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到过温州的芙蓉古镇,领略过安徽歙县棠樾古建筑群,欣赏过江苏的周庄风情……在阅读过谢冰莹笔下的《小桥流水人家》后,我就一直向往着能到这样的水乡去走一走。今年国庆,在爸妈的安排下,我终于有机会走进江南水乡——乌镇。
坐车颠簸了近八小时,终于到乌镇了!爸爸买好票,我们随着人流进入景区。还没走多远,小河上那有惊无险的高竿表演立刻吸引了游客的眼球。在那一艘很大的浮船上架着一根高高的竹竿,一位四十开外的表演者爬上竹竿,在顶端玩起了空中倒立,一会儿又像练功一样坐着,竹竿被压得弯弯的……真是灵如猴猫,围观的游客赞不绝口,我还真怕他一不小心会掉入河里。
再往里走,便可见到一座石桥,叫“逢源双桥”。桥身不小,是用石块砌筑的,结实又美观,算得上是大石头桥。穿过一个个小石头巷子,走过一户户人家,便可见到小一些的石桥,大都是江南古镇所特有的石拱桥,是石匠们精心雕琢过的,清晰立体的花纹使人心怡。站在石拱桥上,望着远处船夫摇桨徜徉于碧水中,那么惬意,那么安逸,好一幅悠然自得的水乡风景画!
我们走累了,就随便走进一户人家。我们见一位老奶奶正不紧不慢地把一只只又湿又软的蚕茧在手心里翻,还从里面掏出花生米大小的蚕蛹,然后将蚕茧和蚕蛹分别放在两只水盆中。经过询问,我得知那是煮过的蚕茧,显得软。分出来的蚕茧被装进一只只大网兜里,摊在石桌上晾干。晾干了的蚕茧已经完全没有了原先的样子,更像蚕丝被芯的一部分。妈妈说,用蚕丝做成的被子冬暖夏凉,除了可以做蚕丝被,经过织、染等工序,还可以做成真丝面料,用来做衣服、包等。一直以来,水乡人一直保持着这特有的乡俗。
不知不觉,我们漫步在长长的古道上,已近黄昏。我们一路游览,一路总有小河静静地陪伴着,一座座可爱、细雕的单孔石头小桥也默默地迎接着一批批游客。那一排排黑瓦白墙木构的建筑,那精美绝伦的镂空技术,使我更加佩服古人留下来的宝贵遗产。古街很长,也很热闹,我们吃过小镇的麦芽糖,也曾坐下来闲品那里的特色小吃——白水鱼,沿途还欣赏了各式的蓝印花布……
就这样,我们一路游览,一路赞美,一路品味……
篇二:乌镇风情
中国的壮丽山河,江南水乡独好;江南的水乡,乌镇风情独好!
走进乌镇,就不能不说这是“中国的威尼斯”。放眼望去,一条条河道横七竖八,如盘龙卧在镇中,一直绵延到望不穿的尽头。碧绿的河水潺潺流淌,一座座小桥古色古香,当然还有那岸边的杨柳,在徐徐春风中摆弄着自己茂密的头发。
有水便有船,乌镇的乌篷船可是出了名的。我们坐在随波摇摆的小船上,阳光透过竹编的船篷筛下斑斑点点的光,平添了一股安详宁静的气息。古镇犹如一位害羞的少女,但这里的人可是万分热情,船上的导游总是操着地方口音,滔滔不绝地介绍当地特色,脸上洋溢着自豪。就连岸上低垂的柳树都会用树梢轻拂我们的脸庞,仿佛在夹道欢迎着我们。
从船上看乌镇,更是别有一番风味:岸边的石阶上,捣衣的妇女一边敲打着木槌一边谈笑风生;人们在石板铺成的路上来来往往,说说笑笑;卖地方小吃的小贩热情地吆喝着,身边挤满了孩子;还有那一排排仿古的店铺,打出各色招牌,吸引了无数人的目光。这一切都被尽收眼底,却随着小船的前进而转瞬即逝,怎么看也看不够。
乌镇是水乡,更是布乡。这里的布坊随处可见。走进布坊,视线就被清一色蓝底白花的布匹占据。轻轻抚摸这乌镇人民智慧的结晶,是那样的柔滑平顺,不禁令我浮想联翩:这一定是勤劳的乌镇百姓用汗水凝聚而成的,这一定是她们不辞辛劳心灵手巧纺织而成的。我的耳边仿佛又有“吱咛吱咛”的纺布声回响不绝……
乌镇,是别具一格的江南水乡,那是热情的人们为她添了一抹亮丽的底色;乌镇,是令人向往的人间天堂,那是勤劳的人们为她奏出优美的韵调。走进江南,走进乌镇,这儿的独特风情占据我心。
感谢阅读乌镇风情作文700字,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美德网的支持!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我们的熊掌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