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线培植的由来
说到大三线的由来,就须要追溯到上世纪六十年代。1960年中苏两国的关系急剧恶化,苏联在我国北部边疆陈兵百万,对我虎视眈眈;盘踞在台湾的蒋介石政权弗成一世,梦想反攻大陆;1962年,印度在中印边疆挑发难端,直接导致中印军事冲突;1964年,美国制订了绝密报告《针对共产党中国核举动步伐进行直接行动的根本》,试图出动空军打击中国即将进行第一颗原子弹实验的核基地,并打算联合苏联进行。美国总统约翰逊和国务卿腊斯克、国防部长麦克纳马拉就此进行了谈论,并与台湾进行了详细切磋。美军航母在台湾海峡举行了核战役练习,1964年8月2日北部湾事宜爆发,美国驱逐舰“马克多斯”号与越南海军鱼雷舰发生激战,越南战役规模扩大,并延烧到中国南部地区,海南岛和北部湾沿岸都落下了美国的炸弹和导弹,直接威胁中国安全。
美苏争霸
面对战役威胁,毛泽东和中共中心毅然决定,终止原来“抓吃穿用”的“三五”操持设想,决定从当年起转而加紧进行战备事情,为了抗御外敌,毛泽东提出三线培植的计策构想:他把全国划分为前哨、中间地带和计策后方,分别简称为一线、二线和大三线。个中的三线是指长城以南、广东省韶关以北、京广铁路以西、甘肃乌鞘岭以东的广大地区,包括基本属于内地的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宁夏、青海7个省区及山西、河北、河南、湖南、湖北、广西等省区靠内地的一部分,共涉及13个省区。
三线建基本区域
大三线培植是新中国在1964年至1978年间,展开的、延续韶光最长、规模最为伟大的一次工业体系培植。大略地说,便是在以四川为中央的广大西南地区建立相对付全国独立的、“小而全”的国民经济体系、工业生产体系、资源能源体系、军工制造体系、交通通讯体系、科技研发体系和计策储备体系。
三线培植是党中心做出的重大计策决策
为什么要这样做?一句话,便是建立中华民族的“计策大后方”。
由于地理和历史的缘故原由,当时中国70%的工业分布于东北和沿海地区,从军事经济学的角度看,这种工业布局显得非常薄弱,东北的重工业完备处于苏联的轰炸机和中短程导弹的射程之内。而在沿海地区,以上海为中央的华东工业区则完备暴露在美国航空母舰的攻击范围中。
一旦战役开始,中国的工业将很快陷入瘫痪。如果我们遭到强敌的夹击,发生像日本侵略那样极度恶劣的形势,在东北、华东工业区相继失落守、大片国土沦丧的极度情形,希望有末了的余地能让我们依然能够退守于高山大川,保存一个“微缩中国”,以是在西南和西北地区,支配全套独立完全、门类完好、相互折衷、实用实战的交通能源、根本工业及国防工业体系,保持我们的工业化进程不至于被彻底打断,然后伺机反击,这便是所谓的“大三线培植”。
大三线培植从1964到1978年历时共14年,横贯三个五年操持,期间国家在紧张13个省和自治区的中西部地区投入了2052.68亿元巨资,涉及600多家企、奇迹单位的重修、迁居、合并,全体工程规模亘古未有。几百万工人、干部、知识分子、解放军官兵和成千万人次民工的培植者,打起背包,跋山涉水,来到祖国大西南、大西北的深山峡谷、大漠荒野。他们风尘仆仆,肩扛人挑,用十几年的艰辛、血汗和生命,建起了星罗棋布的1100多个大中型工矿企业、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
三线培植紧张重点项目
三线培植在宜昌的布局
宜昌市地处鄂西,是进入我国西南地区的主要计策通道,素有“三峡门户”、“川鄂咽喉”之称,又正处中国第二级阶梯与第三级阶梯的分边界,因其地有长江中游便利的航运条件、“七山二丘一平”的地貌特色、处于中亚热带和亚热带交汇地带、水源充足、物资丰饶和矿产资源丰富等,得天独厚的条件被国家天经地义的列入三线培植区域,军工企业和科研院所成批涌来。
