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竞,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感光材料专家,天津大学教授,她研发的三代乐凯胶卷曾圆了全中国人一个彩色的梦。2022年6月9日,她在天津走完了她多彩的生平,享年86岁。
把居里夫人当偶像的女孩
邹竞,1936年生于上海,祖籍浙江平湖,是江南古镇乍浦王谢邹氏之后。她是娇小玲珑的大小姐,从小家境优渥,幼时因战乱和家人迁至苏州生活,在苏州最好的学校完成了小学,初中和高中学业。中学期间,她唱着“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在那个充满革命激情和空想的年代里发展起来,并树立了民气抱负:像居里夫人那样,去探索奇妙无穷的化学天下。
1954年,高中毕业的邹竞参加了全国统一高考,18岁的她在高考志愿表上全部填写了化学和化工院系。高考揭榜时,她被录取为留苏预备生,成为苏州高等中学(现江苏省苏州中学)54届6名留苏预备生中的唯一女生。专修一年俄语后, 1955年夏,邹竞赴苏联列宁格勒电影工程学院,攻读当时海内尚属空缺的电影胶片制造及洗印加工专业。这个涉及摄影化学、物理化学、胶体化学、有机化学等多种化学学科的专业让邹竞着了迷,这也让她和堪称“风雅化工皇冠上明珠”的感光材料结下了不解之缘。
大学期间的邹竞,学习之余生活也丰富多彩。她喜好看芭蕾舞剧和话剧,听音乐,阅读俄罗斯名著,参不雅观博物馆,还喜好结伴出游。大学三年级暑假,她本操持返国探亲,但当列宁格勒留苏学生会号召留苏生为祖国捐献一架飞机时,她绝不犹豫地把两年节衣缩食省下的返国探亲路费全部捐了出去。也正是在这年,邹竞在位于乌克兰肖斯卡市的苏联第三胶片厂演习时,碰着了海内派来的演习团并得知,海内第一座大型当代化胶片厂——保定电影胶片厂(现为中国乐凯集团有限公司)正在筹建,这也是被列入国家第一个五年操持156项重点工程项目之一。
在困境中坚守的女科技事情者
正是这样的机缘,让邹竞在1960年完成学业返国时,毅然选择了生活条件艰巨的北方古城保定。当时的保定刚刚经历了三年自然磨难,新建的电影胶片厂位于西郊杂草丛生的荒漠之地。进厂第一顿饭是用粗黑的陶瓷大碗盛着的吃起来牙碜的地瓜干和胡萝卜汤,十几个人睡大通铺,从小衣食无忧的她尝到了吃“瓜菜代”的饥饿滋味……而此时比生活条件更为困难的是,还没有建成的胶片厂正面临苏联撤走专家,停滞供应关键设备的困境。
来到保定电影胶片厂,邹竞被分配到刚组建的特种感光材料研究室从事军工胶片的研究,她接管的第一项任务便是卖力特种红外军工胶片的研制,这是国防科委下达的紧急军工任务。而此时,刚刚24岁的她面临的科研条件却是:没有资料,没有设备,实验室事情条件极差。
但,即便这样又如何,邹竞硬是带着两名18岁的青年工人,在夏天像蒸笼,冬天像冰窟的暗室中,开始了高、精、尖特种红外胶片的研制。依赖在大学里学到的胶片制造根本理论知识,在攻关小组的共同努力下,她们占领了一系列技能难题,从1960年底到1965年底,在短短五年内先后研制成功了多种型号的红外胶片,补充了海内空缺,知足了当时国防军工的急需,而邹竞的科研能力也初露锋芒。
为圆国人“彩色梦”不断登攀的女科学家
在天津大学档案馆,邹竞院士写于1978年的两份手稿格外宝贵。在这两份名为《国外彩底发展的动向及试制Ⅲ型彩底的初步设想》和《彩底Ⅲ型试制方案》的手写稿中,邹竞详细阐释了当时国外彩色电影胶片的情形及技能发展动向,同时提出了自己的研发构想。
在这两份手写稿中,邹竞写道:“如果我们能在最近两、三年内到1980年,拿出相称于德国伊斯曼5247-Ⅱ型彩底水平的彩底器型,就能把目前与天下前辈水平相差十五到二十年的差距缩小一半,这是历史授予我们的义务。”
