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菩萨、缘觉和声闻是佛教的四圣,龟兹石窟中有丰富的干系图像,这些图像中包含着丰富的佛学思想,它们的演化也反响出了龟兹佛教的变迁。本文作者拟对龟兹石窟中的四圣图像进行网络整理,并结合佛教文献对其反响思想加以考证。
学界对付龟兹石窟的研究已逾百年,各方面也取得了很多的成果,使我们对龟兹佛教及其艺术有了非常深入的理解。但是在一些方面研究,才刚刚开始。比如龟兹石窟佛教艺术所反响的佛学思想。“佛像都是表法的,佛教教义的谛,就表示在佛教美术”,如果不能对佛教艺术中所蕴涵的佛教思想进行揭示,龟兹石窟的研究究竟是不完备,也不深入的。
近年来,已经陆续有学者对龟兹石窟中蕴含的佛学思想展开谈论。这些谈论和研究都为龟兹佛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但万里之行,始于足下,龟兹石窟佛学思想研究的根本事情—龟兹石窟图像学的事情还很薄弱,龟兹石窟壁画中的许多题材还没有识读出来,已识读的题材有的图像表现还没有全部揭示出来。这些问题都制约着龟兹佛学研究的深入。有鉴于此,笔者拟打算对龟兹石窟中的四圣图像进行网络整理,并结合佛教文献对其反响思想加以考证,抛砖引玉,为龟兹石窟图像学的建立作些根本事情。不当之处,还望专家学者多多批评示正。
一
佛教把有情众生划分为十个境界,称为十法界。个中,天、阿修罗、人、牲口、饿鬼和地狱六趣迷于死活苦海,被称为六凡;而声闻、缘觉、菩萨与佛陀已经分开烦恼,断循环之苦,被称为四圣。
佛教四圣中,佛无论能力、功德和境界都是最高的,什么是佛也是佛教徒首先要理解的问题。由于佛是什么,佛与大千天下以及芸芸众生是什么关系,对每个佛教徒而言都是其是否把佛教作为其崇奉工具,以及如何崇奉的根本。这些内容实际上是佛学中的佛陀不雅观须要回答的问题。
龟兹石窟中包含有丰富反响佛陀不雅观的壁画,反响的干系内容也非常丰富,笔者已经就此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磋商,因而本文仅仅对石窟涌现的图像情形加以大略先容。
龟兹石窟反响的佛陀不雅观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公元7世纪以前,这个阶段的早期认为释迦牟尼为佛教教主是具有空想人格的贤人,他是人,而非神,只管他具有很多超人的品质,佛身是有漏的。佛不世出,在现在,于世间传法度化众生的只有释迦牟尼一佛,表示唯礼释迦的特点。(图一)但是,随着佛教的发展,在这个阶段的后期,释迦牟尼逐渐被神化,从贤人逐渐成为救赎宇宙间统统有情众生的全能神-宇宙佛。这些特点紧张表示在龟兹石窟的龟兹风洞窟壁画中。(图二)
图一 克孜尔石窟第14窟主室左侧壁
图二克孜尔石窟第17窟左甬道外侧壁
