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世君
又一位河南老乡成了“网红”。
这两天,杭州主流媒体都在宣布一件见义勇为的业绩——来自驻马店的90后快递小哥董乐夺,送快件途中经由杭州萧山利群桥时,创造有个十多岁的小女孩落水,果断跳河、救人,而后默默离开。
回到快递站,同事创造他浑身尽湿,追问之下方知他此番见义勇为,大胆业绩随之传开。目前落水女孩已经抢救回来,没有生命危险。相应政府号召留杭过年,和同事一起坚守岗位的董乐夺,也得到了萧山邮政管理局、萧山快递协会的表彰,锦旗、红包、赞誉,皆大欢畅。
有网友赞曰:他的纵身一跃,冰冷的河面溅起温暖的水花,小女孩的得救,家人也能过个快乐年。也有网友评道:在异域,做着一份平凡的事情,却有着如此高尚的品质,让所有人为之动容和点赞。
“就地过年”成为新风尚,今年城市的繁华热络“不打烊”;
随时做事用户,快递公司春节期间也“不打烊”;
快递小哥见义勇为,有关部门及时肯定、表彰,以制度护航义举,政府作为“不打烊”......
还有一种“不打烊”尤为宝贵——河南人的厚道勇毅、侠肝义胆“不打烊”。
一个人,做一件好事是积德,做多件好事是积善。一个地方,出一个年夜大好人好事是有时,出一波又一波年夜大好人好事便是风气、是文化,也是一种一定。
在百度上搜索“河南人见义勇为”,能找到干系结果约604,000个。随便点几个,看到的都是一波又一波河南人挺身而出、助人为乐、见义勇为的光辉业绩。难怪阿里巴巴每天正能量《2020年度正能量报告》显示,7年正能量省份总榜上,河南以341次获奖次数稳居第一。
不管河南人走到哪里、处在什么岗位,这一腔热血、一颗爱心,永久“不打烊”。
我们平时常常听专家说“新冠肺炎疫情改变了天下”,这样的伟大叙事与我等吃瓜群众来说过于跳脱。我们所能感知的明显变革,在于身边的人和事。疫情影响之下,城市运行的模式会变、过年的办法也可以变,“就地过年”模式下可以创造,原来在哪里都年味十足、暖意融融。
但是变革之中,也有“不变”——不管城市运行模式怎么切换,政府公共做事便捷化的趋势没有变;不管在哪里过年,不管空间间隔多远,心与心之间的间隔、我们与亲朋好友的情绪没有变;不管形式载体怎么变,基于人性和本能的各种“需求”没有变……
这种不变,突出表现为一种“不打烊”的状态:学校不开学,但是“网课”连续上,教诲“不打烊”;博物馆不开门,“云展览”正在引领文博“新业态”,展览“不打烊”;为避免聚拢风险,电影院、KTV人少了,但在线K歌、短视频平台火了,娱乐“不打烊”......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很多地方的行政做事大厅推出了“延时做事”,一些地方建起24小时自助政务做事厅,公共做事“不打烊”也成为一种新风尚。
前段韶光有时听到一首歌《你的酒馆对我打了烊》,个中有句歌词,“你的酒馆对我打了烊,子弹在我心头上了膛,请见告我今后怎么扛”。听起来颇有些哀怨。我只想说,不妨乐不雅观一点,全社会都在盛行“不打烊”,倒是该当问问,那家酒馆怎么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