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进鱼

我是1958年10月份调到长治市机器修配厂(公建厂的前身)担当秘书的。
弹指一挥间,50年过去了。
回忆起当年在厂里事情的同道们,不讲得失落、昼夜奋战、联络齐心专心、白手起身建厂的情景,至今仍影象犹新,历历在目。

山西潞城公建机械厂筹迁始末  第1张

1958年可以说是不平凡的一年。
当时全国正值贯彻实行“鼓足干劲,力图提高,多快好省地培植社会主义总路线”。
进行到后半年,大炼钢铁,建立公民公社。
市县系统编制不断变革,潞安县和屯长县先后并入长治市。
市县刚合并后,我在市公安局治安科做外勤事情,后调在劳改科,对外叫长治市机器修配厂。
我到厂时,厂址已由琉璃圪倒看守所迁至市内东街神后巷4号。
厂牌虽挂起来了,厂内外却到处长着蒿草,还没有来得及整顿。
那时厂内仅有十几间瓦房(原来是市建筑公司的办公室),是全厂最好的屋子,全部做了工房和库房。
还有一院古老破旧的民宅是临时监房。
东南墙角有一个临时棚里安有一盘烘炉,用来打铁。
厂外有两排低矮的小房子,既是职工宿舍,也是干部办公的地方。
全厂一共7名干部,分别来自一市两县,既是要管教犯人又要卖力生产
连炊事员还有3名社会工人,200多名犯人。
当时条件虽然艰巨,但大家却有一股干劲。
在党支部布告、厂长李庆民同道的带领下,高下联络同等,不叫苦不叫累,因陋就简,奋力拼搏,决心要把这个劳改企业建成一个像样的工厂。

创业

机器修配厂开始是从市看守所起身的。
当时看守所里许可搞一些小型生产,补助所内开支,以减少国家包袱。
原来市所雇佣一个师傅叫郭俊义,以做粉条为主。
由于市内工厂多,从工厂来的犯人中,有相称一部分人懂工业技能,于是就想利用他们的一技之长,搞些小修小配。
当时恰好从淮海厂送来一个犯人叫李晓云。
他是一级汽车驾驶员、八级修理工,对修理汽车有一定技能,因此就以他为主组织了一个修配汽车组。
那里来所里修车的都是入口车,多数这天本丰田牌,其次还有美国、德国和英国的。
汽车配件十分紧缺,有些配件在市场根本买不到,自己生产又没有设备,形势逼人,就想办法从市废品收购站买了一台报废的皮带元车,经四处找_工厂求援,才把这台车床修复得凑合能用。
可是有了车床没有电仍旧弗成,由于所内只有照明线,没有动力线,安台变压器又缺少资金。
在没有办法的情形下,就采取抗日战役期间,在黄崖洞工厂用人工手摇大轮的方法来代替动力,把所内的在押职员分成多少组,每组4个人轮流摇。
虽说功效很低,但总算是解了燃眉之急。
车床开动后,来所修车的人一天比一天多。
一个小小的看守所实在容纳不下。
看守所能修车之事,市内逐渐都知道了,也惊动了市政府领导。
当时正是大干快上的“大跃进”时期,借此机会,市公安局经要求市政府赞许批准正式成立一个修配厂,并且赞许把市建筑公司腾出的屋子作为厂址,还决定减免一年税收,作为建厂投资,许可以劳改企业之名在银行开户贷款。
由于得到领导的支持,长治市地方国营机器修配厂于1958年7月10日正式挂牌成立了。