第二个阶段为公元7世纪往后。随着汉传佛教回流龟兹,大乘佛教的佛陀不雅观念对龟兹地区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多佛、十方佛等不雅观念日益盛行。阿弥陀佛、药师佛、弥勒佛、卢舍那佛以及千佛的内容也涌如今龟兹石窟壁画中,这些特点紧张表示在龟兹石窟的汉风和回鹘风壁画中。(图三)(图四)受其影响,龟兹本土的佛陀不雅观也发生了一些变革。一些龟兹风洞窟中也涌现了反响大乘佛陀不雅观念的壁画。如库木吐喇石窟第58窟主室正壁大龛的正壁绘一棵圆冠形、树杆上系有绿色的飘帛的树。树上残余树神形象,此外还绘有多种乐器,包括琵琶、鼓、腰鼓、锣、筚篥。表现确当是乐器不鼓自鸣的净土场景。该窟主室券顶绘菱格塔中坐佛。这些图像彷佛都暗示着此窟的主尊已经是法华教主永久的释迦佛。(图五)
图三 库木吐喇石窟第14窟主室正壁
图四 阿艾石窟主室右侧壁卢舍那佛
图五 库木吐喇石窟第58窟主室正壁龛
佛像一样平常着法衣,头有肉髻,眉间有白毫。有时持钵。不同的佛像有的还有自己的分外标志。如药师佛有时持锡杖,持透明药钵,卢舍那佛有时身上绘出六道。有头光和身光,有的身光和头光中绘有七佛或其它纹样。但在汉风和回鹘风的壁画中,有时佛像没有身光。
二
菩萨,是“菩提萨埵”之略称。菩提,觉、智、道之意;萨埵,众生、有情之意。菩提萨埵,梵语bodhi-sattva,巴利语bodhi-satta。意译为道众生、觉有情、大觉有情、道心众生。意即求道求大觉之人、求道之大心人。指以智上求无上菩提,以悲下化众生,修诸波罗密行,于未来造诣佛果之修行者。菩萨修行的目的便是成佛。菩萨是因位正在修行的圣者。佛是果位已经圆满的圣者。两者是因果的关系。菩萨本为大乘不雅观念,但是随着佛教的发展,小乘诸部派也逐渐接管了认同了这个不雅观念。如说统统有部认为,菩萨是成佛的中间阶段。《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对付菩萨资格的认定,采纳非常严苛的态度。如论中言:
齐何名菩萨,乃至广说。……复次为断实非菩萨起菩萨增上慢故而作斯论。以是者何?有诸有情,以一食施、或以一衣……或一摄心不雅观不净等。便师子吼作如是言,我因此故定当作佛,为断如是增上慢故。显虽经于三无数劫具修各类难行苦行,若未修习妙相业者犹未应言我是菩萨,况彼极劣增上慢者。是故菩萨乃至初无数劫满时,虽具修各类难行苦行,而未能决定自知作佛。第二无数劫满时,虽能决定自知作佛,而犹未敢发无畏言我当作佛。第三无数劫满己修妙相业时,亦决定知我当作佛,亦发无畏师子吼言,我当作佛。
问:若诸有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能不退转,从此便应说
为菩萨。何故乃至造作增长相异熟业方名菩萨耶?答:若于菩提决定及趣决定乃名真实菩萨。从初发心乃至未修妙相业来,虽于菩提决定。而趣未决定,未得名为真实菩萨。要至修习妙相业时,乃于菩提决定,趣亦决定,是故齐此方名菩萨。
从有部对菩萨所做的定义,菩萨需经历三无数劫修行满,修妙相业发菩提决定,才可名为菩萨。此外,菩萨修\公众相异熟业\"大众时,具有“舍诸恶趣恒生善趣、舍下劣家恒生贵家”等五种妙相胜事。龟兹石窟中的菩萨不雅观念的发展也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其内涵基本反响了上述有部对菩萨的定义,紧张涌如今龟兹风壁画中。就其所指而言,紧张有三类,一类指修行中的释迦牟尼,紧张反响在本生故事壁画中。(图六)二类指现在以补处菩萨身份在兜率天宫说法的弥勒菩萨。(图七)三类是作为过去佛的前世,菩萨为因位,佛为果位。(图八)
