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记】
从衡水景县一起驱车南下,便是故城县了。故城段运河属漳卫南运河系,自清河县入,途经建国镇、西半屯镇、武官寨镇、郑口镇等七个州里入山东德州,全长75.1公里。奔流不息的大运河,以雄浑的气势、宽厚的肚量胸襟、灵动的风骨,孕育了故城崇文明礼、重工尊商的淳厚民风,运河文化也成为故城文化中浓墨重彩的篇章。
郑口镇原称郑家口,相传元末明初有位郑氏在此运河上设摆渡口,因此而得名,简称为郑口。郑口作为过往客货船只落脚的码头,位于冀鲁两省交界的大运河左岸,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商埠。
当年的古渡码头郑家口,因各地商贾前来做生意落户,逐渐形成了一个小城镇,三街五镇,店铺栉比,客货川流,素有“小天津卫”之称。随着70多岁当地居民霍保生的回顾,郑口的过往逐渐清晰起来。“昔日运河码头能同时停靠日装卸量达三四十吨的船只五十余艘,本地店铺天祥和、华泰、怡和公等在码头都有专用货位。”
据记载,早在清中叶之前,郑口已经有大量外地成本涌入,那时就具备了“万方辐辏”的大市镇雏形。清人贾如玺《南埠商舻》诗云:“何事人烟聚此都,飞帆衔尾集商舻。构成贸易通功市,写出升平辐辏畚;稳泛三更樯带月,安眠一枕岸啼乌。闲来不阻登临兴,句满奚囊酒满沽。”到清朝中后期,郑口已发展成为规模可不雅观的较大集镇。《故城县志》记载,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汰巡检移县丞驻郑镇”,可见当时的繁华程度。
当年热闹非常的码头商埠,而今已被另一番景象取代。来不及伤感往昔,我们便被身旁的情景所吸引:蜿蜒的柏油小路,活气勃勃的绿荫,午后遛弯的居民,三三两两的小贩,一个当代的运河文化气息浓郁、景不雅观幽美、适宜休闲的运河文化旅游区,让人面前一亮,别有一番滋味涌上心头。
走上河堤,流连在堤岸运河文化景不雅观带,脚下便是历史上有名的郑口挑水坝。依栏站定,目光随着河道向远处望去,河面上虽不再船只栉比,而面前居民的怡然自得,与脑海中浮现的古渡往昔,仿佛隔着时空对望,恍惚间难以区分古今盛景。
郑口挑水坝,位于郑口镇郑口大桥西侧。自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到1945年,历代官府在左岸河堤薄弱处建6个险工,并陆续建筑了挑水坝,俗称龙尾埽,亦称险工重力挑水坝。其坝体由黄土、白灰、糯米汤搅拌夯实,外层砌筑两层青砖,青砖上刻有一至十四尺水位刻度。
故城县文物管理所所长姜玉岭见告我们,在历史上,郑口这段长约2.5公里、靠近180度的大拐弯,因弯大流急,大涝之年,左岸河堤常受水流冲击,极易发生决口溃坝险情。“古人建筑挑水坝的选址和造型并非随意而为,而是根据水势流速情形,达到最佳减缓水速的效果,同时因河段位置不同挑水坝的形状互异。这便是了不起的中国聪慧!
”现存的6处挑水坝,是在明清险工根本上于1947年重修的,虽遭遇四次大水侵袭,挑水坝却从未发生漫堤决口。无疑,郑口挑水坝承载着丰富的运河文化信息,也是研究中国近代史和中国近当代水利工程发展进程不可多得的实物,更是凝集中国聪慧的一个历史印记。
由堤岸拾级而下,脚踏之处便是当年乾隆帝的登临处。传说,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春,乾隆帝初巡江南,途经郑家渡口,在龙船上见此地荡漾映带、帆樯相接,堪有“万方辐辏”气候,极为繁荣兴盛,遂敕令停泊。乾隆立于堤岸上,见水面天光一色,舳舻相继,风光秀美。当地官员先容说,在雍正十二年(1734年),直隶总督李卫因该地水涨弥漫,以工代赈、劝修民埝,形成了“运河第一湾”。乾隆听后,惊叹不已。乾隆南巡在郑家渡口品赏地方景致、巡视河工漕运的故事,至今仍在当地广为流传。
由挑水坝上去,不远处是一座以运河文化与地域文化奥妙结合的仿古建筑——故城运河文化展览馆。走进馆内,历史的沧桑感迎面而来。馆内上层的图文展示、实物陈设和底层的运河景致展示、当代农业旅游几大板块,将大运河故城段七十五公里的历史文化和风貌逐一展现在人们面前;而馆内陈设的旧渔船、鱼篓子、旧蓑衣和出土的船钉、明清瓷片、陶器等展品,可谓运河漕运文化、农耕文化、民俗文化、饮食文化的活化石,似向参不雅观者娓娓讲述着运河的往昔。
1900年,清朝廷敕令停滞各省货运漕粮,从此运河南北航运中断。至民国,海运和铁路发展,加上政局混乱,统治者对运河的整治和管理日渐败坏,运河被埋,航运没落。1958年至1961年间,国家对卫运河进行扩大规模管理。上世纪七十年代末至今,由于沿河用水迅速增长,尤其上游建成岳城水库,航运水源逐渐枯竭,这段运河便成了时令河。
走出展览馆,回忆这个以水而生、因水而兴的古镇,潮起潮落、几经变迁,大运河都跬步不离,她也与大运河一起经历了孕育、发展、繁荣和落寞。
岁月如梭。如今,故城县开始深入挖掘运河文化内涵,不但在运河西岸规复“古柳林”景不雅观,传承水利文化,还推进综合方案、古迹修复、文物保护、景区开拓、生态培植等多项事情,伴随着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故城段)、大运河历史文化街区、中国(故城)大运河博物馆、大运河当代都邑农业示范园、董子“学”村落研学旅游等系列运河文旅项目的落地履行,以及故城运河万亩花海家当带的成功打造,故城正倾力打造县域文化新名片,让千年运河重新抖擞出发达活气和活力。
大运河文化滋养下的故城,从千年历史里沉淀出齐风鲁韵、燕魂赵魄的多元文化,而这些文化特色也将随着大运河的悠悠碧水,缓缓前行,源远流长。(河北日报 田恬 韩莉)
关注河北新闻网,理解河北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