三线培植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宜昌市第一次腾飞的主要历史机遇。
60年代中期,中心各部门陆续来到宜昌地区进行选厂和厂址勘查事情。这些部门中有国防工办、海军、空军、一机部、二机部、三机部、四机部、五机部、六机部、八机部、化工部、冶金部、纺织部、国家物资储备局等,共有30多个部门和单位,72个事情组,选址因此宜昌长江两岸一定范围内为主,不仅宜昌地区所辖远安县、宜都县、夷陵区大山深处,当年还被视为宜昌市郊区屯子的石板溪、乌龟碑、铁路坝、伍家岗、茶庵子,以及江南五龙、谭家河等处,以及当阳、枝江、长阳、秭归等离城市远的各县,一下子涌现了许多建筑工地,这是国家投资兴建和安排从沿海内迁而落户宜昌的一大批工厂的基建项目。
夷陵区三线文化广场浮雕
20世纪60年代的中期,宜昌公民忽然创造市区大街两旁的屋门口、陆续挂出“代号厂”、“部属厂”的筹建处或驻宜办、事情组的牌子;路上疾驶着许多挂军车牌照的汽车。成团成师不同番号的工程兵部队,开拔宜昌实行战备施工任务;省内数十个县的民工由专区、县的各级领导干部带队,组建成民兵师、团建制,集中于宜昌施工。由军人和民兵组成的万人大军,开进崇山峻岭赶修战备路,硬是在沟壑纵横、峭壁绝壁的地方,劈山掘洞、筑墩架桥,为军工企业修睦了专用公路使之直通三峡腹地。
“三线工程”的一个个代号也逐渐随着各种工程的培植变得让宜昌人妇孺皆知:715、710、330、403、404、515、238、288、388、612、066、137、809、827……
1965年,海军第七研究院715所(代号706)宜昌县晓峰乡新坪建厂。这便是当年宜昌城区的市民议论的“在大山肚子里放炮,把山掏空后放进一座代号厂”的那个国防工程。1970年建成投入利用,从属于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为增援宜昌战备工程培植,代号767、769两所野战医院,于70年代初奉调宜昌,其后代号671医院在东山建成,这即是后来的宜昌第四公民医院、本日的市肿瘤医院前身。
715研究所旧址
1965年至1967年,国家五机部、六机部批准并投资,在宜都县兴建了3家军工企业,它们是:中南光学仪器厂(代号388厂)、长江光学仪器厂(代号288厂)、旭日光学仪器厂(代号238厂),分别于1969年和70年代建成投产,为国防军需研制、生产光学仪器、精密器材及其成套设备。
388厂大礼堂
1966年,华强机器厂(代号809)在宜昌县小溪塔姜家庙建厂,原在山西太原的老厂于1969年迁入宜昌的新厂,属于兵器工业部。
809厂(华强机器厂)
1966年3月,在国家四机部支持下,北京775厂将4条生产线调拨给宜昌,补充了宜昌电子工业的空缺。1969年10月,四机部在北京举行会议作出了“加速宜昌市电子管厂培植的决定”,正式确认宜昌市电子管厂为电子工业部重点投资的三线地区电真空器件的生产厂家。
会后,国家投资141.8万元,军工产品率很高,16个品种曾高达90%。宜昌半导体元器件和稳压器等长达15年为卫星、火箭工程效力而获殊荣。1970年4月24日,我国成功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上,就有宜昌半导体厂生产的3AD—5锗管。当天,中共中心、国务院、中心军委致电祝贺,该厂受到表彰。
1980年5月18日,我国成功发射第一枚远程运载火箭,宜昌半导体厂供应的锗晶体管,宜昌电工仪器厂供应的程序掌握稳压器,宜昌八一钢厂供应的优质专用钢材,或直接安装在火箭上,或用于地面掌握,这3家企业受到中共中心、国务院、中心军委当天祝贺和表彰。
1984年9月12日,我国成功发射一颗科学实验通讯卫星,宜昌市半导体厂供应的半导体器件,宜昌电工仪器厂供应大型地面试验设备WYJ120—5型程序掌握稳压器,中共中心、国务院、中心军委致电祝贺,国家电子工业部通令奖励市半导体厂。