图六 克孜尔石窟第17窟主室券顶
图七 克孜尔石窟第17窟主室前壁上方半圆端面
图八 库木吐喇石窟新1窟主室穹窿顶
第二阶段为公元7世纪往后。汉传佛教的菩萨不雅观念传入。在其不雅观念中,佛成为全能的存在。而菩萨则代佛传法度人。很多经典中乃至提到,像不雅观音和文殊等大菩萨实际上在远古已经成佛,为了度化众生,以是在今生显现菩萨身;为了度化众生,更以多种化身显现。主要的菩萨每每图像特色明显。(图九)
图九 阿艾石窟主室左侧壁不雅观音
依大乘经典所载,在所有大菩萨中,文殊菩萨不但是四大菩萨中“大智”的象征,而且,在过去世他曾为七佛之师。其锐利的聪慧,被喻为三世诸佛成道之母。因而有‘三世觉母妙吉祥’的尊号。而且,依《首楞严三昧经》所载,他在久远的过去世早已成佛,号称龙种上如来。以是,其为释迦牟尼佛二胁侍之一,只不过一种慈悲度化的大权示现而已。(图十)
图十 阿艾石窟主室右侧壁文殊菩萨
汉传佛教的菩萨不雅观对这期间龟兹地区原有的佛教传统也产生了影响,一个主要方面便是,一些龟兹风洞窟中开始涌现一些菩萨的图像,但是其详细功能和名号无法确定。(图十一)
图十一 库木吐喇石窟第50窟左甬道外侧壁龛内
菩萨图像与佛陀的造像的差异很大,一样平常为天人相或世俗贵族相。当然不同的菩萨还有一些分外的标志。如弥勒菩萨手提净瓶;不雅观音菩萨头冠中有阿弥陀佛,手中持有杨柳枝;大势至菩萨头冠中有宝瓶;文殊菩萨手持莲花等。龟兹风的菩萨均绘出头光和身光,而汉风的菩萨有时并不绘出身光。
三
缘觉,别号独觉,或辟支佛,在有佛的时期,由于闻听佛讲说十二分缘而证入涅槃的修行者,被称为缘觉;而在无佛的时期,凭借自身不雅观察思考,领悟了诸法生灭的分缘而入涅槃的人,被称为独觉。按照说统统有部的不雅观点,独觉又可分为两种:部行独觉和麟角喻独觉。部行独觉指,由于亲闻佛说法,领悟四谛并已证入不还果,随后由于各种分缘,无法连续得到佛陀的辅导,自己修行并得到阿罗汉果的修行者;麟角喻独觉指一贯没有得到佛的教导,独居修行一百大劫,而亲证聪慧并证入阿罗汉的修行者。
然诸独觉有二种殊。一者部行。二麟角喻。部行独觉先是声闻得胜果时转名独胜。有余说。彼先是异生。曾修声闻顺决择分。今自证道得独胜名。……麟角喻者。谓必独居。二独觉中麟角喻者。要百大劫修菩提资粮。然后方成麟角喻独觉。言独觉者。谓现身中离禀至教唯自悟道。以能自调不调他故。何缘独觉言不调他。非彼无能演说正法。以彼亦得无碍解故。又能忆念过去所闻诸佛所宣圣教理故。又不可说彼无慈悲。为摄有情现神通故。又不可说无受法机。尔时有情亦有能起世间离欲对治道故。虽有此理。由彼宿习少欣乐胜解无说希望故。又知有情难熬痛苦深法。以顺流既久难令逆流故。又避摄众故。不为他宣说正法。怖諠杂故。
声闻,又称阿罗汉,指佛在世时,由于亲耳闻听佛陀的教导,领悟四谛所揭示的世间真理,并断尽烦恼,证入涅槃的空门生。在佛教早期经典中,凡亲耳闻听释迦说法的弟子,不论在家与否,都被称为声闻。但随着佛教的发展,只有出家弟子才被称为声闻。《大毗婆沙论》云:
