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小奇,我国著名词曲作家、著名音乐制作人,文学创作一级作家。
1982年本科毕业于中大中文系。
他从1983年开始创风格行歌曲,至今创作词曲作品2000多首,约200首作品分获“中国音乐金钟奖”“金鹰奖”“中国十大金曲”等各种奖项。

《涛声依旧》、《大哥你好吗》、《我不想说》、《高原红》、《烟花三月》、《九九女儿红》、《超过顶峰》、《又见彩虹》……这些随处颂扬的经典传唱之作,均出自陈小奇之手。
其作品横跨四个年代,以典雅、空灵、具有深厚文化秘闻的南派艺术风格独步大陆乐坛。

涛声依旧著名词曲作家陈小奇中大年夜对谈盛行音乐40年 休闲娱乐

他曾获“中国十大词曲作家奖”、“中国最精彩音乐人奖”、“中国金唱片奖最佳音乐人奖”、“广东省音乐界领军人物”、“广东乐坛最具影响力音乐人”等名誉称号。

谈写歌,陈小奇说,写歌是天下上最难,也是最随意马虎的事情。
“写歌不是想写什么就写什么,要根据社会形态进行创作”。

盛行音乐的经典,他说有些歌便是命好,就出来了,但别指望所有的歌都盛行。
“我写的每一首歌都像交给中文系的考卷,当成试题去做,每一都城尽可能写到最好。
能不能盛行就交给老天爷,不是个人能旁边的。
为经典创作,是一种创作态度和追求,但要成为经典没那么随意马虎。

末了,以陈小奇为中大建校75周年创作的《山高水长》合唱结尾。
现场热烈欢愉,余音袅绕。

谈广东与盛行音乐:大陆盛行音乐最早从广东发轫

问:您怎么看待盛行音乐最早在广东的发轫?

陈小奇:由于改革开放,广东最早涌现了很陌生的音乐形态——盛行音乐。
这不仅是一个音乐形式的进入,不仅是一种社会形态的变革,更是心灵上的改革开放。
以前我们是一块砖头一个螺丝钉,个人代价不被认可,改革开放个体户的涌现,适宜了这个时期的稀缺,个体生命代价被尊重,个性风格成为自然,成为大众选择,这是改革开放的最大变革之一。
广东作为改革的前沿阵地,最早将毗邻港台的盛行音乐重新引回大陆。

问:广东作为盛行音乐的发轫地,有若何标志性事宜?

陈小奇:古典、民族、盛行音乐好比三驾马车。
一开始盛行音乐被人来源盖脑骂很多。
它是一种音乐形态,和其他音乐形式不一样。
盛行歌曲是盛行唱法,纯自然的声音的演唱,不像美声、民族唱法通过人声共鸣,不用麦。
盛行音乐在麦的根本上产生,轻轻演唱,能唱很细腻的东西,用麦能无穷放大。

最主要的事宜,一是1978年东方宾馆的音乐茶座,这是广东最早的现场盛行音乐。
音乐茶座是为了来参加广交会的嘉宾休闲娱乐而设置,要外汇券才能消费,后来,广州的音乐茶座开始对市民开放。
二是1979年景立了太平洋影音公司,卖盒带,火了。
当时没有转账没有支票,一麻袋一麻袋现金扛进来。
盒带把全体中国的盛行音乐搅动了。
这两个事情成为广东作为盛行音乐发源地最主要的两个标志性事宜。

谈不同风格的音乐创作:要根据社会形态进行创作

问:您创作的歌曲中有岭熏风、西北风、民族风,如何自若切换?

陈小奇:80年代全体国家充满了向上冲动大方亢奋的情调。
西北风在这种背景下产生,反响的紧张是农业文明,和都邑化有点间隔,随后的盛行音乐则有很强的都邑性和商业性,广东岭熏风歌曲涌现,曾霸占非常主要位置。

写歌不是你想写什么就写什么,要根据全体社会形态进行创作。
岭南文化最主要的特点一是海洋文明,是伴随着全体中国近代史中国人睁眼看天下涌现的。
二是南方的审美意见意义,如果说,北方是风雪文化,崇高壮美坦率的,南方则是烟雨浸润出来的,追求蕴藉、婉约、幽美。

问:1994年上海高考的语文题是《涛声依旧》,这首耳熟能详的《涛声依旧》背后有什么故事?

陈小奇:1990年写《涛声依旧》,1993年上了央视春晚,火了。
开始的歌名是“船票”,后来改为涛声依旧,犯了个俏丽的缺点,由于寒山寺门前只有一条小河沟。

这首歌最大的成功是歌名作为一种盛行语盛行开来,这是非常主要的。
(这首歌创作与中大有关吗?)一开始我总坐14路车去广卫路总站,脚不沾地挤过去的,大概3分钱。
公交太挤就坐船去5分钱,当年便是在北门码头常常坐船去江对面。
原来一贯以为跟中大生活一毛钱关系都没有,后来想来想去,可能有点关系,当时坐船挺多。

问:盛行歌曲一度很难盘踞艺术高地,但您的《超过顶峰》、《又见彩虹》分别是首届天下女子足球锦标赛会歌和第九届全国运动会会歌。

陈小奇:首届天下女子足球锦标赛时是女足最辉煌的时候,活动对广州来说是重大事情,要创作一首主题歌,末了13首歌进入总决赛,11首是普通歌曲。
当时在友情剧院第一次采取市民现场投票的办法,比超女还早很多。
第一名是《超过顶峰》,第二名是《拥抱来日诰日》,都是我和作曲家互助的。
这首歌的意义在于,中国体育运动会第一次采取盛行歌曲作为主题歌,开了先河。
《又见彩虹》,也是国家级运动会第一次采取盛行歌曲作为会歌。
我是负责干工作,只享受过程,不管结果。

谈音乐之缘:从小手工制作多种乐器

问:您曾经做过很多种乐器,和音乐结缘是很早就开始了吗?

