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以来,为了帮助同样刚从帝国主义殖民地独立和解放的第三天下国家发展经济、打开外交局势,冲破帝国主义阵营的封锁,中华公民共和国政府自50年代至70年代向第三天下国家供应了大量的经济、技能、军事和根本培植的声援。
个中,规模最大的援外工程项目当属建于上个世纪70年代的,横贯东非的坦桑尼亚和赞比亚两国的坦赞铁路了。

坦赞铁路示意图

坦黑叔修理疯鸭叔的利器奔驰在东非丛林的中国造装甲列车的传奇 汽车知识

这条东起坦桑尼亚的达累斯萨拉姆港,西至赞比亚的新卡皮里姆波希铜矿的铁路线,全长达1860.5公里,从1970年10月开工培植,到1976年7月全线贯通,前后耗时近6年。
坦赞铁路全线共有大小桥梁320座,总长度为16520米;有隧道22座,总长度8898 米;沿线有车站93座;建筑总面积达37.6万平方米。
这条铁路经由地带九成以上是无人区,野兽出没、各种疾病横行,施工条件非常艰巨。

《公民日报》关于建筑坦赞铁路协定的号外

为培植这条铁路,中国政府供应不带任何附加条件的无息贷款9.88亿元公民币,相称于当时中国年度GDP的5%,以中国2018年的GDP总量折算,相称于4.5万亿公民币。
并供应了各种设备材料近100万吨,先后叮嘱消磨工程技能职员约5万人次,高峰期间在施工现场参与培植的中国员工多达1.6万人,先后有68名中国员工捐躯在工地。

欢送送援建坦赞铁路的中方职员登船赴东非

运送援建坦赞铁路中方职员的“耀华”号轮

修建这条铁路不仅仅出于经济缘故原由,更是出于政治性缘故原由。
从上个世纪50年代开始,民族解放运动的风暴开始席卷非洲,1964年,前英国殖民地坦桑尼亚和赞比亚先后独立。
作为殖民地,这2个国家的经济非常依赖前宗主国英国,为了尽快在经济上摆脱英国成本对其的掌握,并进而影响其内部事务,这两国急迫须要在经济上独立以支持政治上的独立。

赞比亚是要地本地国,其铜矿储存量位居天下第三。
由于赞比亚独立前是英国的“北罗德西亚”殖民地,其紧张对外交通线须要通过南罗德西亚(今津巴布韦)和南非。
而这2个地方正好掌握在白人种族主义政权手中,他们极度仇视新独立的黑人政权,处处对赞比亚的铜矿出口加以限定,使得赞比亚很快就陷入了困境。

赞比亚政府希望重新开辟一条通往坦桑尼亚出海口的交通命脉。
最初坦赞两国政府曾一起向天下银行申请援建坦赞铁路,但被把持天下银行的西方国家谢绝了;无奈之下,坦桑尼亚副总统卡瓦瓦在访问苏联时,又要求苏联政府帮助建筑铁路,却再度碰钉子。

赞比亚和坦桑尼亚在非洲版图上的位置

在万般无奈的情形下,赞比亚和坦桑尼亚两国政府共同向中国要求声援建筑铁路。
中国政府战胜自身困难,决定援建坦赞铁路。
由于这条铁路的建筑难度极大,因此用度是相称可不雅观的。
这也是为什么坦赞两国向其他各方申请援建时几次再三受挫的缘故原由。
时任国家操持委员会副主任兼对外经济联结总局局长的方毅向周恩来总理谏言称援建坦赞铁路“恐怕国力吃不住”,周总理说,经济固然主要,但更主要的是还具有军事和政治上的意义。
当时中国须要冲破以美帝国主义为首的西方国家对我国的包围和伶仃,争取天下上广大公民的同情,在国际舞台上取得一席之地(当然了,还有“我们还可以谈资源”)。
在这样的背景下,援建坦赞铁路是一个极其精确的决定。

