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锋一线 实干担当
“我是唐健,2000年12月从军武警广州市某部队,2002年退伍,2005年入职淮北供电公司。”“我是刘恩典膏泽,2000年12月从军合肥市某部队,2005年退伍,2006年入职淮北供电公司。”“我是梁璐璐,2000年12月从军武警广东省某部队,2002年退伍,2005年入职淮北供电公司。”同年从军,先后入职国网淮北供电公司,他们脱下军装本色未改,始终保持军人果断刚毅的性情,成为国网淮北供电公司变电一次修试班的“铁三角”。
年初,冰雪极寒天气来袭,变电站部分设备涌现覆冰,他们白天迎寒而上,开展设备除冰护航设备安全;晚上在中央值班值守,做好雨雪景象应急保障;夏季变电站设备面临环境高温和用电高峰的双重“烤”验,他们头顶烈日,带队开展变电站设备一次专业巡检,通过红外测温、超声波局部放电检测等手段为电力设备“把脉问诊”;当报修电话冲破夜晚的宁静,他们从不抱怨,总是急速整装奔赴现场开展紧急抢修,全力保障客户正常用电……一桩桩一件件,不仅是他们十年如一日的事情日常,也是他们在用行动践行对党和公民的庄严承诺。
他们保留着部队养成的雷厉风行的事情作风,又在岗位磨炼中形成了负责敏锐的事情态度。如今,唐健、刘恩典膏泽、梁璐璐都已成为国网淮北供电公司变电一次修试专业当仁不让的技能骨干,他们以身作则,以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吃苦刻苦的钢铁意志,和舍己为人的奉献精神深深影响带动着身边的青年员工,彰显著军人的羞辱本色。
立足平凡 书写非凡
1984年10月,郑建明怀着对绿色军营的憧憬迈入了部队,成为消防兵中的一员。五年的军旅生涯,不仅让郑建明练就了过硬的本领,磨砺出保持不懈的品质,更将一颗“为公民做事”的种子扎根在他的心中。1989年,郑建明光荣退伍,随后入职淮北供电局(淮北供电公司前身),成为一名电力工人。
入职后,郑建明一贯扎根在工区30余年,先后成为线路工区、调度所、变电二次检修班等多个部门班组的司机,在班组奔赴现场的路上驾驶护航。如今,郑建明作为变电二次检修班的司机,面对随时可能涌现的应急抢修事情,总是第一韶光就位待命。一位二次班班员这样说道:“郑师傅开的车上总是放着一个工具箱,里面是他凭借着多年的事情履历准备的工具,便是怕班组万一须要的时候身边没有。”作为一名老党员,只管没有什么豪言壮语,但郑建明始终以随叫随到、尽职尽责的事情态度和朴实务实的事情作风诠释着军人“特殊能吃苦、特殊能战斗、特殊能奉献”的精神。
从军营走来,他始终保持军人的优秀作风;奋斗在一线,他连续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浸染。在部队服役的几年,让“任务”“吃苦”“奉献”刻进了郑建明的骨子里,成为他根深蒂固的处事办法。人退伍了,那颗心还没退,始终热心着。一名新时期的退伍军人,一位扎根一线的电力事情者,在平凡的道路上中,驶出了不平凡的人生。
克意创新 勇攀高峰
孙伟,现任国网淮北供电公司变电一次修试班技能员,1999年参军从军,2005年从北京消防总队退伍。他以科技创新领域为阵地,凭借强大的学习和创新能力,在电网这个全新的演习场上“摸爬滚打”,从一名初出茅庐的青涩学徒逐渐发展为一位刻苦研讨的技能专家。
“发明创造不仅要勇攀高峰,更须要接地气。”这是孙伟的创新原则。在公司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孙伟调集变电专业技能骨干和青年员工成立科技创新小组,以降落一线员工事情强度、提高公司生产效益为目的,牢牢环绕公司电网运行、设备检修等事情中的重点、难点,积极开展技能创新。为办理电缆穿墙孔内空间狭小波折,勾引穿线过程中易损伤电缆外护层的问题,孙伟组织班组青年骨干共同研发电缆沟电缆穿孔赞助勾引装置,预期能通过摄像头不雅观察穿墙孔内部构造情形,以便在电缆沟狭小空间内作业。在创新项目的开拓研究上,孙伟努力利用创新思维办理现场生产事情中的技能难点,将理论知识更好地运用到实际事情中,真正地做到下实功、见实效。在孙伟的带领下,团队曾得到安徽省质量管理协会、安徽省总工会“五小”创新一等奖、省公司科技创新二等奖、省公司“五小”创新二等奖等名誉称号,现已授权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15项,还有4项发明专利正在报告中。
昔日从军磨砺报国志,目前卸甲扬帆新征程。曾经在军营磨砺的孙伟,如今深深扎根电力这片沃土,以军人永不服输的韧劲,在科技创新的领域上勇攀高峰,雕琢前行。
枕戈待旦、引而待发,时候准备为义务而战,时候将全心全意为公民做事放在心中,这便是军人本色的真实写照。国网淮北供电公司的电力事情者们始终铭记“公民电业为公民”的企业宗旨,在保供沙场上勇于担当、主动作为,学习和发扬革命军人的优秀传统,为祖国电力奇迹发展贡献力量。(梁聪 龙梦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