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2月20日晚的北京冬奥会闭幕式上,人们手捧“柳枝”登上舞台,象征着依依惜别之情。

这可真是别具中国文化韵味的有心安排!
由于,在中国文化中,柳,正象征着“留”——你看,玩“谐音梗”,我们中国人也是历史悠久的。

一曲折杨柳万千惜别情 休闲娱乐

良久以来,中国人就用柳来表达留恋、留客之意。
这个“良久”,大概要上溯到中国最古老的诗歌总集——形成于先秦的《诗经》。
《诗经·小雅·采薇》中写道:“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采薇》,本身便是表达游子思念故乡、思念亲人的主题。

用杨柳来表达思念和留恋之情,也并不仅仅是由于谐音。
中国人热爱自然,而杨柳本身便是嘉木,它的形象高大俏丽、赏心悦目。
并且,杨柳总是在早春萌发,它是春的青鸟使,给人带来活气勃勃的觉得,而北京冬奥会,不也正是在早春时节与中国相遇吗?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仲春东风似剪刀。
”掐指一算,农历壬寅年的仲春,已经是近在面前!

《乐府诗集》,也是中国民间诗歌的一部总集,凑集了从先秦到唐朝长达千年的各种民歌,以及各朝各代墨客们受民歌启示而创作的诗歌。
这个中,就颇有不少与杨柳有关的系列。

南北朝期间,北朝民歌中有一组《折杨柳歌辞》,它的第一首歌是这么唱的:

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

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

多么朴实康健呀!
我们仿佛能看到那位平时豪迈刚健的男人,由于好友要离开,溘然愁肠百结。
他翻身上马,手里不像平时拿着马鞭,而是顺手折取了路旁的杨柳枝条。
盘膝坐在马背上,演奏长笛,笛声悠悠,这男人的眼泪,怕是绷不住了……

南朝民歌也有《折杨柳》系列,风格更加细腻清新。

譬如南朝梁元帝写道:“山高巫峡长,垂柳复垂杨。
同心且同折,故人怀故乡。

唐朝墨客张九龄也曾写过南朝风格的《折杨柳》:“纤纤折杨柳,持此寄情人。
一枝何足贵,怜是故宅春。

这里的“情人”,可以是心爱之人,也可以是志同道合之人,那么,我们同样可以把这首诗,送给参加北京冬奥的统统有情人!

唐朝墨客白居易和刘禹锡等人创制“新乐府”,个中还是有《杨柳枝词》。
而且,他们是一组一组、十首八首地来写,对付杨柳,他们是真爱。

白居易写道:“一树东风切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
”这真是把早春柳树的形态描述地惟妙惟肖。
刘禹锡则写道:

御陌青门拂地垂,千条金缕万条丝。

如今绾作同心结,将赠行人知不知?

早春的长安,千万条柳丝彷佛要轻拂地面,装点着庄严的宫殿和繁盛的街市。
来来往往的人们,有多少是将要离去,将要远行?折取杨柳枝,绾成一个同心结——这大概便是“中国结”的最早形制吧——戴在远行人的头上,祝你统统安然!

古往今来,有多少相聚,就有多少离去。

送元二使安西

唐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端人。

安西,便是唐朝的安西都护府。
王维的朋友元二被叮嘱消磨到安西任职,这是一段迢遥的路途,由于安西远在阳关之外。
于是,王维和朋友们,相约来到长安附近的渭城(今陕西咸阳),相送元二。

清晨的小雨,打在大道的尘土上,涌现了一个个斑驳的圆点,扬起了轻稍微细的灰尘。
空气中有一种淡淡的土腥气,怪好闻的。
渭城堆栈的黑瓦,泛出青苔的颜色。
用来系马的垂杨柳,彷佛是一位老朋友,它的年轮又增长了一圈吧?早春仲春,这杨柳再次发出黄绿色的新芽。
这些岁月里,它见证了多少相送和离去!

还有很多人,把听《折杨柳》曲词的感想熏染写进了诗里:

春夜洛城闻笛

唐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东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宅情。

千年前的大唐洛阳,东风沉醉的深夜。
在旅社中独自望月的李白,忽地听到不远处传来笛声,婉转悠扬,绕梁不绝;有曲入耳,如泣如诉。
这是《折杨柳》,这是旅人思乡的歌,这是独行者思念同道者之歌。

这吹笛的是谁?大概是来自波斯的胡儿?这唱曲的又是谁?大概是来自扬州的歌女?人们从四面八方来到这里,探求梦想,遇见心腹。
他们在奋斗中也会碰着挫折,在奔波中也会感到寂寞。

2月20日,北京冬奥结束的这个夜晚,那些即将拜别的人们,他们的所思所想是什么?他们有没有听到一曲《折杨柳》……

策划:钱彤 周红军

监制:刘洪 杨金志

统筹:朱永磊 邱小敏

作者:杨金志

实行策划:樊珊珊 李洁琼 李由

设计:樊珊珊

新华网 新华社上海分社 联合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