1967年9月5日中国、坦桑尼亚和赞比亚三方代表在北京签署共同培植坦赞铁路的协议

1967年9月5日中国、坦桑尼亚和赞比亚三方代表在北京共同签署了培植坦赞铁路的协议。
代表中国政府具名的是国务院副总理李先念,坦桑尼亚代表是财政部长贾玛勒,赞比亚代表则是国务部长索科。
周恩来总理也出席了具名仪式。
协议规定:坦赞铁路的归属权属于坦赞两国共有。

坦赞铁路建成后,成为赞比亚和坦桑尼亚的紧张对外经贸渠道,出口铜的运输路线,沿线也建立起不少市镇。
坦赞铁路也是该地区的紧张经济管道。

中方勘测队在勘测坦赞铁路的线路

在筑路工地一同劳作的中、坦两国的施工职员

坦赞铁路通车

但就在坦赞铁路建成后不久,在坦桑尼亚境内,却多次发生了不明身份的武装职员对列车和铁路举动步伐进行打击的事宜。
由于许多铁路沿线地区是人迹罕至的区域,坦桑尼亚的军警力量很难覆盖整段铁路。
为了防止这种事情的进一步发生导致整段铁路停运,坦桑尼亚政府和军方在情急之下,要求中方对部分机车进行改进,改造成装甲列车以应对铁路线上的“盗匪”。
从此开始了一段流传于各种段子中的中国造装甲列车的传奇故事。

《那年那兔那些事儿》打击坦赞铁路的匪徒,实际上他们不是骑马,而是开着卡车

套用《那年那兔那些事儿》中的一句台词:“那年,随着铁路的开通,西部片的所有元素就此集齐……”

但在这之前,有必要先和各位小伙伴科普一下作甚装甲列车,以及装甲列车在东非草原的“战斗传统”。

提及装甲列车,这是一款随着铁路和火车的涌现而随之涌现的武装战斗车辆,最早的装甲列车涌如今美国南北战役,这种凑集了机动性和强大火力的怪物很快就在战役中表示了其巨大的上风,双方都竭尽所能地把自己手里的火车头和车厢改造为装甲列车,并且在残酷的战役中发挥了不小的浸染。

美国南北战役期间的装甲列车,其蒸汽机车前的装甲车厢里有1门大口径火炮,火炮安装在可旋转的炮架上,可以向三个方向射击

这款崭露锋芒的新式武器同样引起了天下各列强的关注。
南北战役结束后,欧洲的列强立即动手开始研制自己的装甲列车。
在广袤的非洲大陆第一次涌现这种钢铁怪兽是1882年的英埃战役,但由于英军很快得胜,没有展现出武装列车的威力。
但很快1899年爆发的布尔战役给了装甲列车以用武之地。
由于布尔人对英军采取了游击战,不断打击英军的铁路线,使得英军的后勤补给变得极其困难。
为了保护铁路线,压制布尔人的打击,英军改装了不少装甲列车将其投入战役。

英埃战役期间英军的武装列车,由于对手是战斗力较差的埃及当地土著士兵,因此没有考虑装甲防护,而是在车头安装了一座“ 诺登费尔德”4管25毫米机关炮(这种武器中国北洋海军和日本联合舰队在甲午战役中都大量利用),紧张是用来运兵,而不是战斗。

布尔战役中的英军装甲列车,可见车头前面的大略单纯战斗车厢头部装有一门配有防盾,可以有限旋转的“霍奇基斯”47或者57毫米速射炮(这种武器中国北洋海军和日本联合舰队在甲午战役中也都大量利用),两侧是带有枪眼的装甲护板。

反响布尔战役中英军乘坐装甲列车进行侦察的铜版画

反响布尔人攻击装甲列车的粉彩画

装甲列车不是无敌的,这是反响英军装甲列车向伏击的布尔人打出白旗屈膝降服佩服的粉彩画

未来的英国首相温斯顿·丘吉尔(左侧歪戴帽者)便是装甲列车遇袭的受害者,他乘坐的装甲列车在1899年11月15日遭到布尔人的打击,时任《英国晨邮报》的丘吉尔和其余50绅士兵不幸被俘,当然他末了成功越狱脱逃。
但是这张照片是丘吉尔和那50名晦气的英军官兵刚被布尔人俘虏后在布尔军营地“示众”时拍下的。
属于未来的首相大人最想销毁底板的照片之一。

