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实验区成立,民众教诲这一块相称受重视,成立有专门机构,由罗中典牵头,又组建了学生游艺班,从娃娃抓起,既教唱川戏,也教文化,更教做人。
抗战军兴,机构职员迁来北碚,把北碚的戏剧推向高峰。
1937年底,卢子英赴渝,专程到了《新蜀报》,会见重庆各界救国联合会和重庆文化界救国联合会卖力人漆鲁鱼,请他帮忙组织剧团剧队到北碚演出,宣扬抗日。12月18日,萧崇素率重庆文救会村落庄移动演剧队抵达北碚,三天演出五场,揭开了茂盛的序幕。
其实在此之前,北碚早开始组织戏剧形式的抗日宣扬,抗敌后援会北碚分会还新组建剧团,兼善中学也组织剧团演出宣扬,游艺班更是奔赴各乡演出,乃至到重庆上了又新大舞台。但这毕竟都是业余性子,必须得有专业职员支持。
这往后,先是重庆大学抗敌宣扬队趁元旦假期来北碚演出。隔了几天,余克稷亲率重庆呼啸剧社来碚演出。余克稷是著名的非职业剧人,后来的大明星张瑞芳的第一任丈夫和星探,本职是重庆电力公司的工程师,业余组织剧团演出,全国有名。仲春初,萧崇素带着重庆市抗敌后援会文化界支会戏剧宣扬队自合川结束后来北碚演出。七月尾,萧崇素又率儿童剧团来碚。水土沱第八儿童保育院集体到北碚来唱车灯,募捐。
其间复旦大学安顿好后,在六月尾用四川话演出话剧《生路》。游艺班也排出了新编川剧《血洒晴空》演出。北碚自己的剧团没停滞,迁入的复旦、苏医、国立二中都积极组织话剧,音乐会,宣扬抗日。
武汉的七七少年剧团也曾在1939年初夏来碚短时活动,开联欢会,采访,并组织公演。但便是由于过于生动,没多久就被中心宣扬部强令撤消终结。
1939年8月初,军委会政治部教导剧团由洪深率领巡回演出,首站来北碚,演出话剧《包得行》。这是来碚的第一家正式专业剧团。
自1940年,日寇的大轰炸,让重庆充满了风险,国民政府强力哀求各机关疏散,北碚也是指定疏散地。迁入的人多了,夜晚竟然常有京剧锣鼓声在北碚街头飘荡。区署忙着支配改造戏院舞台,争取舞台更专业,能容纳更多的不雅观众。民众会场拆掉新建,在失落火毁去的新营房旧址建起民众电影院,把原来的民众影院改为民众戏戏院,梧桐树立好,才会有凤凰来。
先是汉剧流动抗敌宣扬第一队在1月20日来到北碚。他们是从到重庆已一年多的汉剧团分离出来的,这次来就长住北碚,偶尔外出,汉剧队长傅心一还去函为北碚请来田汉辅导戏剧。汉剧名宿吴天保来为汉剧队助过几次阵。国立戏剧学校求学学生冯枫也来北碚组织了铁马剧社,匡直任社长。白兆兰为社长的合川燕春川剧团迁来北碚。北碚各机关还邀集爱好者组建了公余国剧研究社,社长张和斋,义演《秦琼卖马》、《天雷报》等剧目三天,为前方将士募寒衣。
进入1941年,北碚的戏剧更活动丰富多彩。
中心警官学校警声剧社来碚演出。复旦剧社在新营房川戏院公演《雾重庆》。重师剧团在重师礼堂演出果戈理的《结婚》。江苏医学院苏医剧社在川戏院演出《塞上风云》。中宣部实验剧团由吴漱予领队来碚在重师礼堂公演洪深改编的《寄生草》、《烟港》。教诲部第三巡回戏剧教诲队来碚也来北碚漫谈演出。教诲部还在北碚成立了实验剧队,聘请国立剧专的阎哲吾为队长。
8月份,北碚来角了。留渝剧人派万流到区署折衷来碚演出,然后就来了白杨,项堃,万流,黄田,陈路,胡孑,陶金,王班,田烈,魏鹤龄,章曼苹,骆立宏,薛淑敏,朱平康,汪存素,钱千里,郭寿平,孙师毅,张逸生等有名演员,在北碚连演四天,六七个剧目,尤其《未婚夫妻》,是与中宣部实验剧团拼着演。后来,大中华剧社,中国乐剧院,夜雨国剧社纷纭在北碚演出。
1941年10月,在赵太侔,吴漱一,傅心一,徐世霖的主持下,全国戏剧界抗敌协会北碚分会成立,北碚的演出更频繁,更高端。《日出》,《雷雨》,《屈原》,《面子问题》,《天国春秋》,《大地回春》,《北京人》一系列名作、新作连续上演。国立编译馆也组织了公演《天网》,梁实秋、老向都上台演出。第二年初夏,青年中心剧社,陪都中华剧艺社相继疏散到北碚,北碚还由田禽夫妇主持成立了新中国剧团。大批戏剧名家夏衍,郭沫若,阳翰笙,吴祖光,洪深,应云卫,王泊生,张骏祥,顾而已,赵丹,金山,张瑞芳都来到北碚。最范例的便是《屈原》一剧,在重庆被禁演后,卢子英见到郭沫若,当面约请中华剧艺社来北碚再次演出《屈原》。
除了这些名家,复旦,育才,重庆师范校,兼善他们自办的各种剧社,也精彩纷呈。
在话剧风光的同时,川剧,京剧,汉剧也吸引着自己的不雅观众,各派名角张德成,薛艳秋,吴天保也到北碚支持。
1943年春,国立歌剧校迁入北碚,校长王泊生。1945年夏,余上沅任校长的国立戏剧专科学校迁入北碚,合并了歌剧校。
白庙子也修起了民众会场
北碚的戏剧奇迹,在抗战期间,达到辉煌的顶峰。
抗战结束后,多数学校、文艺团体东下,北碚的戏剧少了许多,但也没完备消逝,1947年底,刚刚起步的谐剧专家王永梭,来北碚演出了《阿Q正传》,这是北碚尚存的戏剧演出中一大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