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苏伦 | 文

你只要提起建筑工程防水

中国人屋顶一半多都有他们的身影项城是怎么挑起防水大年夜梁的 汽车知识

没有不知道项城

项城在河南东南部的黄淮平原上,从属于周口,1993年,项城县改为项城市(县级)。
曾经提起项城,大家想到的便是莲花味精,但现在,这张名片被防水取代。

防水真的是一个很小的行业,除了建筑领域的人,大多都不知道,这个随意马虎被忽略的小活计却在项城农人工手中翻成了大家当。

随便问个项城建筑工人,他们都会自满地说:“在我们中国,你只要提起建筑工程防水,没有人不知道项城的!
”。
这是大实话,全国只假如有屋子有人的地方,都有项城防水人的身影。

别以为项城是个小地方,像北京奥运场馆、北京西站、北京奥运地铁线、都城国际机场以及上海世博会场馆等大工程的防水项目都是项城人做的。
实力特殊雄厚的公司还把业务发展到俄罗斯、阿联酋等国家。

项城防水人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场馆“世博演艺中央”施工现场

项城防水军队的发展速率是惊人的,从20世纪70年代的20个农人工起步,90年代就发展到20万人了。

2008年,项城被付与“中国培植工程防水之乡”称号,2011年被付与“中国建筑防水之都”称号。

本日,121万项城人中有33万从事防水行业,霸占全国三分之二以上的市场,撑起了中国建筑防水的一片天。
乃至还有一部分项城防水人走出了国门,去外洋打洋工。

在项城六大经济板块中,防水是最牛的一块。
每年产值可以达到400亿元,是全市年社会生产总值的近两倍。
仅一个镇,农行、信用社一年的存款余额都有12亿,遇上一个县了。

把项城防水跟女娲补天相提并论,貌似并不夸年夜。

发明防水防潮技能,带领“十八罗汉闯天下”

项城防水不能忘了这个人

防水最早是从项城贾岭镇走出来的。
贾岭镇是项城的南大门,也是项城第一大镇。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贾岭镇黄培栋就研究出了防水防潮技能,开启了建筑防水防潮的先河,成为防水行业的奠基人。

1973年,黄培栋在贾岭镇粮管所事情。
粮管所仓库地面湿润,储存的粮食都发霉了,本来那个年代粮食都不足吃,现在还由于这个丢失一部分,无疑是雪上加霜。

黄培栋曾参加青海的支边培植,练就了熬制沥青的本领。
他想到了用沥青来防潮,于是就在一间20平方米的斗室子里做试验,经由一段韶光的不雅观察,又进行了注水和排水试验,创造沥青防水效果很好。

就这样防水防潮技能出身了,贾岭镇粮管所成为全省第一个达到“四无”(无水分、无霉变、无鼠害、无虫蛀)粮仓标准的单位。

好事儿传千里,离贾玲200多里的确山粮食局约请黄培栋去帮他们修粮仓,接着全体驻马店地区的粮食部门都来请黄培栋做防水防潮业务。

1975年,一场洪灾席卷中原大地,贾玲镇是重灾区,大水过后,本就穷得揭不开锅的农人兄弟,这下子连锅都没了。

穷则思变,黄培栋带着他的18个徒弟,拉着板车,扛着破棉被,走上了外出打工的路。
刚开始他们只是在工地干一些笨重的体力活儿,后来他们创造,建筑工程防水的活儿又脏又累,没人乐意干,于是就经办了这项小业务。

从小项目到大项目,单子越来越多,黄培栋带着“十八罗汉”转战各地,买卖越来越红火。
家乡的人看着都“眼馋”,亲朋好友纷纭效法,加入到防水军队里来。
很快,“建筑防水打工热潮”就从贾岭镇扩散到全体项城以及驻马店平舆地区。

以黄培栋为代表的第一代项城防水人成了防水业界的传奇。
贾岭镇也成为全国有名的防水防潮之乡。

80年代末,项城防水大军走向全国。
项城李寨镇的秦爱良曾经是一名村落庄西席,为了养家糊口,跑到大城市去搞防水奇迹,干了20年,项城建委组建了河南省项城恒昌防腐防水有限公司,交给秦爱良管理。