我国第一颗科学实验通讯卫星
1966年9月,国家纺织工业部批准,将沈阳纺机、天津纺机和上海一机厂和七机厂生产纺织机器的部分设备内迁宜昌市,兴建宜昌纺织机器厂,1971年建成投产,是部属大型纺织机器企业,结束了宜昌只能生产部分织布机和配件的历史,可以生产成套捻、纺设备和编织机器,产品出口罗马尼亚、泰国、缅甸、新加坡、赞比亚等10多个国家。
宜昌纺机厂车间
1966年10月,武汉综合电机厂开关车间迁至宜昌,选址伍家岗艾家嘴,兴建湖北开关厂。连同这一带原有工业企业和在建企业,形成主要的伍家岗工业区。开关厂兴建投产以及电线电缆、输变电设备、小水电设备和柴油发电机或原有扩建或新建投产,宜昌电工电器制造行业迅速崛起,成为全市机器工业的紧张行业,以1985年的一份调查表供应数字测算,电工电器制造行业户数占42.86%,工业总产值占59.28%,利税总额占55.32%。
当时大面积培植的伍家岗
1966年10月,交通部长航局红光港机厂在宜昌江南五龙筹建,同时,由上海电缆厂和一机部上海电缆研究所设计并于同年预备的鄂西电缆厂预备处,在江南谭家河动工建厂,并于1968年命名为红旗电缆厂,结束了宜昌长江南岸没有当代大工业的历史。特殊是红旗电缆厂,对宜昌影响深远,并在相称长一段韶光内成为全市机器工业屈指可数的大户之一。
此后数年之内,全市机器系统迅猛发展,与1985年数字比较较,全机器系统不包括403厂(该厂资料不全)共22家,红旗电缆厂一家的比重只占4.54%;该厂工业总产值达5359万元,占系统比重25.5%;该厂发卖收入达6036万元,占系统比重28.3%;该厂实现利税1519万元,占系统比重28.6%,这也是如今宜昌千亿家当之一——高端机器制造业的根基和来源。
湖北红旗电缆厂
1966年10月,经国家计委、化工部批准,在宜昌中南路兴建大型橡胶制品企业中南橡胶厂即137厂。该厂占地面积46.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0万平方米。原来从属燃料化学工业部,70年代初下放湖北省管理。1988年和1989年,实现产值、发卖收入双过亿元,是全市第一家“双过亿”户。1968年土建动工,1972年部分投产,至1990年已累计完成产值和发卖收入均为11.38亿元,累计实现利税2.93亿元。
中南橡胶厂
1966年11月,我国第四座超过长江天堑的大桥——枝城大桥,于1966年11月26日动工兴建。原设计为铁路专用桥,1971年春修正设计,在铁路两旁加修公路桥,即建成铁路、公路位于同一平面的钢梁桥。正桥10墩9孔,长1282.28米,铁路桥长1742.3米,公路桥各长1744.8米。铁路桥于1971年9月23日正式建成通车,1973年7月1日焦柳铁路焦枝线通车后交付铁路部门营运;公路部分延至1978年底交付省公路局正式启用。
如今的枝城长江大桥
1967年3月,经国家计委和机器工业部批准,湖北钢球厂在当时市区石板溪破土动工兴建,在此前后兴建了宜昌市电线厂、宜昌轮胎厂、宜昌电子管厂、宜昌硬质合金厂、宜昌制药厂等企业,形成宜昌又一处新兴工业区——铁路坝工业区。这些工业项目的建成投产,使宜昌成为门类比较完好,技能装备精良,根本比较坚实的国家工业基地和计策后方。特殊值得一提的是宜昌制药厂经由多年景长、终极改制成为如今的宜昌人福药业。
宜昌人福药业
1967年4月,宜昌棉纺织厂在伍家岗动工兴建。建成投产后,另一座大型棉纺企业宜昌旭光棉纺厂于1974年动工兴建,次年建成投产。两厂投产后,“宜昌市结束了机器棉织工业用纱靠外调的日子”,还有富余供应外地市场。1985年宜昌棉纱产量即达1.9万吨。
宜昌棉纺织厂
1968年,海军第七研究院710研究所在宜昌县艾家镇建厂,1971年建成利用。
如今的710研究所
