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绵阳三台郪江古镇时

遇见了绵阳市非遗石雕代表性传承人陈晓

郪江古镇这座三百多年的古桥将迎来新生 汽车知识

他正在为横跨郪江三百余年的九龙桥“把脉”

  九龙桥横跨在郪江之上,连接三台、中江两县。
这座桥建于清代乾隆年间,历经三百余年风雨,桥墩上雕刻着九条维妙维肖的石龙,龙头朝上游,龙尾向下贱,桥长50米,由十个桥墩九条龙共同守护。

  从远处望去,仿佛这座桥是从龙背上飞跃而过一样平常。
然而,一座桥,生于水、毁于水,险些是宿命。

  如今,九龙桥从桥墩到桥身都涌现了不同程度的损毁。
站在三台往中江方向数,除了第三条龙龙头龙尾基本保存无缺外,别的八条龙的龙头、龙尾都呈现不同程度的风化、脱落,残缺不全。

  在三台郪江古镇启动修复九龙桥的工程中,陈晓顺作为“九龙”美容焕颜的“主刀年夜夫”,他将怎么做?从哪些细节动手?跟随陈晓顺,探寻一场“龙年、龙人、修龙”的匠心之旅。

  当天已是陈晓顺在九龙桥修复施工过程中进行的第五次现场丈量。
“龙生九子,九子不同,每条龙从头到尾,都有各自的特点。
”陈晓顺蹲在龙头上,一边用卷尺丈量、记录、拍照,一边向先容,根据每条龙残留的部分,去揣摩古人当时的造龙构思,并沿着古人的雕刻步伐,以修旧如旧的办法,采取古法榫卯构造的技艺,采集、收纳每条龙的特点,经由丈量、绘图、用泥塑胚、拓印等十道繁复的工序,用“绣花”功夫风雅修缮,还原九条龙各具特点、精雕细刻的神韵。

  “在龙的两腮、后脑、后颈四个地方,都用了蝴蝶榫卯进行扣接。
”陈晓顺指着保存较好的第三条龙龙头向先容,和木匠榫卯工艺不同,石雕榫卯更大、更粗犷,并且修复八条龙龙头、龙尾和雕刻所用的石材,都是从郪江河床里打捞的石头,这些从桥面掉落的板石,历经河水的冲刷,经由雕刻技艺的古法处理,以修旧如旧的办法再现龙头龙尾原生态的轮廓,将还原其历经风雨沧桑的形态和神韵。

  “通过查阅大量书本、资料,多次现场丈量、比对,我们才敢动手塑泥胚。
”随陈晓顺走进他位于三台城郊的雕刻事情厂房,厚厚一沓照片和手绘图纸分别记录、标绘出九条龙的不同特色。

  在泥胚事情车间,已初具雏形的八座龙头泥胚呈现面前。
“这座泥坯是第一条龙睚眦的头,传说中是龙与狼所生之子。
在重塑泥胚过程中,着重要突出其狼嘴、龙头、龙脚的特色。
与其他龙不同,它的耳朵是喇叭形状……”经由前期多次现场反复丈量,查阅资料后再详细比对,陈晓顺对即将修复的每条龙的神形特色已了然于胸。
他指着每座龙头泥胚娓娓道来,犹如展开了一本龙的传说故事。

  石板街巷、戏楼寺院、荷莲砖雕、青色筒瓦隐匿于葱郁的古榕树冠盖之下。
溜达郪江古镇,每一步彷佛都踩在古郪国的历史风尘之中,一街一巷,一树一瓦,都在诉说着古镇的厚重与朴实。
九龙桥悄悄横卧于郪江三百余年,仿佛见惯了世俗风雨的老人,守护着古镇,听凭川流不息的人们,从古镇走向远方。

  理解到,今年2月,三台启动了郪汉文化旅游区培植工程,九龙桥作为郪江古镇主要的文化遗址,目前已经开始施工修缮。
“修复九龙桥除了重现每条龙沧桑古朴的历史风貌外,还将还原地域独特性,文化独特性。
”出生于1976的陈晓顺属龙,在龙年承接修复九龙的雕刻工程,这对他有着特殊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