何故名阿罗汉?答:应受世间胜养活故;名阿罗汉。谓世无有清净命缘,非阿罗汉所应受者。复次阿罗者、谓统统烦恼。汉、名能害。用利慧刀,害烦恼贼,令无余故;名阿罗汉。复次罗汉、名生,阿、是无义。以无生故;名阿罗汉。彼于诸界诸趣诸存亡活法中,不复活故。复次汉、名统统恶不善法。言阿罗者、是阔别义。阔别诸恶不善法故;名阿罗汉。此中恶者、谓不善业。不善者、谓统统烦恼。障善法故,说为不善。是违善义。如有颂言:阔别恶不善,安住胜义中;应受世上供,故名阿罗汉。
与佛陀比较,声闻、缘觉都领悟了四谛十二分缘的“法印”,并已经证入涅槃。就犹如论中所言:
谓若有人弃舍家法净信出家,即名初入诸佛法海。若尽诸漏证般涅槃,名究竟入诸佛法海。
缘觉还有一点和佛是相同的,即他也是通过自身不雅观察和亲证得到了聪慧,而不像声闻,需依赖佛的教导。
但是声闻、缘觉毕竟和佛还是有很多差异。
关于佛不共于声闻和独觉的品质,《大毗婆沙论》中详尽的列出了许多方面。(详见下表:)
对付上述各类不同,基本上可以划入三个层次:智能、断烦恼和的功德。关于其详细归属可见下表:
纵然三者共有的品质,佛和声闻、缘觉也存在着差异。如《阿毘昙毗婆沙论》记载:
声闻、缘觉虽然得到了觉悟,但其肉身并非是诸根具足的,依然有烦恼。佛却不再受肉身的烦恼。
“身有三十二大人相。庄严八十随形好。身光一寻。不雅观无厌足。”,“问曰。谁有此白发耶。答曰。凡夫贤人俱有。贤人从须陀洹。至辟支佛。唯除世尊。以是者何。佛世尊无发白渐落皮缓面皱音声毁坏。去世时无解支节。酸心不错乱。根不渐灭。一时而灭。此是佛身之法。问曰。以何等故佛世尊。无白发渐落皮缓面皱耶。答曰。此是恶色。佛世尊永离恶色故。问曰。佛作何业。无如是报耶。答曰。佛世尊。本为菩萨时。修积善法。信心坚固。未曾衰退。以行相似因故。受如是相似果。以是事件。无白发渐落皮缓面皱。”。
当然关于佛是否有老化征象,论师间存在不同的意见,上文中,我们谈到佛的生身有漏及其在壁画中的反响,便是明证。但无论若何,佛的生身在各个方面与声闻和缘觉存在差异,则是为所有的论师所接管的。
《杂阿含经》也有关于佛不同于声闻和缘觉的品质。
“比丘于色厌、离欲、灭、不起、解脱。是名如来应等正觉。如是受想行识厌、离欲、灭、不起、解脱,是名如来应等正觉。比丘,亦于色厌、离欲、灭名阿罗汉慧解脱。如是受想行识厌、离欲、灭名阿罗汉慧解脱。比丘,如来应等正觉,阿罗汉慧解脱,有何差别。……如来应等正觉,未曾闻法,能自觉法,通达无上菩提。于未来世,开觉声闻,而为说法。谓四念处、四正勤、----。比丘,是名如来应等正觉,未得而得,未利而利。知道、分别道,说道、通道。复能造诣诸声闻,教授教诫。如是说正顺欣乐善法,是名如来罗汉差别。”
“如来应等正觉者,先未闻法,能自觉知,现法自知,得三菩提。于未来世,能说正法觉诸声闻。所谓四念处、四正断、四快意足、五根、五力、七觉分、八圣道分,是名如来应等正觉,所未得法能得,未制梵行能制,能善知道,善说道,为众将导。然后声闻造诣随法随道,乐奉大师教诫教授,长于正法,是名如来应等正觉,阿罗汉慧解脱,各类别异。复次,五学力,如来十力。何等为学力。谓信力、精进力、念力、定力、慧力。何等为如来十力。谓…”
