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与邓颖超:“和爱的人走到哪,哪里都是家”
1923年,周恩来把印有李卜克内西和卢森堡像的明信片寄给邓颖超,并在明信片上写了“希望我们两人,将来也像他们两个人那样,一同上断头台。”那个年代的情书,寥寥几字,却承载了生命的全部重量。结婚那一天,他们没有仪式,有的只是久别相逢后的欣喜。第二天,周恩来就走了,他正忙于指挥省港大罢工。邓颖超说:“和爱的人走到哪,哪里都是家。”
缪伯英与何孟雄:共同藏书盖上结婚喜章的朴素浪漫
1920年,缪伯英与何孟雄二人在北京相识,年纪相仿且志同道合,相爱成为自然而然的事。夫妻二人携手投身于革命奇迹,并约定:“既然是因共同的空想结合在一起,往后的藏书都盖上我们的结婚喜章(“伯雄藏书”),用共同收藏的书本见证我们的爱情和革命奇迹。”寓意他们因共同的空想信念结合在一起,是赤色伴侣、“英”“雄”夫妻。
叶挺与李秀文:“再次相见,我的心情就彷佛和你又结了一次婚”
叶挺与李秀文风风雨雨一起走过了二十几年。1946年,由于战役分别了五年的二人,相见的那刻,面对面相互打量,丈夫的双鬓已经染霜,妻子微笑时眼角也已布满皱纹。丈夫拉起妻子的手说:“秀文,今日再次相见,我的心情就彷佛和你又结了一次婚。”妻子含泪点头。
许涤新与方卓芬:是战友、是同道,更是亲密爱人
方卓芬与许涤新是《新华日报》创刊后在重庆红岩结合的第一对新人。许涤新患有不好医治的肺病,方卓芬说:“我以为他政治上很武断,而且才华横溢,我真的是既敬他又服他,只管他的身体不怎么好,我相信我能帮助他把病治好,实在无法根治,我也乐意照顾他生平。”在烽火岁月里,他们是战友、是同道,更是亲密爱人。他们风雨同舟,携手度过了相濡以沫的生平。
江竹筠与彭咏梧:你懂得了我的坚持,你就走进了我的心里
江竹筠和彭咏梧是在革命斗争中相识、相知、相恋的一对伴侣。两人在重庆地下党事情中假扮夫妻并日渐产生情愫,在紧张困难的斗争中相守相依。彭咏梧捐躯后,江竹筠悲痛欲绝的同时武断表态道:“老彭捐躯了,下川东这条线的各种关系就只有我最熟习了……我该当在老彭倒下的地方连续战斗,完成他未竟的奇迹!
”
吴宝光与刘珠玉:“等着不久胜利归来的日子吧”
1950年10月19日,吴宝光作为第一批志愿军的一员,入朝参战。吴宝光在紧张的战事间隙牵挂着临产妻子的身体,1951年1月,吴宝光的信里透露出胜利的喜悦,他还重点给妻子讲了对美军的印象:“美军一见到我们战士就要跑,或屈膝降服佩服,他们真说我们是一支神军队……我们都不要难熬痛苦,再和美帝来拼一场,等着不久胜利归来的日子吧。”1951年6月,吴宝光返国后,终于与妻儿团圆。
瞿秋白与杨之华:“准备着我俩的力量,携手上疆场”
瞿秋白刻了“秋之白华”印章和刻上“赠我生命的伴侣”的金别针,以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无你无我,永不分离”。瞿秋白在信中写道:“我俩只是少康健,否则如今正是好光阴,像海鸥样的自由,像海天般的空旷,恰好准备着我俩的力量,携手上疆场。”
国若有难,举身赴之,虽千万人,吾辈往矣。革命者们心怀大家亦顾虑小家,这些革命伴侣有志同道合的人生志趣、有无限绸缪的儿女深情、更有共同的追求,这便是革命者的爱情,别样浪漫!
素材来源:共青团中心微信公众号、青春北京微信"大众年夜众号、公民网、红船网、重庆党史网
文案:李凌儿(演习) 张博图(演习) 高云晴(演习)
设计:于曦乐(演习) 韩晓天(演习)
策划:杨月 张建
(第四届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见习营出品)
来源:中国青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