如今,日常生活中人们对彩色电影、彩色照片早已不陌生。但当时天下上能生产彩色胶片的只有美国、日本和德国。在当时的中国,一卷小小的彩色胶卷却是一个十分繁芜的体系。迎着改革开放的东风,研制国产彩色影卷的蓝图开始绘制,而邹竞正是这幅蓝图的主画手。
为了完成这份“历史授予我们的义务”,邹竞带领团队经由七年的科研攻关,到1985年终于研制出中国第一代国产高温快速加工彩色电影负片和民用彩色胶卷。1986年,乐凯100日光型彩色胶卷(Ⅱ)正式投入工业化生产,实现了国产彩卷零的打破,结束了中国不能生产彩色胶卷的历史。
为尽快缩小与国外名牌产品的差距,邹竞带领团队在接下来的几年中又先后研制出乐凯BR10彩卷、BR100彩卷,GBR100彩卷等。这些国产的乐凯彩色胶卷,记录了1990年的北京亚运会运动健儿们的雄姿,记录了1993年海峡两岸珠峰联合登山活动的壮不雅观景致,更记录了中国千家万户一个个美好生活的瞬间。乐凯胶卷的问世并逐步在技能和效果上追平国外品牌,不仅使入口卷在中国市场上的售价明显低于其在本国和国际市场上的售价,也使彩色拍照在上世纪90年代走入越来越多的中国平凡百姓家庭。
归于校园潜心育人的师者
进入21世纪,科学技能的不断进步让数字成像技能逐步取代传统银盐摄影技能,胶卷也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已届古稀之年的邹竞快速调度了主攻方向,带领年轻科技团队将研究领域转向功能薄膜材料研究领域。与此同时,她还把培养青年人作为义不容辞的任务。
从2003年开始,邹竞在天津大学担当教授及博士生导师,2010年她全职任教于天津大学化工学院,专门从事教诲和人才培养事情,承担了多项国家及省市级科研项目,创立了天津大学印制电子材料研究方向,引领了天津大学化工学科在高端功能化学品领域的快速发展。近年来,邹竞带领团队推动了化工学科与家当需求的深度领悟,为打破透明导电薄膜材料、海洋防污等重大领域的卡脖子技能做出了积极贡献,为我国功能材料领域培养、运送了大批专业人才。
作为师者,学生眼中的邹竞院士和蔼可亲,“她从不跟学生焦急,总是深入浅出地勾引你。”2009年跟随邹竞院士攻读博士学位的吕丽云说,邹老师跟学生们强调最多的一是做研究一定要实事求是,严谨负责,她推举的一本如何做研究的书至今还放在实验室;再便是特殊强调做学问一定要和生产实践相结合,强调学生办理实际问题的能力;此外,她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常常是,干工作必须要付出百分百的努力。
而更让大家感想熏染深刻的是和邹竞院士交往中如沐东风之感。化工学院的王虹老师从2003年开始担当邹竞院士的科研助理,让王虹感想熏染深刻的是邹竞院士身上的平和之气和君子之风。“那时候她还住在保定,我每次去,她都会提前到楼下等我,笑着接我上楼。”王虹说,她没有大学者的架子,非常随意马虎打仗,如果和她一起出差,她还会处处为你考虑。此外,在王虹眼中,邹竞院士是个特殊爱美,非常把稳自己妆容的人,头发总是一丝不乱,衣服总是整整洁齐,出门也一定要化个淡妆,而每到一地,她都会抽韶光去走走当地的博物馆,科研之外,邹竞是个喜好文学和艺术的人。
近两年来,邹竞由于深受帕金森等多种疾病的困扰,深居简出。2021年的10月2日,也是天津大学校庆日这天,已是85岁高龄的她一头银发,化了淡妆,身着亮丽的赤色上衣,在家人的陪同下来到校内的北洋广场。女儿谢红用手机给她拍摄了一张照片。谢红说,母亲生平爱美,喜好音乐,即便是人生末了的日子,只要响起《莫斯科郊野的晚上》,她还能用俄语随着哼唱,而家里大部头的俄文文学作品,也是她多年珍藏的最爱。
她的来路战火纷飞,她的归途繁花似锦。一起走好,邹竞院士。
(按照家属意愿,为思念邹院士对我国感光材料和彩色胶卷奇迹的突出贡献,讣告和通稿均利用彩色照片。)
(总台 杨煜 夏震宇 素材来源:天津大学)
扫描下图二维码看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