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杭州这座城市,水是灵魂。

运河的那些事儿第一课|京杭大年夜运河黄金十字路口塘栖 汽车知识

作为天下上开凿最早、里程最长、工程最大、最古老的中国大运河,自北向南贯穿杭州城,数千年至今,依然悄悄流淌着。
它造诣了这座城市的经济,也沉淀了杭州悠悠千年的历史与文化。

古往今来,大运河在杭州流经的区域里,究竟发生过哪些故意思的事儿,有着什么样的风土人情,在这些年的保护发展中,又能看到若何的今昔比拟?

从本日(4月13日)开始,钱江▪小时新闻和杭州市京杭运河(杭州段)综合保护中央共同互助,策划推出《大运河的那些事儿》“音频小课”系列,请来各路专家当主讲人,通过笔墨宣布和音频小课的形式,将大运河杭州段一个个有趣的故事、不为人知的历史娓娓道来,让你在这里读懂中国大运河杭州段。

本日推出的第一篇,是有关塘栖的故事。

主讲人:虞铭,百年汇昌掌门人,自小在塘栖终年夜,对文史的爱好达到痴迷的程度,对塘栖商埠文化管窥蠡测,是同时涉足余杭文史学术和商界经营的“两栖”人物。

从武林门码头出发,沿着京杭大运河北上,行至25公里处的十字路口,有一个地方,叫武林头。

很多人大概都不知道这个“武林头”的来头,有个不靠谱的民间说法是,“武林头”也叫“伍林头”、“武林渡”,传说伍子胥在这里隐居过。

这个十字路口再往前行,年夜约两三公里,便是塘栖古镇。

按理,武林头处于水路的十字路口,对面是杭州,背后是湖州,集市商埠发展轻而易举,但从古至今,武林头都是一处荒凉地,不要说村落,就连正儿八经的码头都没有。
反倒是塘栖,成了苏、沪、嘉、湖的水路要津,一贯发展至今。

要阐明这个缘故原由,得先把韶光倒回到五百多年前。

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塘栖 虞铭 供应

运河十字路口

武林头和塘栖大比拼,塘栖得胜

杭州段运河,是中国大运河的最南端。

早在五百多年前,它的航道,就在如今上塘河的位置。
上塘河是一条人工开凿的河,沿着京杭大运河北下,从海宁长安,转入上塘河到皋亭坝再到艮山门进入杭州城,宋元期间,苏东坡、王安石包括马可▪波罗到杭州来,走的都是这条线路。

这条人工河,最大的缺陷便是水位高,连续不下雨的话,就要断航。
而且沿途有很多坝,船只翻坝很麻烦,发展受限。

因此,到了明代中期往后,江南一带经济发展,手头越来越宽裕,局促的上塘河就被“嫌弃”了,当地政府干脆新挖一段从塘栖至江涨桥段的运河,也便是现在通航的运河。

这条河道,是基于现有的河道挖出来的,很多还是天然的湖泊,如十二里洋、三里洋,以是这段河道就很宽,史料记载“20丈”是均匀宽度,实在很多自然河道区域都达到了100来米宽。

河道宽了,运输能力自然就上去了。
比起10来米宽的上塘河,这段运河的运输能力,比原来翻了二十倍乃至几十倍。
南来北往的航运,繁荣了沿线的当地经济。
因此,宋元期间,原来连地方志上都找不到记录的塘栖、武林头都涌现了。
不过,末了“养肥”的是塘栖。

为什么?

这里要遍及一个知识点,古时候走水路,五六十里是一个节点,一样平常船开了五六十里就要停下来住店过夜。
从艮山门出发到临平,走上塘河,恰好是五六十里。
走京杭大运河,从武林门到这里,恰好也是五六十里,再过去要到桐乡石门才能找到堆栈。

那么,究竟哪个位置最适宜设码头、开堆栈?

武林头,连通的是苕溪,再出去又是航道支线,致命的弱点便是不适宜水运。

再看看离它两三公里的塘栖,往东走可到桐乡、嘉兴、上海;往北走去往德清;往西走可通老余杭、安徽、南京;往南走,半天路程到杭州。
因此,真正处于十字路口黄金地段的,该当是塘栖。

光绪十五年塘栖舆图 虞铭供应

运河是“妈妈”,广济桥是“爸爸”

运河横穿全体塘栖,把塘栖分成了水南、水北两个板块。
从人口分布来看,水南街占了90%,这里“商家鳞集,市廛萃焉”。
有着“美人靠”的过街楼,成了水南街独特的风景。

水南街现状 资料图

水北街现状 柯伟 摄

而水北街呢,仅是“边角料”。
明清以来,没有过街楼。
缘故原由很大略,这段运河是漕运的主通道,水北街是拉纤的通道,真正让塘栖的水南、水北连成整体,是由于广济桥的涌现。
这座如今京杭大运河上仅存的一座七孔石拱桥,创造了全新的发展机遇。
清光绪《唐栖镇》中记载:“迨元往后,河开矣,桥筑矣,市聚矣。