陈小奇:不是我喜好做乐器,是我没钱买不起。
当时一把二胡四五元!
“文革”后没书读,很多单位有文艺宣扬队,大院里小孩开始制作乐器。
自己做笛子,没有笛膜,就用芦苇的薄膜。
做二胡,皮是最大的难题,我们就自己上山打蛇,全身包扎严严实实,转一天,打到小青蛇。
把蛇劏了,把蛇皮荫干,晾放1严密10天再绷紧在琴桶上……最早的乐器便是这样做出来的。

后来我找了很多熟人买了把二手小提琴,18元。
当时在河里船上挑沙到岸上,一天8毛钱,整整挑了一个月。
说句比较牛的话,当时拉小提琴我是全县第一名,由于全县只有我一个人拉,(掌声笑声)那时小提琴不遍及啊。

问:您的识谱能力特殊厉害,是怎么练出来的?

陈小奇:也是自学的。
乐器都没有找过一个老师,找不起也找不到老师。
印象里全县只有一架钢琴。
音乐、识谱能力也是自学自练。
当时听到什么歌,我就借过来抄,抄了几百首歌词,硬是磨出来了。
在工厂时,听到歌剧江姐的唱片,一个个把旋律记下来,用铜板刻印,发给各车间音乐爱好者,识谱是当时逐步积累的习气,养成的能力。

问:您在中大求学时和音乐有什么故事?

陈小奇:1971年,广州音乐专科学校到梅县招生,挺高兴,十八般身手都玩了,没过,我当时以为和音乐没紧要了。

1978年10月5日,进入中大中文系学习。
来时除了乐器保留,把所有音乐资料都送给朋友了。
到中大时齐心专心想报考文工团乐队,但小提琴招满了,还有民乐团,就去了。
在中大期间,第一次拉大提琴,拉高胡,打扬琴。

“清瓶乐”的故事与军训有关。
入学后有几个月军训,有一个联欢活动,恰好有一天算夜家喝啤酒,意外创造每个瓶子敲出来,声音都不同。
于是找了8个啤酒瓶,水量高低决定了音高,找到了几根铁棍,弹了两首歌。

(有影响的教室老师?)我对格律诗词的爱好从中学开始,中学时填了100多首格律词。
对创作方面影响最大的是中大写作课老师。
她曾说的一句话对我影响比较大。
“你不要去写大部头的东西,可以写小的精干的文章”。
由于这句话我逐步走上了写歌这条路。

谈盛行音乐的经典:为经典而创作是一种创作态度和追求

问:一些好的作品却没有在市场引起好的反响,怎么看待这种征象?

陈小奇:每个人写出来的作品不管有多负责,只会有一小部分被接管被盛行,大部分是盛行不了的。
有些歌便是命好,就出来了,别指望所有的歌都盛行。

我写的每一首歌都像交给中文系的考卷,当成试题去做,每一都城尽可能写到最好。
能不能盛行就交给老天爷,不是个人能旁边的。
没有盛行只能自己去感想熏染,但没紧要,也是积累。

为经典创作,是一种创作态度和追求,但要成为经典没那么随意马虎。
我认为经典有三个标准,一是必须被广泛盛行过,没有广泛盛行过的不是经典;二是必须代表当时时期的艺术最高水准;三是至少积淀20年后,人们还记得还喜好。

现在有的网络歌曲,便是为流量而创作,追求的便是点击量。
但点击率高未必是好东西,必须自己来判断。
作为大学生,要有自己的判断力,艺术便是把握尺寸有判断力,眼界太主要。
每个时期都有不同的音乐。
这个时期的年轻人有喜好的肃静和权力。
从个人来说,则要有所选择有所判断。

问:您怎么看待当下的音乐教诲?

陈小奇:不管学什么,都必须具备艺术素养。
不一定是要节制一门技能,而是要会欣赏、懂聆听。
对付小孩来说,从小接管艺术熏陶会起到主要浸染。
当然盛行音乐也是稂莠不齐的。
我们的孩子从小要接管精良的盛行歌曲的熏陶和教诲。

一个时期一定有一个时期的艺术,中国的唱片时期只有20年,中国的网络音乐时期已20年了,下一个20年是什么?也可能是人工智能音乐?不管若何,我们要留下更多好的东西给孩子们。
目前,我们在做干系项目,通过孩子通报盛行音乐自身的魅力。

问:如果再给您一次选择的机会,还会选择写歌作曲吗?

陈小奇:(音乐创作)这条路对付我算是歪打正着,每个人都有酸楚的事情,不是超人,不是贤人,不可能一帆风顺。
痛楚自己去承受,幸福可以分享。

写歌词是全天下最随意马虎的事,也是最难的事。
构思上要找到独特的感想熏染,找到自己的措辞,表达内心真正想表达的东西,每次都想不断打破自己。
这么多年,越写觉得就越难了。
让我再做一次选择,我还选择这个。

采写:南都贺蓓

拍照:南都陈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