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年桥全景。
照片来自网络

揭方晓

南城古桥安然静卧中守心修身 汽车知识

古桥,是最安静的了。
江西省南城县,就有许多这样安静的古桥。

县城西行十余里,便是传说中沧海桑田的见证者麻姑修道之处麻姑山。
拾级而上,可见一座小桥,名叫龙门桥。
桥为单拱石桥,长约七八步,宽只四五步,桥上有亭,勉强可遮风挡雨。

据记载,龙门桥古称三峡桥,始建于宋代。
清嘉庆二十三年(公元1818年)毁于山洪,道光元年(公元1821年)进士廖连重修,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邑人周达重修。
龙门桥东面上端为石刻门额“龙门胜迹”,门旁边刻有对联:“看不尽水秀山明十万户人烟现无遮境;叹从来桑田沧海大千重天下作如是不雅观”。
西面上端为石刻门额“丹霞洞天”,门旁边刻有对联:“茑萝径僻通樵斧;瑶草春深锁洞云”。
“龙门胜迹”“丹霞洞天”听说是宋人手书碑刻。

龙门,别号禹门,指的是黄河从壶口咆哮而下的晋陕大峡谷的最窄处,相传黄河鲤鱼跳过这里就会变革成龙。
古人将这桥称之为龙门桥,至少从地形上看是恰当的:此桥下贱山谷幽深,两旁之山势如合掌。
及桥处,则窄而长,落差陡然增大,涧中之水非飞跃不能成行。
而桥上游水面宽平,水流平缓,鱼游个中,悠然自得。

龙门桥不远处,有座道不雅观,叫“仙都不雅观”。
南宋景定元年(公元1260年),年仅25岁的文天祥感于朝廷权奸当道,自己既不愿尸位素餐,混迹官场,更不愿与世浮沉,遭人诟病,只愿暂时置身于政治漩涡之外,探求一条救国济民的妙方善策,于是主动要求“祠禄”,成继抗金名将李纲之后,又一位居住仙都不雅观的著名主管。

“邦有道则仕,无道则隐”,这是文天祥的处世哲学,也是古代士大夫的人生追求。
可是,铁蹄滚滚,兵燹四起,万里河山,每一寸都在流血,每一处都在泣号,又有哪里会是真正的归隐之地呢?诗人许国,唯有一腔温润的血。
在民族死活存亡之际,在国运风雨飘摇之秋,文天祥毅然掷笔持戈,末了以去世报国,留得一片赤心长存天地之间。

当年,文天祥或许便是经由龙门桥出山的,完成了从一介诗人到民族英雄的人生升华。
从此,这座桥就安静地守护着这抹温暖的历史气息,不肯再食人间烟火了。

南城古桥,便是在这样的安静中,拥抱自己的“守心之美”。

因盱江河(抚河上游)穿境而过,南城县城自古就有河东、河西之分。
连接两地的,是一座悠长的石拱桥,名叫太平桥。
这是一座始建于宋嘉佑五年(公元1060年),承载着人们对太平盛世无限神往,而又屡毁屡建的千年古桥。
鲜为人知的是,此桥别号“留衣桥”。

据记载,清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建昌(今南城)知府隋藏珠应诏履新。
由于他在任时廉明严厉、勤政爱民,为“百年来所仅见也”,离任那一天,经由太平桥时,当地百姓黑压压的一大片,膜拜桥前苦苦挽留,不肯让其经由。
隋藏珠非常冲动,于是解下身上穿着的青布衣衫给百姓留作纪念,挥泪而去。
至此往后,太平桥又被称之为“留衣桥”。

隋藏珠留下的这件青衫,必定值不了几个钱,想来也只是平凡之物。
以他清正耿介的“为官风格”和“处事态度”,是不会也断没有多余的钱来置办鲜衣华服的。
可是,当这件普通的青衫从隋藏珠身上脱下后,由于有了“体温”,有了“人情味”,人们却把它看得比什么都金贵,比什么都主要,还给它给一座千年古桥命名。
这是多么深厚的感情啊!这种感情,至今犹在,就似桥下的江水,奔流不息;也似河边的蒹葭,生生不止。

每到傍晚,桥上常有人临风而钓,苗条的钓杆、隐约的丝线,一点点领悟在逐渐浓厚的夜色里。
耳边,若有若无的水声,似人在呢喃,似风在低语,在两岸早已绽放的斑斓华灯的簇拥下,安静地流淌……

南城古桥,便是在这样的安静中,拥抱自己的“修身之美”。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很少有人知道的是,宋代理学宗师朱熹的这首《不雅观书有感》竟与南城一座古桥同呼吸共命运。
这座古桥便是活水亭桥。

亭桥,既是亭,也是桥。
古人出行,不像本日这样方便,官吏奉差出入,举人进京应试,抑或是庶民百姓走亲探友,大多都得一步一个脚印逐步地走向他们的目的地。
于是,那些古道上,五里或是十里必有凉亭、铺屋供人休憩。

活水亭桥位于南昌上唐镇源头村落东北方向200米处,全长27.7米、宽4.6米、高4.9米,有三拱两墩。
桥身均用青麻石砌成,桥面用红石条横铺,桥栏杆栏板上雕刻有维妙维肖的缠枝卷草云纹。
亭桥构件,无一颗钉子。

据考证,南宋庆元元年(公元1195年)朱熹来到建昌治下的南城县,应邀到源头村落的“读书堂”讲学。
他在那里住了几十天,每天都喜好去翻阅村落中吴氏书楼的藏书。
在朱熹的眼里,这里天空中聚散无形的云影、书楼前小小的池塘、村落庄里蜿蜒弯曲的水渠,统统都充满了诗情画意,便情不自禁地吟出了这首充满哲理的诗句。
个中的“源头”“活水”既是对源头村落的真实描述,又是一种深刻的人生哲理。

由于久经风雨,前些年这座桥破损严重,当地政府出资做了一些大略修复,其顶部藻井瓦面、桥上红石围栏、桥中木构造长廊等部位,按照修旧如旧的文物修复原则,被成功修缮。
从此,朝霞起兮,夕阳落时,这座古老的亭桥,又安静地与青山为伴,为活水铭志。

南城古桥,便是在这样的安静中,拥抱自己的“明理之美”。

无疑,无论是龙门桥,还是太平桥、活水亭桥,都是“新奇风景”,更是“文化青鸟使”。
只是,如今这样的“新奇风景”和“文化青鸟使”大都渐行渐远了,留给我们的是越来越模糊的身影。
如果不看重保护,将来某一天,它们或许会轰然倒塌,只留下残垣废墟,埋没在历史的尘埃中。

南城的桥梁建造史可上溯至唐朝,唐广德二年(公元764年)在县城北隅建造石拱桥——湖桥,后来先后建筑了太平桥、通福桥、廊桥、普济桥、万年桥等大小古桥209座。
但是,现存有名的古桥遗存已经不到20座了。

万幸的是,南城县正不断加大对古桥的保护力度。
像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万年桥,曾处于交通要道之上。
为了保护它,南城借助“渡改桥”工程,在其附近新建了通车用的桥梁。

愿这些承载南城历史与文化的古桥,都能够安然静卧。