转产

形势在不断变革,人们的思想随着形势变革,也在不断进步。
1958年冬,由于潞安县和屯长县并入长治市,一市两县三个看守所的已讯断犯全部带进了工厂。
犯人增多了,纯挚依赖修配汽车,多数人没有事干,长期下去,犯人的生活都无法坚持。
同时由于修车韶光长了,也涌现了一些新问题。
每天有10多辆车出出进进,职员繁杂,有个别犯人通过来修车的司机捎书带信,给管教事情带来不少麻烦。
其次,从工厂的长远发展来看,也必须要有个固定产品。
我们厂该当如何发展,生产什么产品呢?一时定不下来,于是便组织职工和有技能的犯人开展了大谈论。
通过群策群力,大家提出了不少建议。
根据当时犯人中的技能能力和厂里设备简陋的实际情形,多数人赞许先搞机器制造业。
这种行业不仅用人多,而且能够边生产边武装自己,还能开辟一条来料加工的路子。

方案确定后,首先对干部进行了临时分工,新成立了一个生产办公室,由孟士麒(原屯长县预审股长)卖力,管教事情由余贵和李根全2人(原是屯长县看守所干事)卖力,财务管理由程连喜(原潞安县看守所的司帐)卖力,厂部办公室由我卖力,路起屏原是长治市看守所的干部,对市内比较熟习,由他和工人郭俊义卖力跑采购。
我们这些人都没有搞过工业,只好边干边学。

要开辟机器制造,首先要有翻砂铸工。
当时厂内一无化铁炉,二无翻砂工房,三无较高水平的技能人才,又正处在冬天,困难确实不少。
为了抢韶光,只好迎着困难上。
没有工房,就用苇席在院内搭了个敞棚。
经由多方探求,从轴承厂买了台人家早就不用的小化铁炉,自己动手用铁皮做了台鼓风机,就在寒冷的冬天,开始了翻砂制造。
红红的铁水终于流出来了,大家很高兴。
可是厂里没有精通铸工的技能职员,但犯人刘勤农是个好模型工,懂些铸工技能;陈德斌是建筑技能工,他只是在工厂搞过一段翻砂;其余还有个犯人是安居村落人,叫什么记不清了,他会铸民用铁火炉和铁锅。
只好先以他们3人为主,并在犯人中挑选了20多名脑筋较灵巧的年轻人,组成一个铸工段。
一边练兵,一边铸造一些小件,如三爪、四爪、修配上的配件和铁锅等。
由于技能不过硬,每炉废品过多,废了就回炉重铸,有些件乃至回炉三四遍才能铸成。
从经济角度看,确实不合算,但从长远看,通过一冬的实践,却培养出一批翻砂铸造人才,为往后的发展奠定了根本。

进入1959年,厂里自筹资金,在紧靠厂的北边买了一块3亩多的空地,自己组建了一个建筑队。
春天刚解冻就动工先建筑起一幢30多米长、8米宽的翻砂工房。
随着建砂房,自己又动手做了台冲天炉和卷扬机,并安装了推包铁轨跑道。
又通过市公安局和劳教科协商,从劳教队调来一名铸造技工叫周翊臣。
他原来在故县铁厂是专搞翻砂铸造的。
在他的辅导下,铸造工段发展很快,不仅减少了废品,而且统统大小件和难件都能铸造出来了。
从此,为开辟机器制造业占领了第一道难关。

