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丨谭山山
题图 |由受访者供图
下山之后,柳智宇做了很多事。
他结婚、创业、出书、做生理咨询、参与公益项目,积极推动传统文化与生理学领悟。2023年年底,他出版首部传记作品《人生每一步都算数》。在书中,他坦诚地回顾起自己生命中的每一个主要阶段,以及对宗教、生理学乃至人生的思考。
“从前的十几年,我都生活在自己的天下里,所受的教诲只见告我如何与学习打交道,并没有见告我如何面对一个个真实而详细的人。”如今,柳智宇学会了关爱自己,收受接管生活的平凡、收受接管不完美的自己。
《人生每一步都算数》
柳智宇 著
湖南文艺出版社 | 博集天卷,2023-12-8
2010年,柳智宇放弃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全额奖学金、决意上山修佛的,在互联网上掀起轩然大波。天才的出身与坠落,总能激起人们最广泛的感情反应。众人不明白,一个出息无可限量的天之骄子,为何溘然自断出路,与青灯古佛相伴。
8年后,本以为自己会在山上待一辈子的柳智宇选择下山。这频频次成为新闻热点,把他推上风口浪尖。
一门之隔,便是两个天地。分开社会8年,柳智宇创造自己空空如也,被身上的法衣和世俗的眼力所禁锢,成了人间的流落者。2022年,柳智宇决定脱下法衣,正式还俗,实现生理意义上的“下山”。
美国作家凯特•米利特曾说:“天才的出身,是孕育他们的文化具象的表现;他们是各自所在的社会结出的果实。”我们也熟知古希腊德尔菲神庙的墙上镌刻的那句箴言——“认识你自己”(或者该当说,认识我自己)。它警示着后世之人,我们需时候向内不雅观看,消灭外在表象,抵达灵魂的本真状态,达到生命的大和谐。
出家11年半,柳智宇一贯想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修行之路;如今,他回归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找到了真正的“道场”所在。
(图/《新周刊》)
出家和还俗,哪个更难?
2018年7月,一个稀松平常的清晨,柳智宇定时起床,吃完早饭,整顿好行李,乘坐着一辆小轿车,正式下山。
此时,间隔他选择到位于北京凤凰岭东麓的龙泉寺修佛,已经8年。俗世和方外之地,都已物是人非。
刚上山的大半年韶光,柳智宇并不适应山上的生活。每天劳作、长期受寒,导致他的身体状态下滑,气血两亏。
柳智宇的父母都是唯物主义者,无法接管儿子的溘然出家。他们深深地失落落、遗憾和不满,也让他深感痛楚。由于无人倾诉,感情郁结,出家没多久,柳智宇就病倒了。
北京龙泉寺。(图/图虫创意)
“山上基本留不住闲人。”柳智宇说。和很多寺庙不同,龙泉寺的僧人没有收入,也不许可利用手机,想打电话得申请,下山更得经由批准。他们与方内之人打仗时也适合心,时候把稳出家人的身份。这与柳智宇渴望打仗人群、结交朋友的心愿相违。
寺院之中,僧众互帮互助,氛围温暖,但在温暖背后,“无我”“利他”的理念也不断被强化,所有人都在强调为他人奉献,不干活,便是在花费福报,就有罪过。柳智宇同样被这样的集体氛围裹挟。
“当一个人过度地借助利他来表示自己的生命意义时,他的内心可能反而是很空虚的。它形成了一条唯一的通道:只有我帮你,我的内心才是知足的。我跟自己的连接是很少的,一旦没有人须要我帮,或者像我那样,身体差到没办法帮助很多人,就会涌现一些问题。”柳智宇逐步察觉到,寺庙、道场并不是完备的净土。
他不疑惑自己出家的决定,但内心总有一份苦楚时时时冒出来。
(图/Unsplash)
如果师父学诚法师(中国佛教协会原会长,后因性骚扰丑闻落马)没有失事,或许柳智宇会一贯在山上待下去。然而,事与愿违,师父出事后,山上民气惶惶,很多师兄弟陆续下山。
“留下来的人,大部分都以为师父没问题,他是被陷害的。跟这些人在一起,很难再去干点什么。师父在的时候,他们听师傅的,有些事情不会做得太过分;但师父不在的时候,便是他们的一言堂。”柳智宇意识到,这里已经没有他的立足之所,决定下山。
成为僧人须要啰嗦的流程,还俗则仅仅须要一句话。但对付柳智宇来说,成为僧人和还俗同样困难,它们都涉及身份转变、自我认同——他是如何认识自己的。
寺庙、道场不是净土
柳智宇以为,自己的天性中有两大特质。个中一个是同情心——尤其是对动物的同情心。
他从小不爱吃肉。由于总想着屠宰场里屠戮的画面,每次菜里有肉,他都以为难以下咽。随着年事的增长,他逐步适应了吃肉,但内心还是难熬痛苦。还俗之后,至今他还保持吃素的习气。
另一个特质,是他对自己当前生命状态的感知。柳智宇说,他很清楚自己每个阶段想要的是什么,也很清楚对当下状态满意与否,这可能跟他学习数学、受庄子思想影响有关。而且,他也敢于为自己做选择。
(图/受访者供应)
初二时,柳智宇读了《庄子》,当时就产生了归隐田园、出家修行的想法。