短短几年,他就把分公司开到了全国各地,迅速盘踞了海内的防水市场。

接着,项城孙店镇的龚富强,把项城防水拉出了国门,走向天下。
他17岁就到北京去打工,从防水工人开始,摸爬滚打多年,创办了自己的公司,他的防水业务不仅仅在北上广等大中城市,还拓展到了俄罗斯、赞比亚、刚果、乌克兰等国家。

500家防水企业抱团发展

项城防水家当链越拉越长

然而,项城防水一飞冲天之后,就开始兴尽悲来了。
除了项城人,平舆、山东山西等很多地方都涌进来,竞争激烈得无法形容。
中国建筑防水之乡一韶光冒出来好多个。

这貌似是行业发展的通病,本来很挣钱的行业,被挤得没钱了。
项城人把防水整得跟朝阳一样,现在被挤得快落山了。

为了争市场,遍地所、各公司、各军队在价格上打得不可开交,没有一个可以管事儿的,全体行业是无序的混乱状态。
施工企业大多数是散兵游击队,给其他地方的公司打工,也没有国家审批的施工资质。

行业潜规则盛行,项城出去打工的防水人常常干完活儿拿不到人为,韶光长了,搞防水的也不干了,价格往上提,材料越用越次,就算要不到全款也能赚不少。

此外,项城防水是自发地从下往上发展的,以劳务输出为主,处于家当链上游。
技能掉队,活儿很辛劳。
这种传统的生产模式效率不高,本钱却不低。

以上各类让项城防水乱象丛生,鱼龙殽杂。
正规企业被散兵游击队整得很无奈,却不能与世浮沉,有名度虽然高,信誉却每况愈下。

2007年周口日报一篇题为《项城:20万防水大军亟待整编》的宣布把项城防水的问题摆到了桌面上。
然后,项城防水协会的筹建事情开始了,号召那些大企业的老板们组团发展,走集团化道路,把品牌做大做强。

2013年,项城防水协会成立,分布于全国的500多家项城防水企业总算有了组织,防水协会就像居委会大妈一样帮着企业排忧解难。

为了补充家当链空缺,项城防水开始往家当链中下贱延伸。
很多企业把目光投向了建筑防水材料生产,如河南彩虹、河南金固等。
河南彩虹还建立了化学建材研究所,研究新型建筑防水材料,河南金固则致力于新型沥青防水材料的研发。

很快,项城人的建筑防水材料生产企业发展到了全国各大城市,年产值过5000万的有32家,防水家当链越拉越长。
同时,防水施工企业在技能上也加以改进,培养技能人才。
对一线的工人来说,机器化施工技能可以让他们告别脏苦累的过去。

项城市政府还决定在家当聚拢区设立2平方公里的建筑防水家当园,要把项城打造玉成国主要的防水总部基地。

经由一系列的努力,项城防水又活了起来。
据不完备统计,全市组建的专业防水施工企业有3600家,每年的工程条约额将近200亿,给国家缴税有4亿多。

防水不但办理了项城屯子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还富了一大批人,反哺家乡,捐钱修路盖房,让老家也随着换新装。

项城防水人,最初都是由于贫穷才离开家乡的,大多数人的想法很大略,干几年活儿,攒点儿钱,回去盖个屋子,娶个媳妇;或者便是让一家老小过得好一点儿。
当老板开公司真的没想过。

可小心愿却长成参天算夜树,他们的奋斗很大略,便是不怕苦不怕累,不投契取巧,专一苦干。

顶着烈日熬沥青,扛几十上百斤的油毡,每天在烟熏火燎中度过;一盒米饭可能是一天的口粮,一欠妥心就随意马虎被沥青烧伤,留下疤痕。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一个项城防水人均匀每月能挣100多块钱。

如今,项城防水工人一天的人为大概300到400元,虽然也辛劳,但比过去强多了。
他们不管走到哪里,身上始终带着项城防水人的特质:不怕苦不怕累,乐不雅观踏实。

(图片来源于网络)

豫记版权作品,转载请微信80276821,或者微博私信“豫记”,投稿请发邮件至yujimedia@163.com

豫记,环球河南人的精神食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