超过

从1959年1月份屯长县从长治市分走后,孟士麒同道回了屯长县,生产办公室暂由厂长兼管,组织厂内生产息争决对外业务由孙吉海卖力。

在占领翻砂铸造一道难关的同时,厂里就提出了发扬连续作战的作风,把主攻方向转向了机器加工。
要制造机器,首先必须有台母机大型龙门刨床。
可是当时是操持经济时期,机床都是由国家统一调配,便是有钱也买不到,只好独立重生,想法低廉甜头。
与懂工业技能的犯人反复磋商后,大家都感到难堪。
仅一台12米长的龙门刨床的底座和台面就有好几吨重。
这样大的东西,不要说我们厂没有这个加工铸造能力,就连全长治市也没有一家工厂能铸成。
于是就提出了用土洋结合的方法,以生产办公室孙吉海牵头,接管技能员刘中一,车工张彦明、郝书文,钳工阎河库、王元海、陈林则,模型技师刘勤农,建筑技工陈德斌等,组成技能攻关小组,群策群力,让大家出主张、想办法。
先由技能室绘出图纸碰着困难就召开诺葛会议,研究办理办法。
刨床的底座是由铸铁改用钢筋水泥代替,床面的跑道过长就分成四节加工,大刀架是在市废品收购站买了两片可能是水利工程用过的机器零件,经由自己加工改制来代替。
别的许多配件,车工能加工的就用车工,不能用车工就让钳工用手工做。
当时有些人把这种做法形容为蚂蚁啃骨头。
经由一个月的昼夜奋战,机床所需的大小件基本备齐了。
但是这样大的设备,没有工房,只好安在院内,就在靠南墙的空地上。
先把地基夯实,用钢筋水泥把底座打好,再按图纸设计进行安装。
把机器安装完毕后,才盖了个大略单纯工房。
经由开机实验,基本达到了设计哀求。
这台土制的大型龙门刨床,为后期开展机器制造发挥了巨大浸染。

通过试制大型土制龙门刨的成功,不仅办理了厂里关键设备问题,而且使大家进一步解放了思想,战胜了因循守旧的不雅观念,更加鼓舞了攀登高峰的决心,为完玉成年操持打下了坚实的思想根本。

经由近一年的艰巨奋斗,修配厂从无到有,由小到大。
至1959年下半年,已初具规模。
当时全厂已有工人和留厂员工30多名,犯人增至300多名。
随着职员增多,本厂建筑队新建和改建职工宿舍和办公室40多间。
设备增多了,厂区扩大了,特殊是由于新产品即将投入生产,原来纯挚搞修配的那套管理机构和管理方法已不适应。
为了确保机器制造业顺利投产,做到道道工序有人管理监督,担保新产品的质量,管理机构也必须随着生产发展而改进。
于是厂里把原来的工段和小组进行了重新组合,正式成立了技能考验室。
铸工、机工、修配、钳工4个车间,锻工、模型木工2个工段和1个电工组,让有能力、懂技能的工人和犯人担当车间和工段的卖力人,并根据各车间不同工种,建立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
厂部也把原来干部的临时分工,经要求批准,正式成立了股室,任命了股长。
从此工厂开始走向了规范化、正规化。

新产品投产时,根据市场需求,开始紧张生产6尺和8尺大略单纯元车。
当时,由于各公社都要办小工厂,以是特殊是8尺元车的需求量相称大。
我厂生产的车床做多少就能销多少,乃至有些用户还提前给预支定金。
产品不仅销至本地,还有不少外地外省的单位来定货。
到年底共生产出售各种车床约70余台,经济效益直线上升。
当年除厂内统统支出和交纳税收外,还盈余十几万元。
这就为工厂发展再生产打下了较好的物质根本。

其次在生产车床的同时,厂里也武装了自己。
仅机工车间就新安装了6尺、8尺、丈二元车5台,低廉甜头插齿机、磨床、摇臂钻各一台,从而进一步提高了机器化程度,也培养了一批机工人才。

改造

随着加工能力的不断提高,创造一些配套的工具与设备跟不上生产须要,锻工、铸工、下料等仍旧用手工操作,劳动强度大。
工效低。
为了减轻劳动强度,厂里号召各车间开展技能改造的群众活动,提出了向改造要劳力、要功效。
各车间都成立了技能改造研究小组,根据各自的薄弱环节,让大家献计献策,提合理化建议,开展了比、学、赶、帮、超的改造竞赛。
这一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机工车间创制出偏幸套卡具、定中央器、万能滚花刀、双刨刀和下料机等;钳工车间创制出双头套扣机、划线样板、锯料机、座剪、万能贯车;锻工段创造出夹板锤、弹簧锤、正料机、冲模、镦螺丝机等;铸造车间创制出电碾、电筛和小型扣箱机;修配车间创制出磨钢机、液压机、汽缸内圆磨等。
当时尤其引人瞩目的是,厂里没有运输工具,由于铸工车间的扩大,每天须要大量的质料。
但由于运输跟不上,有时形成停产待料的局势,严重影响生产。
因此,修配车间在技能改造活动中,仅花了4000元在长运买了一堆褴褛不堪、已报废多年的汽车零件和一个有9道裂纹的汽缸。
经全车间职员大战20天,先后修配了零件3000多个,战胜了很多困难,修理成一台“丰田号”大卡车,办理了本厂运输困难。
通过全厂群众性大闹技能改造活动,不仅减轻了劳动强度,而且大大地提高了全厂机器化程度。