在北京大学数学系学习期间,柳智宇感到高档数学以上的发展彷佛越来越抽象,且趋向细枝末节,如空中楼阁一样平常。又由于眼睛和身体不太好,数学对他的吸引力已经大不如前。他去旁听了几门哲学课程。在比较了东西方哲学的不同、目睹象牙塔中学术研究的啰嗦和分开生活之后,他对佛学的兴趣日渐浓厚。
大二那年,他常常去龙泉寺做义工。彼时,他以为山上的生活没有竞争,人们都在努力修行、发展,这和他以往在学校所接管到的教诲完备不同。
北大校门前的柳智宇。(图/受访者供应)
“从前的十几年,我都生活在自己的天下里。所受的教诲中,很少有人见告我们该当怎么发展。在学校里,老师更在意的可能是好分数,虽然也会讲一些人文关怀的内容,但没有见告我们该当怎么去做,若何让自己内心更加有力量、更加慈悲、更加强大。真正关乎生命、让你能够连续往前走、让你发展的地方,当时险些只有空门。”
由此,柳智宇萌生了出家的想法。
后来的故事进展到大家熟习的部分。2010年7月,完成毕业论文、学校课程基本结束后,柳智宇放弃了麻省理工学院的全额奖学金,正式上山出家。“那时候,我以为自己已经等了良久——从大二开始,等了两年。我不想再等了,我想去追寻自己神往的那种生活。”柳智宇说。
然而,净土并不会轻易抵达。柳智宇所期待的另一种全新的生活办法,没能在山上实现。
病倒之后,柳智宇只能做些轻体力活,于是他承担起龙泉寺官方博客、微博的运营事情,撰写关于佛学理论和寺院日常生活的文章。2012年年底至2015年,他主持编纂《南山律典校释》,一天事情十一二个小时是常态。这项弘大的文化工程,让他身心俱疲。
《南山律典校释》出版后,柳智宇以为自己彷佛失落去了生命的意义和方向,陷入极度耗竭的状态。他更加清楚地意识到,呆板的笔墨及学理研究与现实脱节,并非他的兴趣所在。他还是更喜好和人打交道,探究和人的心灵干系、关乎他人福祉的问题。
(图/受访者供应)
下山之后,由于多年与俗世脱节,孤身一人闯荡,柳智宇再次陷入迷茫与孱弱之中。由于不想辜负大众的期待,他强制自己在身体非常怠倦的状态下,花大量韶光在微博上回答网友们的咨询、提问。每做完一次咨询,他都要安歇良久。
柳智宇没办法一个人静下来,总想给自己找点事情做,不然就会沉迷于网络小说。就像一个病患逐步地自我疗愈,他花了好几年韶光,练习如何陪伴自己、关爱自己。
俗世没有给他供应另一条道路,寺庙、道场又不是完备的净土,生活的另一种可能到底在哪里?
酷暑寒冬都美,南北东西都好
柳智宇和太太相识在2022年春季。当时,他刚刚打仗“正念练习”(禅修),开始修习“慈心”。“慈心是关爱与祝福的心,愿他人和自己得到快乐。这种善缘会给内心带来柔和、温暖与润泽。”借助慈心,他度过了身体过度花费的困难期间。
然而,在太太眼中,当时的柳智宇还不太会照顾自己,饮食不康健,不在意穿着,一负责事情起来就很耗费心神,更没什么恋爱履历,不知道如何跟女朋友相处。
她看着柳智宇的生理实操课一点点地办起来,有越来越多的学员参与。“微信上向他寻求帮助的人大概多,有存在生理问题须要咨询的,有问修行问题的,有多年断联的老友又加上的,有咨询孩子的学习问题的。他的微信常常响个一直。”柳智宇的太太说。
下山之后,柳智宇开始创业。(图/受访者供应)
还没还俗时,柳智宇将自己写文章得到的打赏和一些善士的捐助,都用在免费心理做事热线上;还俗之后,直播时收到的打赏,他也没有留着,而是用于部门团建、公益支出,或褒奖事情辛劳、有主要贡献的同事。
如今,每周二和周四晚上,他都会教授关于慈心的课程。有时候,学员们会在课上冲动得落泪,他也会随着堕泪。“干这一行之后,这种深刻的冲动常常有,已经见怪不怪了,但每次还是会情不自禁堕泪。”柳智宇说。
除此之外,他每周还给自己安排了6个小时旁边的生理咨询。来访者中,有些是焦虑的中学生,由于学业压力而厌倦考试、不想上学,乃至涌现失落眠等症状。柳智宇会建议他们不要把把稳力都放在成绩上,教授他们长远学习和发展的主要性。
他将自己的学习心得总结为“四季模型”:学习该当遵守自然的过程,正如四季的更迭——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打仗一门学科时,要先培养学习兴趣(春天);再以合理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气为根本,稳步提高(夏天);最主要的是调节心态(秋日);随时放下过去的光彩,以开放的心态轻装上阵(冬天)。
在《人生每一步都算数》中,柳智宇如此总结自己的前半生:“我由数学入道,由道入儒,由儒入佛,由佛入生理,末了走向星辰大海。”“我也碰着过许多挫折,同样也在不断开启新的人生阶段……每一次生命的转向,我都须要放下一些,也须要带走一些。放下的是曾经的光环和光彩,带走的是宝贵的人生履历。”
到底何谓净土?若何才算修行?正如星云大师所说:“酷暑寒冬都美,南北东西都好,高低高下都妙,人我界线都无……”
校正:邹蔚昀
运营:小野
排版:甘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