言归正传,在著名的动画短片集《那年那兔那些事儿》中,有一集专门提到了“兔子”(中国)声援“坦黑叔河马”(坦桑尼亚)的——带有T-34-85坦克炮塔外加一圈机枪塔的装甲机车头。
但卡通片出于娱乐性子,对装甲列车的描述与实际情形有所出入,不管从历史上还是技能上,这种配置都过于夸年夜。

《那年那兔那些事儿》中的带坦克炮塔的装甲列车头,实际上这种情形是不可能存在的

卡通片中的装甲列车是将坦克炮塔直接安装在机车头上,这是不可能的,由于机车头的支配非常紧密,驾驶室、内燃机、变速箱、发电机和油箱等占去了绝大部分空间,根本没有支配炮塔和战斗室的位置(即便可以装,安装的位置也太高)。
因此这个装甲列车只能是对机车头进行防弹加固,使其关键部件不易被流弹打碎,而战斗部分则和机车头没什么关系。
最大略的战斗车每每是用货运的闷罐车改装的,加装上防弹钢板,然后开几个射孔,在顶上再装上可以活动的枪塔或者炮塔,一节战斗车就算落成了(实在须要坦克炮火力大不了直接再拉一节装载着坦克的平板车就行,但对付匪徒,坦克炮远不如机关炮和机枪来得实惠)!

《那年那兔那些事儿》中坦黑叔脑补的“装甲列车头倒是更符合实际一些

如果须要坦克炮火力可以直接拉上装载坦克的平板车,但这在东非没有必要

当时中方的改装思路和上面描述的相差无几,中国工程师在坦桑尼亚当地极其简陋的环境下,用25毫米厚的钢板对“东方红”3型内燃机车头的症结部位,包括驾驶室、发动机舱、变速箱和油库等都进行了加固,同时为了增强打击盗匪的能力,在机车头前方支配一列载有钢轨、枕木和维修器材的平板车,这些钢轨和枕木被整洁地排列在平板车的两侧,不用的时候也可以作为防弹工事,在平板车的中心,安装了一个小房子,咋一看人畜无害,但在屋子里是一座暗藏的可360度回旋的58式14.5毫米双联装大口径高平两用机枪。

58式14.5毫米双联装高平两用机枪

54式12.7毫米重机枪

同时车尾的一节车厢改装为装甲战斗车,在装甲车厢两侧开了射口,可供轻重机枪、自动步枪射击,并且在车顶安装了可以升降,并且进行360度环射的枪塔,安装了一挺54式高平两用的12.7毫米机枪。
平时枪塔降下暗藏在战斗车中,碰着突发情形再升上去。

至于《那年那兔那些事儿》片中的坦克炮塔?不存在的,对付只装备AK47和RPG7的武装匪徒,根本不须要用坦克炮这么奢侈的玩意儿。
威力大、射程远的大口径重机枪便是大杀器了。

中国货轮正在坦桑尼亚港口卸“东方红”3型内燃机车

行驶在坦赞铁路一座铁路桥上的东方红3型内燃机车

向东方红3型列车客车编组挥手的坦桑尼亚儿童

中国、坦桑尼亚和赞比亚三国职员共同为坦赞铁路技能学校进行奠基

在一名应坦桑尼亚政府要求帮助他们演习军队的中国顾问的回顾记录中,记载了这么一则和改装的“东方红”装甲列车有关的故事:

1978年的一天,一列由装甲化的“东方红”3型内燃机车牵引的列车奔驰在东非的大草原上,和其他列车没什么不同,这列列车也是客货混装,但是与其他列车不同的是,机车头前面有一节平板车,上面堆放着钢轨、枕木和其它铁路抢修设备。

在列车尾部一节装甲车厢里,几名头戴着的洗的发白,没有红五星和红领章的65式军服的(中国)同道正围坐在一张大略单纯的行军桌谈论着情形,这是装甲列车第一次发车,他们都是参与了改装的技能职员和军事顾问,由于坦桑尼亚部队不熟习改装的装甲列车,因此就要求中国顾问随车。
以便随时办理碰着的技能故障或者其他方面的问题。