我厂开展群众性大闹技能改造活动的做法,当时还受到了省劳动局的表扬。
省《劳改事情简报》第53期,不仅把我厂的做法全部进行了刊载,而且劳改局还专门写了一篇文章,将我厂的技能改造推广到全省劳改企业。

1959年可以说是修配厂飞速发展的一年,也是决斗取得胜利、经济效益最好的一年。
在年终总结时,我厂被评为省劳改企业前辈单位,并出席了全国劳改企业前辈单位表彰大会。

攀登

1960年,我厂的生产已正式列入了省劳改局和市工业局的操持。
同时,人事管理权限也相应有些变革。
约在三四月份,孙吉海同道调市轴承厂任副厂长、贾舞云与马铭德同道先后调来我们厂任副厂长,主管生产。
那时各股室也增加了不少同道,全厂职工已有100多名。
厂内生产仍旧是靠各种机床。
按哀求所出售的产品必须有厂牌息争释书,连续沿用原来修配厂之名既与产品不符合,又影响销路。
以是变动厂名,势在必行。
究竟叫什么厂好,当时大家提出两三个厂名。
有的赞许叫晋峰机器厂,还有的提出叫叫太行机床厂等等。
根据大家的见地,为了很快把厂名定下来,厂长李庆民和我拿着报告亲自向时任市长王一浩申报请示。
王市长看了报告后说:“你们厂是由公安局建的,依我看,就叫成公建机器厂好不好。
”我俩听了,感到这个厂名不错,既符合实际,又含劳改厂的内涵,叫起来的顺当,于是当场拍板便定了下来。
随着王市长在报告上签了字,市政府办公室也下发了批复文件。
大约在1960年2月下旬,厂名正式改换,挂出了长治市国营公建机器厂的牌子,并向有关单位发了关照。

公建机器厂成立后,由于生产已列入了省劳改局操持之内,以是它的统领受市局和晋东南地区公安处双重领导。
厂里犯人的来源也变了,对晋东南各县刑期在10年以下投入劳改的犯人均可收押。
厂里犯人最多时有700多人,生产规模相应也扩大了很多,原来的厂地与发展变革又涌现了新的抵牾。
从长远看,办理这一抵牾,就必须迁厂。
到什么地方建厂呢?开始大家都赞许在城北桃园村落附近。
这一方案经请示市政府没有得到批准。
缘故原由是我厂属于劳改企业,市政府建议最好距市区远些,并指定了两个地方让我们选择。
一个是城南荫城公社附近;另一个是城北潞城公社附近。
我厂派人先在荫城内旺村落勘查,那里地形低凹不利排水,而且交通也未便利。
后又转向了潞城。
开始选了贾村落、史迥、城西三个点。
末了请市政府王一浩市长和分管工业的副市长实地不雅观察决定。
市长看了西门外,即现在的厂址,感到这里阵势平坦,又紧靠甘林公路,比较较是最好的一个点。
当时正是秋日,地里长着茂盛的庄稼,无法进地里细看,只是站在高处对四周看了一下,便初步决定下来。
后经多方搜聚见地,便正式向市政府打了建新厂址的报告,批准先征用100亩地皮。
随后根据生产发展可以扩建。
当时办理征用地皮手续很方便,仅用几天韶光便搞妥了。

厂址定下来后,以路起屏、宋顺则、陈德斌组成了建厂预备领导组,组长是路起屏。
他们先搞出了厂区方案图。
在潞城城内租赁了临时宿舍和监房。
秋收后在犯人中抽调了70多人组成建筑队丌始了建厂事情。