由上述记载来看,佛是自悟自觉者。就悟而言,只是悟的先后有别,缘觉也是自悟者。就说法渡生、教授教诫来说,实在空门生也是具有几分的能力,只是不如佛的圆满。但是如来的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等,却是佛与声闻缘觉真正的差别之处了。
我们知道,神通是佛、缘觉、阿罗汉都有的能力。说统统有部认为,五神通为佛与弟子共有,但佛更为殊胜。如化佛的神通,佛所化诸佛,其所作行为可与佛不同;但是无论是阿罗汉还是缘觉,他们的化身行为只能与主尊保持同等。
彼复翻说佛于一时化作化佛。身真金色相好庄严。世尊语时所化便默。所化语时世尊便默。弟子一时作化弟子。剃除须发着僧伽胝。弟子语时所化亦语。所化语时弟子亦语。问诸大声闻亦能如是。世尊于此有何不共。答佛于心定俱得清闲。入出速疾不舍所缘。能以齐心专心发于二语。谓自及化。于中欲令语者便语。不令语者便默。声闻心定非极清闲。入出迟缓数舍所缘。虽能齐心专心发于二语。谓自及化。然于个中欲令一语第二亦语。欲令一默第二亦默。不能令其一默一语。又佛世尊于诸智境皆得清闲非诸声闻。故佛此中亦有不共。
佛所具有的天耳、天眼、贰心通和识破过去现在未来的能力也远远超过声闻和缘觉,佛是遍知统统和度化统统有情众生的,而声闻和缘觉都是有欠缺的,无论是在聪慧上,还是度化众生的能力上。而且佛所具有的统统聪慧和能力是恒常具备的,随时示现。而声闻和缘觉只有在进入禅定等分外状态下才可以实现。此外,相对付声闻和缘觉,漏尽通是佛陀独占的,不同于声闻和缘觉。佛具有大悲也与声闻和缘觉的慈悲不同。声闻和缘觉的慈悲,只是想象到众生的痛楚心生怜悯,也想给众生快乐,但是他们事实上不能真正使众生解脱痛楚。而佛的大悲不仅仅是生理上的怜悯和想给众生快乐,而且实际上也真能使众生解脱并带来快乐。之以是会产生佛所具有上述不共声闻和缘觉的能力,归根揭底是佛陀累世修行积累的功德。
关于声闻和缘觉的图像在龟兹风洞窟中有比较多的展现,而在汉风和回鹘风洞窟中则涌现不多。这可能和大乘佛教中抑低阿罗汉和缘觉,褒扬菩萨的不雅观念有感。
一样平常来说,比丘和缘觉均着法衣。
比丘与佛陀的发际线是不同的,佛陀的发际线比较调皮平整,或者在额间略有下凹的弧度或小弯折,但比丘额际线的弯折幅度却很明显。只管也存在少数佛的发际线在额间弯折弧度稍大的情形(如172窟侧道坐佛以及175窟左甬道内侧壁坐佛等),但纵不雅观龟兹诸石窟,这种发线的区分还是比较普遍的。
在龟兹传统风格的壁画中,比丘的发际线很多是呈倒Ω形,即在两边有一个小波折或变成一个小尖(半侧面像有时只画一个),特色明显。在克孜尔38窟,后甬道涅槃经变中也绘一身有肉髻的年轻比丘,他正在星期佛足(图十二)。仔细不雅观察这些比丘与佛的头部描绘,发际线的差别是显而易见的。
图十二 克孜尔石窟第38窟后甬道正壁
龟兹壁画中的佛陀之肉髻,变革形式较多,或饱满,或扁圆,或隆起较陡,或为较浅的圆形突起等。而比丘(除个别如阿难、梵摩那),一样平常没有肉髻。