1969年,066国防工业基地在宜昌地区远安县筹建,1970年8月破土动工。历经10年培植,1980年5月,中心第八机器工业部组织验收并正式投产。
066厂
1969年4月,国营江新机器厂(代号612厂)从江苏无锡迁入宜昌县小溪塔镇干草湾大垭垴建厂,1975年建成投产,从属于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
612厂旧址
1969年7月,焦柳铁路全面动工。焦柳铁路北起河南焦作,南至广西柳州。北段焦枝线的宜昌工段,于1969年7月6日开始施工,1973年7月1日落成通车,长74.96公里,土石方量1000余万立方米,各种建筑物300多座。
南段枝(城)柳线的宜昌工段,于1970年10月1日开始施工,1973年6月完成通车,长51.4公里,土石方量810万立方米,建筑物多座。为扶持827厂上马,确保葛洲坝水利工程施工中的设备、材料的巨大运量,以及六机部在宜昌兴建403厂等的须要,要修专用铁路支线直抵葛洲坝工地。
湖北省为了合营兴建宜昌钢铁厂和开拓该厂质料基地官庄铁矿,哀求将铁路支线延伸至宜昌县官庄,故将这条起始于宜昌县鸦鹊岭与焦柳铁路相接向西展筑至官庄的铁路支线定名为鸦官铁路。1970年6月18日支线铁路动工,西经宜昌市区38.3公里一段,于1971年7月28日完成铺轨,11月28日由国家验收,正式交付铁路分局管理,12月8日开始营运。鸦官铁路施工初期有3万人,施工高潮曾增至10万人。
焦柳铁路及其支线鸦官铁路建成,成为宜昌有铁路的开始,先后开通了宜昌至西安、北京、石家庄、怀化、无锡、广州的直达列车。
焦柳铁路湖北段(图片来源于@火车天下)
1970年12月,827厂在宜昌县莲沱兴建,该厂建厂的同时投资兴建专用公路——宜莲公路。宜莲公路起于市区夜明珠,经南津关、三游洞、天柱山至莲沱827厂,全长32.3公里,是一条完备在崇山峻岭中开辟出的一条通道,工程非常艰巨。公路于1973年12月建成,经827厂组织验收,投入利用。
1975年,宜莲公路由莲沱向太平溪展延,与从前建成的大老岭至太平溪一段公路连接,建成一条通向三峡深处的山区交通动脉,全长96.81公里。1979年,葛洲坝工程局投资将至莲沱的一段改铺成渣油路,一年多后的葛洲坝大江截流中,作为中转运输线发挥了主要浸染。为了培植827厂,1970年核工业部第二十二培植公司从四川涪陵迁来宜昌,承担战备工程和重点工业企业的建筑施工任务,该公司落户于宜昌县小溪塔冯家湾。
827厂篮球队
1970年12月,经国家第六机器工业部批准,宜昌船舶柴油机厂(即403厂)在宜昌市东山茶庵子破土动工,由大连造船厂包建。该厂颇具规模,13年里国家累计投资1.7亿元,厂区占地面积103万平方米,其余还修了专用公路。兴建厂房、科研机构、仓库的同时,还兴建了医院、电影院和从小学到技校(后升格为中专)与高中等完备的生活举动步伐,建筑面积逾25万平方米,成为拥有940余台套设备、3000余名职工军队的大企业,是我国造船工业在内地规模较大,专业化程度较高的骨干企业,1976年,该厂引进瑞士苏尔寿公司低速大功率柴油机制造专利,推出达到天下前辈水平的大型船用柴油机。
如今的403
1970年12月26日毛泽东主席在中共中心关于兴建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的批复的送审文件上指挥“附和兴建此坝”。1970年12月30日,葛洲坝工程开工,为纪念毛泽东主席1958年3月30日察看长江三峡,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命名为“330工程”。