1961年因受自然磨难,国家经历了最困难的非常期间。
各单位受资金困乏影响,我厂生产的车床严重滞销。
缘故原由是一些小厂无钱买不起,正规的大厂又不须要大略单纯车床。
面对这一新的情形,势逼我厂必须发展新产品。
大家都赞许从农业机器上打开缺口,便购了一套小型拖沓机图纸。
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先制造了一台拖沓机引擎。
经由试开,机器发动了,声音过大,力量过小,达不到设计哀求,加工的许多部件不符合规格。
同时经由各方稽核得知做成一台拖沓机,必须有好多厂合营才能完成,制造拖沓机的试想失落败了。
后来创造,客户来厂拉机床时,有的客户自带吊链往汽车上装车,很省力,便产生了生产吊链的想法。
开始没有图纸,借用轴承厂一台日本制造的三吨吊链,由技能室细心地把外壳打开,对内装的每个齿轮零件先托在纸上,然后再描述出来制成图纸。
要完备按照人家的原件哀求来做,在当时根据我厂的设备情形是不可能的,就让技能室职员动脑筋根据原件的理论,用土洋结合的办法绘制了一套图纸,下发各车间,做大小链条。
没有对焊机,就让锻工手工打造,壳内的许多零件都须要热处理,只好用40号钢材代替。
土吊链制成后,经由试验,只要不超过三吨,还可以吊起。
于是便生产出了一批土吊链。
那是在长治地区,洋吊链很少,生产的土吊链还能销出去。
通过生产土吊链给我们的最大启迪是:今后我厂发展的方向该当以生产吊链为主,随即到杭州市武林劳改厂参不雅观取经,并购回了五吨、三吨的吊链图纸各一套,为后期生产吊链打下了根本。

启迪

我厂是个劳改企业,紧张生产力是犯人,改造事情搞不好,生产事情就上不去。
为了加强管教事情,管教股增长了王义俊等3名青年干部。
他们都是转业军人,有文化,有干劲,对事情敢抓敢管,对每个在押犯基本做到了“六熟习”。
在日常事情中,为了加强烦人的思想改造,每个车间与工段都订有《劳改报》和《山西日报》,每天晚饭后都要组织犯人学习。
此外,厂里还专门搞了一份《生产通讯》,对改造好的和生产中有贡献的犯人及时进行表扬,对违反监规纪律的进行通报批评。
厂里规定管教干部逐日必须亲自查一次监,每周必须开一次警馆联谊会,创造苗头性问题,及时加以办理。
每月组织犯人以班组进行一次评比,每季结合总结生产,厂领导向犯人做一次政治时势报告会。
这已成为雷打不动的制度。
为了发挥党的劳改政策与法律威力,年终对改造好的犯人,请示市法院给予减刑或提前开释。
对严重违反监规纪律的依法给予加刑惩罚。

为了表示党的人性主义教诲,厂里设立有诊疗室、理发室、缝纫组等专为犯人做事。
随着生产经济效益的提高,厂里实施假定人为。
按规定抽出一部分资金,根据不同工种和技能,全厂的犯人每人每月都能够领到数量不同的零费钱,记在他本人的卡上。
厂内专门设立了一个小卖部,犯人可随意购买一些生活用品。
如果卡上的钱没有用完,开释时还可以带走。
特殊是在遭受自然磨难的三年非常困难期间,市场蔬菜供应紧缺。
为了度过暂时困难,确保职工和犯人生活上不受大的影响,厂里抽出15名犯人,由留厂员工王殿本卖力,在门外种了4亩菜园,还在城外种了20多亩十地,全部种的是地瓜和红白萝卜。
每年收成除供给职工、民警、犯人三个灶食用外,还有节余。
由于我们狠抓了对犯人的思想改造事情,以是生产也涌现了如日方升的局势。

(作者:王进鱼,原潞城县粮食局长)

图片来源于网络,与本文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