这个发展机遇,往大里说,它带动了浙江省近代工业革命。

1895年,拱宸桥开埠。

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南浔富商庞元济和杭州殷富丁丙合资在塘栖镇东的日晖桥畔开设“大纶丝厂”,这是浙江省境内最早的三家机器缫丝厂之一,也是塘栖第一家当代化工厂,就造在大运河的转弯角上。

大伦丝厂遗留下来的现存建筑,唐永春 拍

能在这里建造丝厂,最关键的成分之一,便是水路的畅通。
塘栖这个位置的京杭大运河航道,可以开进大货轮,那些工厂须要的机器设备、燃料、德国意大利的发电机等,都可以走水路运进来,周边的德清、桐乡、湖州、海宁都是蚕桑基地,走水路也很方便。

有了丝厂之后,塘栖的经济面貌彻底发生了改变。
塘栖的水北街一片,接连冒出了三座丝厂,还有织布厂、织绸厂、肥皂厂、碾米厂等,直接形成了一个工业带。

全体丝厂家当,光是工人就达到1万多人。
当时,塘栖的人口也就1万出头,那这些工人从哪里来呢?原来是当地种枇杷、养蚕的农妇都去丝厂当起了上班族。

有句玩笑话说,塘栖的女人都很“嚣张”,实在是有缘故原由的。

想想当年,女人们都成了上班族,每个月赚进三四块银元,一年下来便是几十块银元,这笔钱在当时可是一笔巨款,能买下塘栖的一套屋子,更不要说,百货商店里那些平时大家都买不起的热水瓶、毛毯,女工们都能轻松拿下。

而比拟她们的老公,平时就靠天用饭,收成时令卖些枇杷卖茧子,根本没有稳定收入。

以是那时候,塘栖有个征象便是每天老公摇着小船送老婆去丝厂上班,女人的社会地位完备改变了。

上世纪60年代在广济桥边合影的孟氏三姐妹 虞铭 供应

这样说下来,对付塘栖而言,大略一句“运河是妈妈、广济桥是爸爸”,就把它如何发展了两岸富庶的经济、繁盛的人口变成“黄金水道”重镇的缘故原由交代得明明白白。

超山的十里梅海

和大运河有什么关系?

超山梅海 董瑜 摄

如果问你,超山的十里梅海是怎么来的?

你肯定想不到,原来它也和大运河的水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依赖着京杭大运河,依赖着水路码头,塘栖吸引了四面八方的商贾来此做生意,最有趣的是,不同的地方来的人,盘踞在此,各自盘踞了一个个行业:食品行业都是宁波人经营的,开中药店的都是慈溪人,当铺都是徽州人开的,面粉店是江苏丹阳人开的,酿酒作坊是绍兴人开的,做泥水匠切实其实定是东阳人……

商贾、名人都来了塘栖,也把很多技艺、前辈的文化带到了塘栖。

比如,塘栖镇上最早的私人园第是位于水北的“吕园”,光绪《唐栖志》记载,吕园的主人是吕坤、吕需兄弟,明代正德、嘉靖至万历年间人。
吕需是最早在塘栖开办书院讲学的,也是他,将外地的蜜饯制作技艺传入塘栖。
他可能不会想到,自己带回来的这门技艺,让塘栖的蜜饯传往了全国各地,至此改变了塘栖的面貌。

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塘栖 虞铭 供应

最早,塘栖的农人收成了水果,没有冰库,很难保存,没办法销往远路,价格也卖不起来。
自从有了蜜饯制作技艺,塘栖的农人就开始在超山栽种大片梅花,夏天采梅子做成蜜饯,既不会糜烂又能走水运卖出去。
相称于是做一季吃一年。

明清期间,每年春季,几十万的喷鼻香客从四面八方坐着船,过塘栖入杭城内烧喷鼻香拜佛,回程肯定住在塘栖,他们带回去的伴手礼便是好吃又随意马虎保存的蜜饯。

由于销量太好,塘栖险些每家每户都在做蜜饯,最多的时候,塘栖有200家蜜饯作坊。
有着两百多年历史的百年汇昌,所产的糖色(蜜饯)就曾被道光天子选为贡品,是清朝内务府(故宫)的“指定供货商”,在1929年首届“西湖展览会”上,汇昌蜜饯曾获最高奖。

近代上海开埠,有了电厂,有了夜生活,开出了很多电影院、歌舞厅和夜总会,里面最受欢迎的小食就有陈皮梅、桃干、杨梅干、话梅,全都是塘栖超山的当地货。

看到这些蜜饯这么受欢迎,上海的食品公司看到了商机,冠生园、梅林罐头公司等食品公司,纷纭跑到塘栖,专门找当地的作坊做“代加工”,搞到上海二次包装变成自己的产品卖到全国各地,套路和现如今千篇一律。

便是到了现在,杭州仍有40家蜜饯企业。
大家吃的来伊份蜜饯,基本上都是塘栖生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