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臭皮匠,顶过诸葛亮” 是一句流传广泛、利用频率很高的谚语,比喻人多聪慧多,遇事多商量,就能找到好办法。听说,这句谚语最初是说“三个凑裨将,顶过诸葛亮”,“裨将”便是副将,三个副将的能力和聪慧加在一起,也相称于一个诸葛亮了。后来,口耳相传的过程中就走了形,成了“三个臭皮匠,顶过诸葛亮”。毕竟,老百姓都知道皮匠,而知道裨将的人却不多。
【配图:彭靖雯】
不论是“皮匠”还是“裨将”,说的都是公民群众的聪慧和力量。毛泽东曾经在多个场合引用过这句谚语。
1943年11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心招待陕甘宁边区劳动英雄大会上讲了这样一段话:
“三个臭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这便是说,群众有伟大的创造力。中国公民中间,实在有成千成万的“诸葛亮”,每个村落庄,每个市镇,都有那里的“诸葛亮”。我们该当走到群众中间去,向群众学习,把他们的履历综合起来,成为更好的有条理的道理和办法,然后再见告群众(宣扬),并号召群众实施起来,办理群众的问题,使群众得到解放和幸福。
外文出版社《毛泽东选集》英译本中是这样翻译的:
"Three cobblers with their wits combined equal Chukeh Liang the master mind." In other words, the masses have great creative power. In fact there are thousands upon thousands of Chukeh Liangs among the Chinese people; every village, every town has its own. We should go to the masses and learn from them, synthesize their experience into better, articulated principles and methods, then do propaganda among the masses, and call upon them to put these principles and methods into practice so as to solve their problems and help them achieve liberation and happiness.
《毛选》的英译本是新中国翻译奇迹的一个里程碑,集纳了全国的著名翻译家,精雕细琢。译本中对“三个臭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这句谚语的处理,既明白易懂,又保留了原文的风格和修辞特色,堪称翻译的典范。这句话如果直译成“Three cobblers equal one Chukeh Liang”或者“Three cobblers make one Chukeh Liang”,外国读者肯定不会明白,由于他们不知道诸葛亮是谁,以是很可能误以为诸葛亮是一个更加有名的皮匠。如果借用英语谚语“Two heads are better than one”,意思明白了,但原文色彩尽失落。《毛选》的翻译高手们在“皮匠”和“诸葛亮”的后面各加上了一个阐明性的身分,“with their wits combined(把聪慧合在一起)”和“the master mind(智者)”,将外国读者须要理解的、原文中又省略的信息补齐,意义、形象和文化特色一样不少,还做到了与原文一样押韵(原文“匠”与“亮”押韵,译文“combined”与“mind”押韵),外国读者一看就知道这是一句汉语中的谚语。
【配图:彭靖雯】
在北京、上海和杭州等大中城市,常常能看到一款名为“曹操出行”的专车做事。为什么是“曹操出行”而不是“张飞出行”呢?我想,十有八成是由于“说曹操,曹操到”那句谚语的缘故。
“说曹操,曹操到”这句谚语,每每用来形容对方出其不虞地涌如今说话者面前。民间说法是董卓去世后,部下混战,李傕、郭汜争相挟持汉献帝,目的实在也是挟天子以令诸侯,只不过手腕拙劣,未能成功而已。汉献帝在流亡过程中与身边大臣切磋,招曹操从山东前来护驾;谁知曹操早就准备把汉献帝掌握在自己手中,已经率军向洛阳进发。汉献帝等人刚刚说到他,曹操兵马就已到达。这便是“说曹操,曹操到”的来历,与《三国演义》第十四回“曹孟德移驾幸许都”中的情节有所不同,因此个人以为这个说法有点儿牵强。更有可能的是,曹操是个大军事家,行事果断,雷厉风行,用兵出其不虞,以是,民间才有“说曹操,曹操到”的谚语。“曹操出行”专车做事之以是叫这个名字,取的便是“说到就到”的意思。
“说曹操,曹操到”,翻译成英语便是“Mention Cao Cao and there he is”。估计外国读者从逻辑上剖析也能知道个大概意思,由于英语中有一个现成的谚语:Speak of the devil and he is sure to appear(提及妖怪,妖怪就涌现了)。不过,这样翻译,即便外国读者猜出了意思,还是会造成误解,他们有可能把Cao Cao与devil(妖怪)联系起来,认为Cao Cao是一个Chinese devil(中国妖怪)!
英国人还有个常说的口头禅:Talk of the angel and you will hear the fluttering of his wing(说到天使,就听到他翅膀的扇动声)。意思一样,翻译时可以参考,但也不能不假思虑,拿起来就用。
与三国故事和人物有关的歇后语大概多,像“刘备摔孩子——收买民气”、“关公饮酒——不怕酡颜”、“张飞纫针——大眼瞪小眼”等等。中国读者看了,心领神会,莞尔一笑;外国读者看了,一头雾水,不知所云。由于他们不知道,关公是个大红脸,喝不饮酒都一样红;张飞生了一双圆圆的大眼睛,对着小小的针眼儿,相映成趣;而刘备垂手过膝,像长臂猿一样,往地上扔孩子,属于轻拿轻放,根本摔不坏。
谚语是特定文化土壤中成长出来的秧苗儿,挪动的时候务必小心。如果不是对谚语的内涵有准确的理解,对两种笔墨有闇练的驾驭能力,很有可能在翻译中涌现“失落之毫厘,谬以千里”乃至“南辕北辙”的结果。背后有故事的针言或谚语,虽然难翻译,毕竟还可以勉为其难,实在弗成,就把故事再给外国朋友讲一遍,但那些靠谐音来表达意思的,险些便是不可译的。
一种措辞中的精粹,如果无法翻译转换,就让它们留在自己的措辞中,大概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