龟兹石窟壁画中的绝大多数比丘像并不绘头光,绘出头光的比丘,在克孜尔石窟只有少数例子,如克孜尔石窟第163窟主室券顶的菱格故事画中,佛陀身边有一位双手持布帛的比丘,他有肉髻,也绘出头光。
缘觉一样平常有肉髻,发式特色大都为发际线在额间向内迁移转变弧度较大,类似比丘像的倒Ω形发式,还有的肉髻独特不似佛陀,除克孜尔石窟第171窟外多不绘身光而仅有头光。只管肉髻变革较多,有时与佛陀没有明显差别,但这种倒Ω式的发线却相对稳定,这在龟兹石窟中常日是比丘的特色。其余在森木塞姆、克孜尔尕哈石窟甬道顶部中也创造了相似的造像。缘觉的形象彷佛是从比丘到佛陀的一种过渡,与其在“三乘”中的位置符合。佛陀或为头光与身光具足,或为不绘身光但头部与同窟佛像并无差别,发际线多数较为平缓,肉髻整体上看也比缘觉、比丘更圆。
缘觉表情沉着,除了肉髻稍小之外,俨然与佛无异,大约分缘觉之境界仅次于佛的缘故,而罗汉像却变革更为丰富,胖瘦高矮、动静喜怒皆可。
异样的肉髻或者不及佛陀圆整的发际线都表明其神圣性不如佛陀。从无头光的比丘像,到类似佛陀但又不如佛陀圆满的缘觉,末了到光明圆满的佛像,形象的变革也对应于三者神圣性的递进。
在龟兹石窟,我们还创造了比丘、缘觉和佛陀并列的壁画。
库木吐喇50窟主室券顶的天相图颇为奇特,残余的画面为比丘乘车(比丘似有“双头”,形象罕见)驶向一座城,具三角形城垛,城墙之中绘三身坐像,中间为佛陀,其右侧人物顶有肉髻,有头光而不具身光,左侧人物无肉髻,身份应为比丘。(图十三)笔者推测此城应为“涅槃城”,城内人物为代表漏尽解脱的声闻、缘觉、佛三乘,比丘所乘之车,为承载其达到死活解脱的工具。该图城墙内所绘三身人物,形象互异,两身坐像环绕着中心的佛陀应为代表龟兹盛行之佛教崇奉中的声闻、缘觉、佛三乘。
图十三 库木吐喇石窟第50窟主室券顶中脊
四
佛、菩萨、缘觉和声闻是佛教的四圣,龟兹石窟中有丰富的干系图像,这些图像中包含着丰富的佛学思想,它们的演化也反响出了龟兹佛教的变迁。
龟兹石窟中早期佛陀图像坚持教主释迦牟尼是具有空想人格的贤人,佛身是有漏的。佛不世出,在现在,于世间传法度化众生的只有释迦牟尼一佛,表示唯礼释迦的特点。 公元7世纪往后,多佛、十方佛等大乘不雅观念日益盛行。受其影响,一些龟兹风洞窟中也涌现了反响大乘佛陀不雅观念的壁画。
龟兹石窟早期造像反响菩萨需经历三无数劫修行满,修妙相业发菩提决定,才可名为菩萨。图像中的菩萨一样平常特指修行中的释迦菩萨、身处兜率天宫的弥勒菩萨以及过去佛的因位菩萨身。公元7世纪往后,汉地菩萨不雅观传入龟兹,佛成为全能的存在。而菩萨则代佛传法度人。很多经典中乃至提到,像不雅观音和文殊等大菩萨实际上在远古已经成佛,为了度化众生,以是在今生显现菩萨身。
缘觉和声闻与佛陀一样,都领悟了四谛十二分缘的“法印”,并已经证入涅槃,但他们的肉身并非是诸根具足的,依然有烦恼;缘觉和声闻在智能、断烦恼、神通以及功德都与佛有很大差距。末了,佛的十八不共法是缘觉和声闻不具备的。
(本文作者系新疆龟兹研究院研究中央主任苗利辉,原标题为《龟兹石窟中的佛陀、声闻、缘觉和菩萨造像及其反响思想》)
任务编辑:李梅
校正:丁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