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声,丝竹为之,清如莺鸟,婉转悦耳,阳春白雪也;呕哑嘲哳者,黑鸟立于枝聒噪甚烈,邦邦摇橹小调亦能绕染三日。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老子以心如止水淡泊名利,“处众人之所恶,放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放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以无为之姿态逍遥于世,拒王善于湖畔,垂钓安然自居。既不争名,亦无以低姿而折腰;以无为中庸于世,浅笑自然。商容,老子之师,临终前唤老子于床前,曰:“吾牙在否?”老子摇头,又曰:“吾舌在否?”老子回道:“在。”“以柔者易存而刚者非易也!”老子顿悟,不以刚强处世,不以低姿折腰,中庸易安!正如身列前者悲,列后者哀,不悲不哀亦是人生之高境界。
“乡里小儿,岂能为五斗米而折腰”。陶渊明以心不为形伇,毅然辞官不利浮名,不折腰,舒啸于东皋,掬菊以入盈樽,品得淡雅。不以名利而为之,不以饱暖而折腰,中庸之道。解甲归家,“恨晨光之熹微”,脱帽摔岸,鄙折腰于五斗,得闲适,得悠然,不遑遑而碌,酌以壶觞,策而流憩,善以万物,轻飏洒脱,富贵名利,不可求也。贫困折腰,不愿为之。愿处南山一角,植杖耘籽,登高舒啸,赋诗于清流,以中庸以易安。
澹居红尘,名不列前,身不列后,不悲不喜,安于岁月,不遑于名利,不怒于困苦,恬淡位于中庸。如若花开之时,不品高贵者牡丹,不闻低贱者杂花,拾得些许白菊以入酒,淡香四溢,浅笑安然。
篇二:藏露兼要,中庸之道
娇艳的鲜花选择了显露,厚实的花生选择了隐藏。正如世间之人,有的选择了表现自我,有得选择了隐藏自我。面对截然不同的处世之道,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呢?我认为,兼承儒家主张的“中庸之道”。藏与露之间兼顾彼此,不失为一种恰当的选择。
藏而不漏,没世之后。自古以来,许多文人雅士都推崇隐逸的生活。有的是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一心向往自由,陶醉于山水之间。有的却是不愿主动展现才华,而是被动的等待赏识他的知己明君。若终被他等到伯乐,这或许了成就一番佳话;然绝大多数都是空有一颗渴望建功立业之心,在忧愁苦闷中虚度一生。少年时的奋发图强化为泡影,经世治国的才能无所用处,才华出众的人才埋没于世,这是何等荒谬的浪费!何不显露自己,让更多的伯乐注意到你的存在?
露而不藏,危伴其旁。他们与隐逸者截然相反,同样满腹经纶,才高八斗,却能在总人中脱颖而出,甚至成就轰动事业,名留青史,然大都不得善终。缘何,这主要归咎于他们锋芒毕露,不肯收敛,终引火自焚。韩信用兵如神,谋略过人,终被诛杀宫中;曹冲天资聪颖,才华横溢,猝然离奇早夭。不重名利的张良在韩信被诛,萧何系狱之时仍能从容保身,为人谦和的卫青在一位强势君主之下亦可得以善终。露而不藏之人,在尽情展现自身才华的同时,也暴露自己能力的极限。而且当孤月的光辉遮蔽了繁星的光芒时,太阳也变开始“月食”。从这方面而言,真正的孤芳是只能自赏的。何不暂时隐藏自己,去欣赏别人的美丽?
藏露兼要,中庸之道。中庸,并非模棱两可,得过且过,而是讲求为人不偏不倚,处世有度。中庸之人,懂得何时显露才能,何时隐藏自我。露,是对自己才华的相信与人生的负责;藏,是对他人的尊重,也是为自己的发展留有空间。藏与露绝非矛盾而不能共存的,而是一个相辅相成的整体。只有做到藏露兼要,我们才是合格的社会人。
藏露兼要,不仅是一种人生态度,更是一种人生智慧。我愿坚守中庸之道,做到藏露兼要,从容面对生活。
篇三:王道中庸_1200字
常常听人一提到“中庸”,就随口说出“无原则”、“抹稀泥”之类的解释,其中既有大学生,也有不少的教授,甚至自命不凡的各类“专家”。实在使我惊讶。
孔子“中庸”思想的本意是:“去其两端,取其中而用之。”也就是去除偏激,选择正确的道路。它体现的是端庄沉稳、守善持中的博大气魄,宽广胸襟,和“一以贯之”的坚定信念,是具有永久的真理性和现实主义的伟大思想。至少我们可以从“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的偏激教训中,体会到孔子这一思想的深刻性。
“中庸”被赋予“不讲原则”的意义是为批孔而曲解其原意而来。现在很多人非常善于以蔑视的口吻批判“孔孟之道”而显示其思想的先进性,然而他们对“孔孟之道”的知识,又完全依靠道听途说而来,全不去研读孔、孟的着作,实在可怜得很。
不研读孔、孟着作而谈“孔孟之道”,就难免闹笑话。譬如我见到几种白话《论语》读本,评价孔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的思想是“假仁慈”和“愚腐的虚伪”。实在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望文生义之谈。
孔子主张不用鱼网或以大绳多勾的方式捕鱼,是因为这样的方式已经超越了维持生计的限度,而是以渔利为目的了。孔子说的宿鸟,绝非仅指落在树上的鸟,而是指在巢穴孵化幼鸟的大鸟,大多鸟类是为繁殖后代而筑巢。避免射杀繁殖期的大鸟,可以避免殃及幼鸟,保护鸟类的繁衍。孔子这一论述体现了“天人合一”的伟大思想,至今也仍然具有非常深刻的现实意义。利益的欲望是无限的,对自然生态的破坏也是巨大的。如果现在的人们懂得孔子这一思想的重要性,就不会出现捕捉鸟的粘网和捕鱼的“绝户网”了。当现在的人们大声疾呼保护鸟类和鱼类自然资源,使之减缓灭绝过程的时候,人们可曾想到正是因为我们遗忘了圣人的教诲以至面临如此灾难的这一层?
所以我又想道,要体会哲人的思想,首先应当具备对哲人的崇敬态度;要和先哲对话,首先要具备面对先师的敬畏心理。否则是难以得到先辈哲人的启示的。孔子被千年百代尊为“圣人”,自然有其中的道理。所以,要理解孔圣人的思想,要读懂他的着述,首先要具备尊敬“至圣先师”的敬畏心理。
比如说,对《论语》“学而篇”的解释,从严谨学者的注解到皮毛潦草的白话读本的翻译,历来解释为孔子说了互不相关的三件事:一件是不断学习很高兴,一件是有朋友来访很快乐,一件是人家不理解我,我不怨恨。但是,作为伟大思想家的圣人,是不可能在一篇谈话中语无伦次地讲述互不相关的三件事情的。孔子的学生既然把这三句话放在一篇中记录,那么,它所表述的就应该是一个连贯思想的三个层次。
当我们怀着敬畏的心理,面对这位至圣先师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参悟孔子这篇谈话的连贯意义了:“不断学习钻研,就会产生新的思想观点,这难道不是使人非常高兴的事吗?当有人知道了我的思想观点,从很远的地方来和我切磋交流,这不是使人感到非常快乐的事情吗?当有人有不理解、不赞同我的观点的时候,我不恼怒人家,这难道不是君子风度吗?”这是体现孔圣人“忠、恕”观念的连贯思想。
关注美德网官方微信,获取更多初三作文独家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