也随之提高了。当然,《小爱迪生》也成了我成长路上必不可少的良师益友。
是的,“一本好书,蕴含着丰富的知识和美好的情感。阅读一本好书,就是跨越时间和空间,同睿智而高尚的人对话。”让我们与书结缘,一生与好书相伴吧!
篇三:书缘
过去
小学的时候很喜欢看书,特别是世界名著,总觉得拿着一本名著会让人感觉十分有学问、知识渊博。所以每一次去书店都会跑到那个遍地名著的区域,寻找着自己没看过的书籍。
一次在外婆家长住,习惯性地去了趟书店。这间书店的存书量要比我常去的那家书店要多,许多书都是我听也没听过的。瞬间,觉得自己的知识面还是那么的渺小,有些脸红。即使是我已看过的书,那些基本未删减的版本与家里的儿童版,就像是一块砖头与一个薄本子那么鲜明的对比。不过我还是在“世界名著”那几个书架之间徘徊。
忽然,《傲慢与偏见》就这样跃入我的眼帘。好像只是一时冲动,我便把它拿下了书架。从此,它住进了我家的大书柜里,成为我的书籍大家庭中的一员。
从外婆家回来后,我便翻开了《傲慢与偏见》的第一页。陌生的地名,复杂的人名,以及详细的描写都让还过着六一儿童节的我有些措手不及,那时的我好像还未接触如此非儿童版的书籍。书才翻了几章,再加上断断续续地阅读,让我几乎彻底地失去了对《傲慢与偏见》的兴趣,就像是妈妈经常说我“只有十二分热度”一样。于是它回到了书柜中。
一次偶然,我在电视上看到了《傲慢与偏见》的电影版,就认认真真地看完了,希望能唤起阅读《傲慢与偏见》的欲望。结果往往都是与预期大大相反。看完电影版的我有种好像对《傲慢与偏见》已经很熟悉的感觉,对书简直毫无兴致。
《傲慢与偏见》已经完全失去了小主人的宠爱,被封尘在书柜里;就像古代的嫔妃被皇上打入冷宫是一样的性质。即使偶尔想再翻翻,但不到五分之一,就又被我塞入各种书籍中。
现在
就在上一个寒假,我将要去舅舅家小住几天。收拾行李时,觉得要带上一本买来却没怎么翻阅过的小说解解闷。像这类的小说我有很多,比如《牛虻》、《红岩》、《傲慢与偏见》和《月光岛》等等。目光在一列列书中滑过,最后定在了《傲慢与偏见》上。那时的情景,就像是很久以前,在书店与它相遇。它并不鲜艳,但我却在万书中选中了它。
《傲慢与偏见》,在一年多后终于再次“重见天日”。
书中经典的场景早在电影里看过,结局也清楚,便一直在为伊丽莎白对达西的偏见而担忧;也对未来伊丽莎白态度的转变的具体过程感到好奇。在这种极好的氛围中,不知不觉,已快看完书的一半。
不知为何,我沉醉在书中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的英国。书,很快被翻到了最后一页。
当我再次把书放回书柜时,不禁低叹一声。这便是缘分吗?不止人与人之间拥有着缘分这种很玄的东西,连物品与它的主人也连着一条透明的、摸不着的线。
“不是你我无缘,只是缘分未到。”想起这句话时,总想偷笑,感觉太文艺了。但的确,事实就是这样。当我将《傲慢与偏见》带回家时,冥冥中便注定了我和它之间将会发生的事。
一时的冲动,买下它,可翻过几页后却感觉毫无兴趣,就扔在一旁。过了很久,想起了它,便想再次尝试着去阅读它,可发现它还是那么的无趣。但总会有那么一天我又将它拿起,然后将它看完。人之间的缘分不也经常就如此吗?
未来
我坚信,我与这本《傲慢与偏见》的缘分并未到此就结束,我们之间的缘一定会延续彼此都消失在这个世上的时候。至于未来可能发生些什么,我无从知晓。
也许我会仔仔细细地再阅读一遍,寻找到更多的“蛛丝马迹”。也许当我长到像女主人公伊丽莎白那么大年纪时(二十岁左右),我会心血来潮再看一遍《傲慢与偏见》,感受小时候阅读时并未读出韵味的种种的人物的心理。也许在我也遇到一个令人讨厌、表面上十分傲慢的家伙时,我也会翻开《傲慢与偏见》,尝试着像伊丽莎白去了解达西般了解他……书中许多还未被我感悟出的精髓,待我长大后,待我又翻开它后,会有新的感受吧。
以上就是书缘作文800字的全部内容。更多资讯,请关注美德网初一作文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