桌子上铺着一张十万分之一的军用舆图,个中一名年纪较大的同道仔细地用军用圆规量着舆图,然后叹了一口气,说道:“看来仇敌常日就准备在我们即将通过的这个地段发起打击。

他话音未落,溘然就听到车厢外传来了子弹呼啸而过的声音,大家相视一笑,“果真来了啊!
”,此时为了防止对方在铁路上安顿炸弹或者毁坏铁路,列车此时已经刹车,减慢了速率。
几个同道立即操着半生不熟的英语与车厢内的坦桑尼亚官兵互换,哀求他们进入战斗位置。
但由于他们蹩脚的英文一时情急之下竟无法表达到位,坦军官兵一脸懵逼的面面相觑。
见到未来的“东非PLA”们仍旧不知道要干什么,一个同道已经直接从装甲车厢的射口向外张望,可是什么也看不见,这名年轻的同道性急,他顾不得危险,直接打开了顶盖,想看清究竟子弹是从哪个方向射来的。

据他事后描述:最初他还比较谨慎,只露出半个头不雅观察,可是他很快创造对方压根就没有瞄准,子弹“嗖嗖”地朝着天上飞,见没什么威胁,他胆子也逐渐大了起来,探出了半个身子,不远处的草原上,一辆半新不旧的卡车正开足了马力狂奔,沿着铁路追击着列车,卡车的车斗里有十多个武装职员,他们利用AK自动步枪和RPK轻机枪胡乱地射击着,由于车辆抖动厉害,加上这些武装分子根本不会抵肩射击,他们的子弹只是高一发低一发地乱飞。

年轻的顾问镇静了下来,他逐步地摇着54式高射机枪,将其放平,对着卡车,一个准确的短点射,击中了这辆来路不明的卡车,司机被当场击毙,威力巨大的12.7毫米大口径子弹当场将他的上半截身子撕裂,全体飞出了驾驶室,而下半截依然端坐在驾驶椅上,乃至脚还连续踩着油门,奔跑的卡车在失落去了司机后像脱缰的野马,在草原上漫无目的地狂奔。

一列俄军装甲列车上的高机车厢,坦桑尼亚的装甲列车和其有些类似

年轻的中国顾问冷笑一声,操纵着12.7毫米的高射机枪对着卡车的发动机又是一个点射,发动机冒出了黑烟,随后速率逐渐慢了下来。
车厢里的武装分子已经去世的去世,伤的伤,没去世的也被威力巨大的子弹吓的不轻,加上卡车刚才一顿剧烈的颠簸,他们中多数人晕车了。
火车停下后,坦桑尼亚士兵和中国顾问立即持枪冲下火车,将这些已经晕得七荤八素得武装分子包围并缴械,然后五花大绑,押回火车扔进闷罐车厢看押起来并带回营地。

这批武装分子随后被移交给坦桑尼亚军方,经由审讯,这些匪徒有的是坦桑尼亚人,有的则是来自坦桑尼亚的邻国乌干达,在审讯中,十八轮刑具一轮都还没用完他们很快就竹筒倒豆子似的全撂了。
根据他们招供:他们是受乌干达军方的指使,来毁坏这条铁路线的。

那年那兔那些事儿中指代阿明的“疯鸭叔”

时任乌干达总统的伊迪·阿明

事情的起因很大略,毁坏坦赞铁路的命令是乌干达总统的伊迪·阿明下达的。
阿明是当时天下上最臭名昭著的独裁者之一,他在1971年趁总统米尔顿·奥博特访问新加坡之际,发动军事政变推翻了政府,随后自任“总统”。
奥博特随后流亡坦桑尼亚,由于他和坦桑尼亚总统尼雷尔私情甚密,因此,在坦桑尼亚的支持下,奥博特的支持者们组织了一支武装,于次年进攻乌干达,试图推翻阿明的统治,但终极失落败。
此事导致乌干达和坦桑尼亚关系紧张,为报复坦桑尼亚对奥博特的支持,暴跳如雷的阿明抓捕并杀害了24名在乌干达的坦桑尼亚青年,这使得双方的关系进一步恶化。