10万培植大军从全国各地来到宜昌这个小城市。丹江口工程局、原水电部第13工程局、基建工程兵61支队、解放军第一军某部等单位奔赴葛洲坝工地,一锹一铲、一箩一筐、一肩一担,开挖长江,建筑万里长江第一坝。1988年底,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建成,成为万里长江上培植的第一个大坝,是我国水电培植史上的里程碑。
330工程开工誓师大会
1974年,中石油湖北化肥分公司(湖北省化肥厂)在枝江兴建,湖北省化肥厂是经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亲自指挥,首批从国外成套引进技能和设备培植的海内13家大型化肥生产企业之一,“省化”从此扎根宜昌、享誉全国,也是自此奠定了宜昌磷化工在全国的领先上风,一举出身了多个全国前十的磷化工企业。
湖北省化肥厂开工誓师大会
宜昌市三线培植工业家当的现状
1965年,宜昌市全市(指地市合并前的宜昌市建制)工业企业只有122家小型企业,职工也只有1.22万人。1978年,全市工业企业达251家,职工人数达5.57万人。1965年,全市工业总产值为4681万元。至1970年,宜昌市工业总产值打破亿元大关。1980年,全市工业产值险些是1970年的10倍。1985年,全市工业总产值18.2亿元,比1964年增长了37.8倍。
三线培植使宜昌经济与社会文化水平得到显著提高,为宜昌当代工业发展和天下水电之都建立奠定了坚实根本,也极大地推进了宜昌城市化进程。
夷陵区三线文化广场(三线忠魂)
三线培植初步改变了宜昌市根本工业薄弱和交通掉队的局势,使宜昌市先后成为船舶生产基地,兵器生产基地,电工、仪器仪表、机床生产基地,交通枢纽中央,新老纺织基地和水电工程基地等。
从某种程度上说,湖北能有本日“一主两副”格局,宜昌能在本日成为省域副中央城市,“三线培植”功不可没。外部形势所迫的环境,推动了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次西部大开拓,带来了宜昌“第一次腾飞”。
毛主席对三线培植的指示:培植要快,但不能潦草
宜昌市三线培植工业遗产,是宜昌在社会主义培植期间所取得重大造诣,是奠定宜昌工业化根本和城市发展的见证,也是社会主义培植期间的人们的革命精神的结晶,还是人类当代工业文明进程的缩影。时至今日,很多当年森严的工区、火热的工地、繁盛热闹繁荣的小区,早已今是昨非,物是人非。但人去物留,“三线工程”留给宜昌人的不仅仅是影象,也还有诸多的物质财富、精神宝藏。
宜昌火车站
湖北华强科技,目前是我国丁基胶塞生产龙头企业,医药包装行业领域“隐形冠军”。
宜昌人福药业,由原宜昌制药厂改制发展而来,如今成为中国最大的麻醉药品定点研发生产基地。
长江机床厂,是现在著名的“行业小巨人”宜昌长机科技公司前身。
中船重工海声科技、中核二二公司、中南橡胶厂、国营三八八厂、凌云科技集团、中南地质冶金总局黑旋风锯业和三川德青等企业都已扎根宜昌,在某一领域成绩精良。
湖北红旗电缆厂,如今演化为湖北红旗电缆有限公司、湖北龙腾红旗电缆(集团)公司等5家电线电缆有名企业。
宜昌经纬纺机是伍家岗区重点工业企业。
“330”更是扎根宜昌,“葛洲坝水电”工地遍布环球,成为宜昌响亮的“三线品牌”。
当年复工后的330工程培植面貌
“三线”已成过去,但“三线”永久烙印在了宜昌,深深影响着宜昌,从这里,可以找寻到宜昌工业的崛起之源、发展之路;从这里,可以追寻到宜昌精神的坚毅、年夜胆、奉献之魂。
写在末了:
有时候,其他地方网友在吹嘘自己地方计策地位如何如何主要时,宜昌人总是笑而不语,乃至都不会见告别人:宜昌还有一个湖北唯一至今依然整体不对外开放的县,目前也是中国唯一整体不对外开放的县,那就远安县。
至于远安到底有什么,在生产什么,我想也没有必要去细细探究,深山、林海、军工基地是远安县的名片,神秘而低调,正如一贯低调而默默发展的宜昌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