被阿明军事政变推翻的乌干达前总统米尔顿·奥博特

坦桑尼亚总统朱利叶斯·坎巴拉吉·尼雷尔

阿明在此后的统治中尽显其奇葩本色,他做过最为众人所知的蠢事,莫过于在1976年6月27日发生的法航139航班劫机事宜中,阿明吸收了劫机者,并且站在劫机者一方与以色列讨价还价,结果被以色列派出的突击队打了个措手不及,不但成功地救出了全部人质,而且还把恩德培机场的乌干达空军的战斗机(当时机场停机坪上停放着5架米格21和3架米格17战斗机)给炸了个精光。

有这么一个“脑筋不正常”的人,做出任何不正常的决定都不会令人奇怪。

在坦赞铁路通车后,对坦桑尼亚尼雷尔政府抱有仇视心态的阿明立即决定要毁坏这条铁路(这个逻辑倒不算离谱,由于尼雷尔和被阿明推翻的奥博特是好友,为了防止奥博特再利用坦桑尼亚为根据地卷土重来对他做他曾经对奥博特做过的事,先下手为强倒是可以理解的),他命令部下收买坦桑尼亚境内的匪徒,并且从乌干达派去了武装职员,携带武器、炸药等,对铁路进行骚扰和毁坏。
但是他切切没有想到,这打击才进行了没几次,就败在了声援坦桑尼亚的中国工程师改装的装甲列车的手里。

根据中国声援坦桑尼亚的工程师的回顾:这种“装甲列车”很随意马虎伪装成普通列车,同样的,普通列车也很随意马虎在车头顶上一节平板车,车尾再挂上一节闷罐车伪装成“装甲列车”,这种虚虚实实的做法,使得梦想打击列车的匪帮真假难辨,在双方发生了几次小规模的战斗后,这种打击事宜就险些偃旗息鼓了。

当然这种零散的打击事宜终极能够彻底办理,则是有赖于坦桑尼亚和乌干达之间爆发的坦乌战役。
眼看小打小闹的打击不见效的阿明决定亲自了局,借口边疆冲突挑起了对坦桑尼亚的战役,起初进展顺利,但很快被由中国顾问演习出来的(操着一口山东口音)、有着“东非PLA”之名的坦桑尼亚正规军击败。
不甘失落败的阿明跑去向“心胸宽阔、乐于助人、孔武有力、机警机动、通达古今、沉鱼落雁、闭月羞花、思想成熟、精明能干、为人老实、个性端庄、具高度任务感、有进取心的卡大佐”——当时还是“高大上”的利比亚领导人卡扎菲求援。
不过在中国军事顾问的辅导下的坦桑尼亚军民越战越勇,在卢卡雅战役中彻底击败了阿明和卡扎菲的联军,并于4月10日攻占乌干达都城坎帕拉、推翻了阿明的统治,阿明被迫带着四个妻子、数名情妇、以及20多名子女亡命(终极定居沙特阿拉伯)。
阿明垮台后,坦赞铁路就规复了宁静,而这列立下了汗马功劳的“装甲列车”也很快被拆掉了装甲板和武器,重新投入到运输之中。
由于这列“装甲列车”服役的韶光不长,而且为了保密,也没有留下干系的影像资料,以是本日的我们就只能凭借着当年声援坦桑尼亚的中国顾问的回顾笔墨中的点滴和片段,重新拼凑出这种至今依然蒙在厚重面纱下的“东方红”装甲列车的雄姿(这不能怪本厂长不画这列装甲列车,实在是无图无原形)。

坦赞铁路一座车站站台内的标语墙

保存至今的坦赞铁路曾经利用过的“东方红”列车车头

坦赞铁路的每一根枕木都铭刻着“中华公民共和国制”的标记

本日的坦赞铁路

坦赞铁路软座客车内景

坦赞铁路硬座客车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